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记念刘和珍君 中的鲁迅思想

记念刘和珍君 中的鲁迅思想

高二语数外2008.10责编/曾志勇邮箱/zzy2008n@yahoo.com.cn
阅读空

在中学课本中,收录了很多鲁迅先生的作品,有《故乡》、《社戏》、《阿
Q正传》、《孔乙己》、《记念刘和珍
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拿来主
义》、《论雷峰塔的倒掉》、《论“费厄泼
赖”应该缓行》等等,这些文章都是鲁
迅作品中的经典,让人们从中领略
这位现代文学大师的文采和敏锐的
思想。

鲁迅先生的创作体裁涉及到方方面面,小说,散文诗,杂文等等。


他的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鲁迅先生敏锐犀利的思想深度。


迅先生对木刻有着独特的兴趣,其
实这也正如他的文章,入木三分,深
刻见理。

他有很多以“记念”为题的
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
的记念》、《忆韦素园君》、《忆刘半农
君》,还有一本题为《朝花夕拾》的散
文集。

然而《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
章,少了回忆的温馨气息,多了一些
悲愤情绪。

这场杀戮事件的惨烈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先生的想象范围。

受害
者都是年轻的女学生。

在人类文明
的血战前行的历史中,她们的牺牲更
显得触目惊心。

在柔弱的女性躯体
的祭奠中,当时社会的黑暗就不言而
喻了。

这篇文章篇幅并不算长,但是却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思想的几个基
点。

一是深刻揭露社会的黑暗,“我
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
头”,“这样的世界”就是鲁迅先生所
谓“铁屋子”的比喻。

这个铁屋子,是
社会黑暗的形象化。

20年代的中国,
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而对于当时的
鲁迅来说,这样的黑暗犹如一间“绝
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子,里面
困住了“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
闷死了”,但是如何打破这样的僵局,
早期鲁迅的思想中并没有这个答
案。

以至于他在《〈呐喊〉自序》中说
出了这样的话,“然而是从昏睡入死
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现在你大
嚷起来,惊醒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
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
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的起他们
么?”这是在《〈呐喊〉自序》中的一段
话。

也是鲁迅早期思想的凝滞点。


为太过犀利深刻,使得鲁迅失去了
积极乐观的调子,而“绝望之于虚妄,
正与希望相同。

”直到鲁迅彻底接受
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之后,这种情绪
开始变得积极有力起来。

第二个便是鲁迅对国民性的深
刻批判。

文中的“我向来是不惮以最
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这几乎
是鲁迅所有的文学创作的主旨,揭
露病痛,寻找疗救的良方。

《狂人日
记》中几千年“吃人”的历史,《阿Q
正传》中的自欺欺人的阿Q精神,
《孔乙己》中旧式文人的陈腐和辛酸,
在这些小说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刘和珍等人的遭遇,又何尝不是
在现实层面见证这样一种国民的劣
根性,“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
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

而唯一让“我”惊奇的便是“中国的女
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在这些年
轻女子牺牲的参照下,国民的劣根性
就更加明显了。

而对青年的看法,鲁迅也经历了
很大的转变。

在一段时间内他信奉
“进化论”,认为青年必胜于老年,所
以他非常扶持青年人,对于一些受难
的青年,常常伸出援助之手,包括经
济方面的帮助和精神上的鼓励。


是后来鲁迅放弃了这个观点。

“我一
向是相信进化论的,总以为将来必胜
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对于青年,
我敬重之不睱,往往给我十刀,我只
还他一箭。

然而后来我明白我倒是
错了。

这并非唯物史观的理论或革
命文艺的作品蛊惑我的,我在广东,
就目睹了同是青年,而分成两大阵营,
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
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在受到
了这些年轻女学生英勇事迹的感染
后,鲁迅的这种进化论思想也已经在
慢慢动摇了。

同时,对于青年示威游行,鲁迅
并没有表现出很积极的看法。

“时间
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
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
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
子。

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
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
愿。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
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
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
更何况是徒手。

”鲁迅并不主张徒手
《记念刘和珍君》中的鲁迅思想
荨姜淑娟
10
高二
语数外
2008.10
责编/曾志勇邮箱/zzy2008n@
yahoo.com.cn
《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中,有两段文字涉及到“真的猛士”这个概念。

长期以来,配合教材使用的教学参考资料以及大多数教辅材料,对“真的猛士”的解释多语意模糊,或是将这“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并最终“将更奋然而前行”的“真的猛士”定性为专指刘和珍等“三·一八”惨案中死难的烈士;或是运用循环定义法,用“哀痛者”和“幸福者”来解释“真的猛士”。

这两种观点,我认为都比较牵强。

从鲁迅先生的原文看,“真的猛士”首先出现在第二部分。

此前的第一部分以及此后的几个部分中,鲁迅先生先是解释了自己两周来没有为刘和珍写点纪念文字的原因,再是用杂文的笔法介绍了整个惨案的过程。

从这几段文字中,可以发现鲁迅先生对刘和珍们的徒手请愿是持不赞同态度的。

因为鲁迅先生觉得这样的请愿这样的牺牲,“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既然这样的请愿和由此带来的牺牲,并不具备扭转乾坤的价值,那么,自然
也就不应该倡导。

然而,黑暗的世界终究还需要改变,谁才是改变这黑暗的力量呢?文章结尾处,鲁迅先生通过两种人的对比,为读者
做了这样的暗示:“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在这个对比中,苟活者透过烈士的血,依稀感受到一种变革的力量正在这历经苦难的土地上萌芽,但他们自身却常常只是做一个看客,期待着用别人的牺牲换来自身的幸福;而“真的猛士”却能够在先烈的血迹中奋然前行,用自己的理性行动,实实在在地为改造世界做出自己的努力。

联系前文看,这种
“奋然前行”的猛士,显然应
该是含蓄地指向那种能够正视现实社会的黑暗本性,能够采用适当的斗争方式并实现最终胜利的“前行者”,
阅读
空间
的请愿,他认为这种形式没有多大的意义。

然而毕竟这些年轻人唤起了铁屋子内人的勇气和信心。

对于社会革命,早期的鲁迅并没有抱很大的希望,正如对流血示威游行一样,在当时的鲁迅看来,惊醒沉睡的人但是又无路可走不如让人们继续沉睡。

《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体现出鲁迅思想一贯的深刻性。

分析精辟透彻,一语中的,这是鲁迅作品的独特之处。

这种切入方法也运用在他小说中。

与这篇文章相似的是《为了忘却的记念》。

《为了忘却的记念》也是一篇回忆性质的文章,记念左联五烈士的。

但却多了很多回忆的场景,在对他们的缓缓记忆中透露出鲁迅对牺牲者莫大的哀悼之意。

而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事发两年之后的纪念日了。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会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淡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在这里,鲁迅赞颂这些不畏强权勇敢坚毅的年轻女子,给她们以“真的猛士”的称呼,这让他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虽然造化是庸常的,但是那些淡红的血迹终将为黯淡的现实增添一抹色彩,就像鲁迅在其小说《药》中为革命者所奉献的“一圈红白的花”。

鲁迅先生说过,“感情正烈时不宜作诗,否则会将诗美杀掉”,这种创作体验,恰恰在他的这两篇记念性质的文章中体现出来。

当激愤的情绪主宰着创作主体时,创作出来的作品可能仅仅只是情感的发泄,而缺乏理性的思考和更广阔的发散空间。

在感情被沉淀以后,所有当时的激愤情绪都变成了对黑暗现实的理智批判和控诉,这便是鲁迅的风格。

一直以来,鲁迅在我们心中是高大无畏深刻的智者形象。

但是看鲁迅的作品越多,熟悉的程度越深,越能发现这位文学巨人的思想所走过的艰难路途。

然而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能感受到更加真实的鲁迅,在他的思想足迹中,我们渐渐照到了中华民族的影子。

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