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现代研究

中药现代研究

试论中医药现代研究在中医发展中的作用中医现代化是中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医学要发展为现代医学,对中医药进行现代研究似为必经历程。

中医药现代研究有利于中、西医学研究的接轨,并从中升华出现代医学理论。

西医学现在发展水平已经很高,但还不能等同于现代医学。

其本身的思维模式还存在着偏颇与局限。

现代医学是在植根于现今所有医学(在中国主要指中医学及传入的西医学)的基础上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交汇升华,在理、法、方、药各个方面都比以往各种医学略胜一筹的一种医学。

现代医学并不能被西医学所统筹与涵盖。

现代医学理论可以纠正西医学还原论思维方式的偏颇,又能给中医学朴素的系统论以科学的诠释与升华。

它立足于整体,又洞察局部,它对二者处理的原则能够达到矛盾的和谐统一。

西医学要发展,不能不借鉴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与思路;中医学要发展,则更必须借助于西医学先进、科学的研究成果,以有助于自身系统理论的提高与开拓。

就目前来看,笔者认为中、西医学要发展为现代医学,二者必须走结合与协同的路子。

几十年来中药现代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诸如中药在药效与安全性评价、生产工艺、质量标准、制剂技术、临床研究等方面的发展滞后;高效、速效、体积小、单剂量小以及贮存、携带方便的优势大品种不多;产业化过程中对现代工程技术研究应用不够。

中药现代化研究过程中存在的这些不足,关键在于缺乏现代化的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有效指导和支持。

我们认为中医药基础理论现代化是指与现代科学、现代医药学接轨,将中医药概念、理论作客观、规范、定量、准确的描述,并采用现代科学实验分析的方法,对中医药进行研究和阐释。

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药学的发展无不建立在雄厚的基础理论研究之上,现代医药学之所以发展得很快,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它随时都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吸纳进来。

中医现代化与国际化是21世纪中医药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生命科学发展的需求。

因此,中医药学与现代生物学、工程学,以及其它学科的广泛结合,也将成为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近40年来,中医药学与包括现代生物医学在内的多学科边缘领域研究,已经获得了大量基础与临床研究资料,为21世纪中医药工程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中医药工程学的发展进程中,建立中医药古代文献数据库和智能化分析处理系统是一项重要工作。

这一系统的建立,将为中医药教育、科技工作者和中药产业开发提供一个可资研究和利用的平台。

其次,建立智能化中医药文献分析处理系统,使其在五千余种古代文献资料数据库的基础上,具有对大量文本信息进行存储、检索、考证、推理和归纳的能力。

此外,中医药工程学发展的重点领域还包括:中医定量诊断技术的现代化装备;用于证候分析与诊断的基因芯片技术;现代中药制造工程;外治技术工程;中医药数据库建设及中医药古代文献资源系统研究开发工程等。

中医药工程学的研究领域很广,涉及理、法、方、药及管理、教育等诸多方面。

因此,必须根据本学科的自身特点,依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科学战略思想,构想优先发展领域,实现中医药工程学发展的战略性突破,从而带动整个学科的全面发展。

中医药学和西方医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是相通的,中医药学和西方医学对我国人民的健康事业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从西方医学的研究内容上寻找中医证候客观参照系是可行的,而且十分重要。

疾病是西方医学研究的对象,也是西方医学赋予其许多客观内容的载体,可以作为中医证候研究的客观参照系。

以疾病作为证候研究的参照系,中医证候研究的结果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用已经存在的疾病研究结果与证候研究结果对比,进行证候释义性研究,赋予中医证候以客观性内容。

比如,以肾虚证、血瘀证、脾虚证等为代表的中医证候研究,就是以疾病理论作为客观参照系,阐明了其基本的客观规律;第二,疾病与证候的结合研究,赋予双方更多的客观内容,即通过研究,不仅丰富了中医证候理论,同时也发展了疾病理论。

吕爱平认为,在中医证候研究过程中,应紧密结合当代最新生物科研成果,积极利用西方医学最前沿的先进技术,开展多学科合作,联合攻关。

建议选择有工作基础的常见证候,如慢性前列腺增生、更年期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运用疗效基本明确、使用时间较长的中药方剂进行干预,通过严格设计的临床实验,总结经验,对比分析。

在分析疗效的同时,把中医辨证内容加入疗效评价体系中,探索证候与疾病信息在疗效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以丰富生命科学理论,为建立新的结合医学理论奠定基础。

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是否就拒绝人类的最新科技智慧呢?其实中药研究从最初的“神农尝百草”发展到中药性味、配伍、炮制等理论的过程,始终都接受了古代中国当时的科技成就,只是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容纳有些滞后。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我国对中药基本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十八反九畏等理论都进行过研究,如有人认为,温热药一般含有某种生物活性物质,能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促进呼吸、循环、代谢活动,以及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或者提供营养物质,供给能量。

寒凉药则相反,它所含的物质能降低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减弱机体对病原体刺激的反应能力。

对中药归经的认识,有人认为是某些中药成分在脏器中选择性富集。

”对中药鉴定由依靠感官发展到应用显微鉴定、理化鉴别,对中药炮制方法与原理、中药成分及中药药理等也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所有这些研究成果还没有形成可指导实际应用的系统理论,以致中药现代应用中真正有价值的成果屈指可数,仅麻黄素的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雷公藤总苷治疗红斑狼疮、砒霜治疗白血病、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等而已。

传统中医药学理论对人体生理病理、中药作用原理进行的阐述与现代医药学理论有很大差异,在辨证论治上存在直觉经验,与以实验为基础的现代医药学很难相互解释,表现出巨大的理论差异,许多概念理论的内涵和外延都不是很清楚,在指导临床实践、新药开发方面受到限制,中医临床疗效仍然依靠经验积累,因此只有在中医理论发展过程中,赋予现代科学的内涵,使其内涵和外延都更加清楚,才能用这个现代化的中医药基础理论来指导中药现代化研究。

中药药理的研究为中药现代化提供了现代科学思维的物质理论基础,更是中医药打开国际大门的基石,对中药现代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笔者并不反对用现代科学手段、西医标准来研究中医药,作为一种研究途径,应该承认其研究价值。

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和文化研究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但是目前却是文化研究越来越萎缩,甚至很多人主张中医学的文化因素恰恰是落后的、迷信的、应该抛弃的东西,于是现代科技手段成为研究中医药的主要甚至惟一手段。

而实际上,中医具有较其他医学更为浓厚的文化属性。

医学的对象是人的生命,换句话说,生命是医学的本体,所以生命文化就是医学的元文化。

中医在认识生命的本质、规律问题上,有着不同于西方的鲜明的个性色彩。

如中医将“气”看成是生命的本源和动力,将阴阳五行看成是生命的过程序列和存在方式;中医将自然人与社会人作动态比附,建构了一个由心神调控的心与身同构、同序的小生命系统和人与宇宙同构、同序的大生命系统。

中医比现代医学更能反映本民族的文化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其将中医看成是一门生命科学,倒不如将中医看成是一种生命文化。

因此,从生命文化的角度来说,对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也是迫切和必要的。

笔者认为,中医要发展,首先要搞清中医的历史文化,也就是从它形成、发展的文化背景诸因素上去作全面的考察。

中医药文化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重新找回中医自己表达的“语言”,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的价值观念,从而给中医发展提供适合自己发展的优良土壤,或提供中医发展所应需要的营养成分。

■中医药文化研究内容广泛中医药文化研究具有多学科、综合性的特征。

笔者认为,中医药文化的研究范围,包括中医药学形成的文化社会背景、中医药的语言文献、中医药学发生发展的历史、中医药学的思维方式、哲学思想、价值理念、文化功能、人文精神、医德规范,中医药学区别于其他医学的文化特征,中医药学发生发展的总体规律,中医药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历代名医的生平风范、医家学术思想形成的条件及传承等等。

此外,中医药文化研究还应该包括地域中医药文化、中医药企业(包括中药厂、中医院)文化、中医药校园文化的研究。

笔者认为,中医药文化研究(中医药文化学)由以下子学科构成:中医哲学、中医史学、中医文献学、中医语言文字学(医古文)。

还包括一些新兴的交叉学科如中医伦理学、中医人类学、中医心理学、中医生态学、中医环境学等等。

在这些子学科中,中医哲学无疑是中医文化学的核心。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论的学问,中医哲学就是中医学的世界观、生命观、方法论、价值论。

具体地说中医哲学包括中医本体论、中医方法论、中医伦理学、中医价值论等。

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一部分,中医哲学不仅与易、儒、道、佛哲学有相同的共性,而且还有与易、儒、道、佛哲学不同的个性。

当代中医学大家邓铁涛教授在为《中医哲学基础》作书评时说:“哲学是科学之母,与各门自然科学的关系都很密切。

世界观、思维方法是自然科学研究的指针与工具。

但对中医而言,还不仅于此。

中医的理论、概念从传统文化中引申而来,不了解其本源,难于准确把握其实质;有关理论、概念进入医学领域后,又适应人体科学的特点,赋予了特定的医学内涵,不辨析其流变,又不免误解中医为“玄虚”。

所以,中医哲学的整理与研究,实在很有必要。

对学生而言,了解这些源流与异同,也对学习中医有很大帮助。

”■促进地域中医药文化发展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不仅能促进中医药学术的发展,而且也必将促进地域中医药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促进中医药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从而提高本地区的知名度,带来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进步。

地域中医药文化是该地区宝贵的资源财富。

在中国古代,由于交通的不便,再加上气候、地理等诸因素的影响,各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医药文化。

如绵延千余年至今而不衰的新安医学、上古名医岐伯故里的庆阳医学、在中医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孟河医学、具有南国特色的岭南医学等等。

地域中医药文化是与当地的名医文化密不可分的。

如庆阳的岐伯、南阳的张仲景、亳州的华佗、耀县的孙思邈、新安的汪机、蕲春的李时珍、玉田的王清任等,这些名医无疑成为当地的名片,给当地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无形资产。

中医药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企业发展的战略需要。

企业的文化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和品牌。

如通过对久负盛名的同仁堂、胡庆余堂等企业文化研究,为医药企业文化提供借鉴,能够形成良好医药行业规范,并对企业持久健康运行提供文化支持等等。

从经济、文化、思想、历史渊源等不同角度,考察研究地域医药文化,探求地域中医药文化形成的原因,必将极大地促进当地的经济、文化的发展。

目前,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已经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相信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潮流中,中医药文化一定会展现它充满魅力和生命力的光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