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坑排桩支护及开挖施工方案

基坑排桩支护及开挖施工方案

基坑排桩支护及开挖施工方案1编制说明及概述1.1编制目的本安全施工方案是XX县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基坑支护及土方开挖工程的安全施工依据和指导性文件之一,主要体现本工程施工活动全过程安全生产的总体构思,是指导工程施工过程中各项安全生产活动的技术性文件。

1.2编制依据①施工招标文件及XX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出具的桩基、基坑围护的设计图纸。

②投标答疑的有关内容。

③XX省勘察设计研究院出具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④工程现场及周边环境实际情况。

⑤本工程拟使用的规范及标准:a.《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b.《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c.《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及验收规范》(GB50202-2002);d.《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3);e.《建筑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1);f.《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g.《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h.《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5-99);i.《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 10-95);j.《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范》(JGJ33-2001);k.《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规范》(JGJ46-2005);l.《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50194-93);m.《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GB/T50328-2007)。

N.住建部建质2009【87】文件⑥XX地方及其它相关规范及规程2工程概况2.1地理位置XX县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工程项目位于XX省XX市XX县XX中心城区XX路北侧,XX 路南侧,西接引水箱函,东临XX。

2.2工程概况本工程为一类高层建筑,主楼为框架核心筒结构,裙房为框架结构。

地下室一层,局部两层,地下室面积29834.4㎡, 地上24层,地上建筑面积67162.3㎡,主楼1#楼建筑高度为34.45m,2#楼建筑高度为23.95m,3#楼建筑高度为92.75m。

建筑结构型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

一层地下室(东侧为二层)深基坑支护采用钻孔灌注桩排桩结合水泥搅拌桩止水帷幕作为围护结构、并结合一道(东侧为二道)钢筋混凝土水平内支撑支撑的支护形式。

本工程基坑分东西两个基坑,相对标高正负0.000相当黄海高程7.2米,自然地坪相对标高-1米至-0.4米左右。

其中东基坑东西长126.3米,南北宽77.7米,开挖至底板垫层底为-10.3米,承台垫层底为-11.3米;西基坑东西长108.5米,南北宽123.8米,开挖至底板垫层底为-6.2米,承台垫层底为-7米。

基坑占地面积大,整个基坑南北西为交通道路,东面为市民XX。

且工程基地土质以软粘土和淤泥为主,基坑占地面积大,由于整个基坑工程的施工工期短,且质量要求高,基坑施工期间必然存在多工种、多工序立体交叉的现象,基坑开挖施工难度大。

2.3参建单位建设单位:XX县城建指挥部设计单位:XX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基坑围护设计)勘察单位:XX省勘察设计研究院施工单位:XX省XX建设集团有限公司2.4基坑围护结构概述2.4.1基坑周边环境本工程基坑处于XX县XX中心城区,南侧临近XX路,北侧临近XX路,西侧接引水箱函,东侧临近XX。

西北角区域临近XX县XX保健站(高层,管桩基础含地下室),间距5.5m~6.9m。

基坑东面为XX,基坑围护桩内侧距离该侧用地红线约0~9.3m,距离该侧景观建筑物边约9.4m,景观草地内埋有电力管、自来水管等管线,管线埋深地下约0.6m~1.5m。

基坑南面为XX路,隔一条道路与大自然家园相邻,基坑距离该侧用地红线约0m~3.5m,道路下埋设有雨水、污水管线。

围护桩中心距离该侧建筑物约33m。

道路下埋设有雨水、污水管线,埋深1.4m。

基坑西侧接引水箱函,与XX供水公司建筑群相邻,基坑距离该侧用地红线约2.3~9.1m, 基坑围护桩内侧距离引水箱涵约13m。

围护桩中心距离该侧建筑物约38m。

基坑北面为XX路,基坑北偏东区域距离该侧用地红线约11m, 围护桩中心距离该侧道路14m。

XX路下埋设有雨水、电力管线,埋深1.4m~2 m。

基坑北偏西区域距离该侧用地红线约2.4m,且紧邻县XX保健中心(高层14F),基坑围护桩内侧距离该建筑物外墙边线约5.5m。

基坑西北侧、北侧隔一条道路与近XX园相邻,基坑距离该侧用地红线约1.5m~4.2m,道路下埋设有电力沟、雨污水管线,埋深1~2.5m。

围护桩中心距离该侧建筑物约14.3~18.4m。

道路下埋设有雨水、污水管线,埋深1.4m。

本工程基坑分东西两个基坑。

其中东基坑东西长126.3米,南北宽77.7米;西基坑东西长108.5米,南北宽123.8米,基坑占地面积较大。

本工程±0.00相当于黄海高程7.20m,自然地坪相对标高为-1.00~-0.40m。

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东基坑为9.85m~10.45m,西基坑为5.80m~6.40m。

坑底土质为淤泥或圆砾、粘土,土方开挖量约为165000m3。

具体参见下图:基坑平面位置示意图2.4.2基坑开挖深度本工程±0.00相当于黄海高程+7.20m,自然地坪绝对标高为+6.20~+6.8m。

基坑开挖深度东基坑为9.85m~10.45m,西基坑为5.80m~6.40m。

坑底土质为淤泥或圆砾、粘土,土方开挖量约为165000m3。

2.4.3基坑安全等级本基坑挖土深度为10.45m,根据基坑挖土深度、周边环境情况及相关规范规定,本基坑安全等级定为:一级。

2.4.4 围护方案型式本基坑工程一层地下室范围采用钻孔灌注桩排桩+ 一道钢筋混凝土水平内支撑,二层地下室范围采用钻孔灌注桩排桩+ 二道钢筋混凝土水平内支撑,止水帷幕采用600直径水泥搅拌桩,搭接200。

施工荷载要求:基坑坡顶10米范围内堆载不得超过15kPa;内支撑、围檩梁,支撑加强板带设计未考虑施工荷载,施工时严禁堆载。

2.4.5降、排水方案本工程采用600直径水泥搅拌桩间距400,作为止水帷幕,将坑内外地下水完全隔断;为防止地面水进入基坑,在基坑外侧四周顶部设置贯通的300×400的地面排水沟截流,每隔20-30米设置窨井,将地表雨水、施工废水集中沉淀后,排入城市下水管网;基坑内排水采用临时明沟,集水坑方式,利用潜水泵定时抽水。

如发生渗漏,视实际情况采取封堵或注浆措施进行止水。

2.4.6主要工程量如下:水泥搅拌桩工程量止水帷幕及被动区加固支撑及土方工程量2.5工程地质、水文概况2.5.1地质概况根据XX省勘察设计研究院提交的《XX县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本场地内自地面起由上而下与基坑有关的土层分别为:第①0层-素填土: 场地大部分分布仅东北侧未回填,主要为含碎块石粉质粘土组成,局部上部覆盖砼路面,为新近回填,土质松软.揭露厚度1.00~2.80m。

第①层-粘土:场地均有分布。

属地表硬壳层,灰~灰黄色,饱和,可塑,下部渐软,含铁锰质斑点及植物根茎少许,上部约30cm的耕植地,干强度较高,切面较光滑。

层顶深度0.00~2.80m,层顶标高2.47~4.78m,层底深度1.30~4.10m,层底标高1.37~3.56m,厚度0.60~1.70m。

第②1层-淤泥: 场地均有分布。

灰白,饱和,流塑,土质稍均匀,含贝壳碎片,局部含粉砂,下部有鳞片状层理。

干强度较低,韧性中等,切面光滑摇振反应慢~无,高灵敏度,高压缩性。

层顶深度1.30~4.10m,层顶标高1.37~3.56m,层底深度15.00~18.50m,层底标高-9.74~-12.83m,厚度12.80~15.40m。

第④3圆砾: 场地均有分布。

灰色,饱和,稍密状为主,局部中密状,厚度不均匀,含卵石约20-30%左右,圆砾20-35%,颗粒以0.5-4cm为主,少量大于6cm以上,次圆、椭圆状居多,成分以中分化凝灰岩为主,充填物主要为粘性土及砂,含粘性土10-20%,局部含粘性土更多,砂含量约20%,粉细砂为主。

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实测锤击数一般为4~25击,经杆长修正后平均8.6击。

层顶深度15.00~18.50m,层项标高-9.74~-12.83m,层底深度17.80~20.50m,层底标高-12.55~-15.22m,厚度1.50~4.50m。

第⑤2层-粘土:全场均有分布,灰色、深灰色,饱和,软塑,局部可达流塑,局部夹粉细砂,高压缩性,干强度较高,切面稍有光泽。

层顶深度17.80~20.50m,层顶标高-12.55~15.22m,层底深度18.40~21.80m,层底标高-13.65~-16.32m,厚度0.60~2.70m。

第⑤2'层-卵石:场地深孔揭露均有分布,灰、灰紫色,饱和,稍密-中密状,含卵石约40-60%,颗粒以2-5cm为主,成分以中风化凝灰岩为主,磨圆度较好,充填物主要为砂及粘性土,含粘性土20-30%左右。

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实测锤击数一般为5~40击,经杆长修正后平均11.2击。

层顶深度18.40~21.8m,层顶标高-13.65~-16.32m,层底深度23.00~28.40m,层底标高-17.25~-22.68m,厚度2.20~8.50m。

第⑥2层-粘土:场地均有分布,灰色、局部灰白色,软-可塑,分布较均匀,中等压缩性,韧性较高,干强度高,切面较光滑,含粉细砂及腐植物少许,局部相变成粉质粘土。

层顶深度23.00~28.40m,层顶标高-17.25~-22.68m,层底深度27.00~31.10m,层底标高-21.18~-25.42m,厚度1.80~6.90m。

第⑨层-含碎石粉质粘土:场地均有分布,灰黄色、灰白色,可塑-硬塑,以粘性土为主,一般含量60-80%左右,夹强-中风化碎石少量,一般10-30%,一般呈稍密状,局部碎石含量较多,可达中密状,颗粒以2-5cm为主,个别大于10cm,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实测锤击数一般为4~43击,经杆长修正后平均13.0击。

层顶深度27.00~31.10m,层顶标高-21.18~-25.42m,层底深度56.20~67.50m,层底标高-50.48~-61.42m,揭露厚度16.00~40.00m(裙房及基坑孔未揭穿该层,厚度为揭露厚度)。

第⑩1层-全风化凝灰岩:场地深孔揭露,灰黄色,凝灰岩剧烈风化形成,岩芯呈粉质粘土状,遇水性质差,易软化崩解,局部含强风化碎石。

层顶深度56.20~67.50m,层顶标高-50.48~61.18m,层底深度64.70~70.60m,层底标高-59.04~-64.28m,厚度2.10~11.10m。

第⑩2层-强风化凝灰岩:场地深孔揭露,褐黄、灰黄色,凝灰岩强烈风化形成,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岩芯呈碎块状,凝灰质结构,块状构造,岩质较硬,锤击声哑,RQD=0,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