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 第1单元第1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选择题1.《论语·乡党篇》记载,一次孔子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马夫属“圉”,为最下等级之人。
孔子关心人而不关心马,这主要体现了() A.孔子主张平等对待下人B.春秋时奴隶地位提高C.孔子“仁”的主张D.孔子反对等级差别【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内容,可以看出孔子主张“爱人”,要体贴他人,即“仁者爱人”。
2.右图说明孔子的教学理念是()A.有教无类B.启发式教学C.温故而知新D.当仁不让于师【答案】B【解析】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可知。
3.(2010·平邑)荀况在《荀子·议兵》中写到:“凡兼人者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
……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
”反映荀子的思想主张是()A.主张“以德服人”B.主张“性恶论”C.主张“施仁政于民”D.主张“性善论”【答案】A【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材料含义是说,君主治理好国家的上策是“以德服人”,故A项正确。
材料讨论的是治国策略而非人性,B项错误。
C、D两项都是孟子的思想主张。
4.某人到青岛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道德经》。
石刻上会出现的内容是()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B.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C.尽信书,则不如无书D.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答案】A【解析】《道德经》是道家学派老子的著作,只有A项是老子的观点。
5.(2010·合肥)杜维明在《儒学创新的契机》一书中指出:“‘东亚现代性’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而已,(东亚各国)都和传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
在塑造东亚传统起过决定性作用长达数世纪的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
”材料表明东亚现代文明()A.取决于儒家学说B.来源于西方发展模式C.借鉴了东西方文明D.照搬了欧美发展模式【答案】C【解析】儒家学说对塑造东亚传统起过重要作用,对于东亚现代文明的发展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不能说东亚现代文明取决于儒家学说,排除A项;东亚现代文明的根源在东亚,排除B、D两项;依据材料可知,东亚现代文明借鉴了东西方文明。
6.(2010·扬州2模)下图分别是“仁”字小饰品和北京街头的“仁”字广告牌,这些都表明()A.商家以仁爱作为打造品牌的工具B.孔子思想已成为当今社会的行为准则C.国人对社会和谐发展的真诚祈愿D.只要弘扬传统道德就能实现社会公平【答案】A【解析】“仁”字出现在小饰品和广告牌中,这体现了商家以仁爱作为打造品牌的工具。
B项显然错误,C、D两项夸大了其作用。
7.(2010·河南六市联考)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讲《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说:“最近最热的一个词大概就是‘救市’,而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也有一个需要——救世。
”以下“救世”思想在政治制度上得到长期运用的是()A.儒家思想B.墨家思想C.道家思想D.法家思想【答案】D【解析】法家思想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因而在政治上得到长期运用。
8.(2010·吉林模拟)“金玉虎符”选用国家博物馆的战国时期“阳陵虎符”复制而成。
上雕铭文,“治国平天下修身福自家”,其铭文体现的思想属于()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答案】A【解析】修、齐、平、治是典型的儒家的观点。
儒家思想以崇德为特色。
主张以仁爱作为德之核心,高度重视伦理道德的价值;强调道德教化,重视社会的道德教化和以德作为治国的重要基础,以及崇尚道义礼节。
9.(2010·黑龙江文综)孔子说:“道千乘之国,静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对其理解正确的是()A.着眼大局,重视法度是治国的方法B.严于律己,宽待人民是治国的前提C.讲究信用,爱护民众是治国的原则D.关注伦理,尊重道德是治国的保证【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信”“爱人”等信息体现了讲究信用,爱护民众是治国的原则。
10.(2010·淄博·3月)在2008年3月的记者会上,温总理引用了“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的诗句。
该诗句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的()A.墨家思想B.儒家思想C.法家思想D.道家思想【答案】B【解析】“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体现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11.(2010·潍坊·3月文综)先秦时期是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是()A.提倡积极入世B.追求个体解放C.维护平民利益D.倡导君主专制【答案】A【解析】先秦时期儒家的“对鬼神敬而远之”“制天命而用之”等观点体现了儒家提倡积极入世,故选A项。
儒家主张维护周礼,排除B项;先秦时期维护平民利益的是墨家,儒家先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后又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C项;倡导君主专制的是法家,排除D项。
12.(2010·上杭)“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亡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而事异。
’”这一观点可以印证()A.儒家对仁政的提倡B.法家进步的历史观C.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D.佛家慈悲为怀的主张【答案】B【解析】同一观点在不同时代发挥不同的作用,这体现了法家提倡变法革新的进步历史观。
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有关孔子的材料:材料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材料二吾将以教主尊孔子。
……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
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偿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
……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
……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
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放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
……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梁启超《世界伟人》村料三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城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
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
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治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日本学者岛献吉朗《诸子百家》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评价了孔子?根据材料概括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历程中的地位。
【答案】(1)主张“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提倡“仁”,主张以德治民。
(2)儒学创始人,中国人深受孔子思想影响;教育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政治家,孔子的政治主张不受国家和时代的限制。
(3)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部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具有世界性影响。
【解析】解答第(1)问要抓住关键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子欲善而民善矣”,然后联系教材回答。
第(2)问考查孔子在中国的地位,但要注意与材料相结合,要言之成理。
第(3)问是说明孔子的思想对世界的影响。
14.阅读下列材料:村料一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谓“孝的文化”。
孝在中国文化作用之大,地位之高,谈中国文化而忽视孝,即非于中国文化真有所知。
——谢幼伟《孝与中国文化》村料二就是把社会中的人各就其关系,排定其彼此名分地位,而指明相互间应有之情与义,要他们时时顾名思义……伦理关系即表示一种义务关系,一个人似不为自己而存在,乃仿佛互为他人而存在者。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村料三在处于温饱与饥饿之间的农业社会里,生存是一个永恒的挑战,所以“家”的功能很难超出利益交易和保险互助,温情脉脉会过于奢侈,这种社会可能必须要有“刚性”的家庭结构,要阉割个性,否则“家”之内的经济交易就很难有确定性,这就是儒家以及任何传统农业文化的共性。
一旦强制性的经济责任不再存在于父子、兄弟之间,父亲没必要再以一副威严不可亲近的面孔出现在儿女面前,用不着强制儿女无条件地听自己的话并要求在父母讲话时儿女不能还嘴,而儿女则可从“孔家店”中解放出来。
父母与儿女间、兄弟姐妹间因经济利益关系引发的张力也就消失了,他们之间可以更平等地注重感情交流和心灵沟通,让亲情、友情成为家庭关系的主旋律。
——陈志武《对儒家文化与儒家“孝道”的反思》村料四然秦后两千年来,其政体为君主专制,养成大多奴颜婢膝之国民。
子弟受大家族之庇荫,依赖父母,久成习惯。
学术上既受文字束缚之苦,又标“受用”“默识”之旨,故缺少伦理学之训练,而理智极不发达。
此乃吾族之受病处。
——《明日之中国文化》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古代儒学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的观点,说明农业文化的特点。
依据材料三,分析这一特点产生的原因。
(3)材料三认为家庭关系会出现怎样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4)材料四认为儒家思想的缺陷是什么?以上材料对儒家思想的总体认识是什么?【答案】(1)儒学是以“孝”为核心的伦理文化;伦理关系是一种义务关系。
(2)特点:家庭结构是刚性的等级尊卑关系,个人需要服从于整体的需要;家庭的功能是维持经济交易的保险互助。
原因:农业社会严峻的生存挑战。
(3)变化趋势:由强制性经济功能向情感交流功能转变,由等级森严向平等交流转变。
原因: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市场交流代替家庭互助。
(4)缺陷:个人独立意识淡泊,缺乏理性。
认识:儒家思想建立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之上,以适应农业文明的需要为出发点;家庭关系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特点及其影响。
解答时要注意设问角度,要求从材料中归纳的要充分依据材料,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要在归纳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