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减少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包括的要素有要有伤害意图、社会评价为负面的、要有伤害行动的实施以及伴有侵犯性情绪。
只有这几个要素都具备了,才能界定为侵犯行为。
通常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有温度、兴奋转移、侵犯性线索、去个性化行为与饮酒等。
侵犯行为的发生原因通常可以从三种理论或者三个方面进行解释。
(一)生物学本能论的解释。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引发侵犯行为是由指向死亡的侵犯本能引起的。
洛伦兹认为,引发侵犯行为是由指向自我保护的侵犯本能引起的
(二)挫折-侵犯理论的解释。
该理论包含的主要观点有侵犯的强度同挫折强度成正比;想抑制侵犯,需要提供与侵犯强度成正比的预期惩罚强度,即侵犯强度越大,越要抑制它,就需要提供越强的惩罚预期,加大惩罚力度;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的可能性越小;预期惩罚一定,挫折越大,侵犯的可能性越大。
但该理论却无法解释遭遇挫折却不发生侵犯的情境。
(三)社会学习理论的解释。
社会学习论的解释是侵犯行为是通过社会学习过程习得的。
该理论还认为侵犯行为也可以通过学习的过程来改变或消除。
支持的实验有:强化与替代强化;侵犯行为-惩罚;侵犯行为-取消奖励等。
通常减少侵犯行为的手段包括:宣泄、社会制约(惩罚)、避免去个性化、提高道德发展水平,以及培养解决问题的技巧等几方面。
(一)宣泄。
实际的侵犯行动或在想象中实施的侵犯行为都可以使侵犯的精神能量得到释放,使被激起的愤怒得到宣泄,达到减少侵犯行为的目的。
该观点的支持性研究包括实际侵犯行动的宣泄作用、想象攻击行为的宣泄作用以及观察别人攻击行为的宣泄作用三种情境,这三种情境都支持了宣泄对被试侵犯性的缓解作用的观点。
但宣泄只适用于产生了愤怒和攻击准备的人,对于未产生愤怒和攻击准备的人,宣泄反而会增加侵犯的危险性,这是由于社会学习的原因造成。
(二)社会制约。
社会制约是指社会增加对侵犯行为惩罚的强度,可以实现侵犯行为的外部控制,减少侵犯行为。
实践研究中支持性的实验包括疼痛-攻击实验,另外,阶段性的严打也说明了增加惩罚强度对侵犯行为的抑制作用。
(三)避免去个性化。
去个性化是一种个人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状态。
个体在去个性化状态下行为的责任意识会明显丧失,从而做出通常不会做的行为。
导致去个性化的情境有:
1.匿名:该状态下个体受群体规模及气氛的影响,会部分丧失自我意识。
许多群体事件的当事人就是在这种情景的驱使下,做出过激的行为的。
2.药物、酒精等的作用:多数个体在药物及酒精的作用,自我意识及控制水平都会降低,进而引发过激行为。
3.极端自我卷入:许多邪教组织就是利用这一点,让许多参与者深入卷入他们所宣扬的精神世界里,再利用这一点达到最终目的。
因此,要避免去个性化就要瓦解群体,唤起个体责任,当一个事件中出现了众多人员参与时,要避免激怒群体,要采取缓和手段,找出关键人物,有针对性的瓦解群体。
(四)提高道德水平。
研究发现,较高的道德水平会降低侵犯行为的发生。
柯尔伯格将道德水平划分为六个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工具性相对主义定向;人际协调定向;维护权威或秩序定向;社会契约定向;普遍道德原则定向。
这六个阶段从低到高顺序发展。
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也会抑制侵犯行为的发展。
(五)解决问题技巧的培养。
教授或示范如何以建设性的方式解决问题、对待他人,可以有效减少侵犯行为。
支持性的研究证实,训练对侵犯行为的有降低的效果。
上述几种控制侵犯行为的手段,都会部分程度的降低侵犯行为。
实践中,无论是家庭、公司还是社会,只要有群体的环境,就有发生侵犯行为的可能。
但不同情境下,适用的方法会有所不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