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 利他行为与侵犯行为

社会心理学 利他行为与侵犯行为


2.心理学家对利他行为的解释

利他行为和偿还行为 巴塔尔(Bar-tal)

社会交换:利他的成本与报酬 移情:纯粹动机 巴特森(C.Daniel Batson)
移情—利他主义假设的核心

当我们对另一个人发生移情,会试图出于 纯粹的利他主义理由来帮助这个人,无论
我们会得到什么。
利他行为的三个基本动机:



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唐山十三农民兄弟的颁奖词:不是归 途,是千里奔波,雪中送炭;不是邻里,是素不相识,出 手相援。他们用纯朴、善良和倔强的行动,告诉了我们 “兄弟”的含义。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刘姝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正是 他们及无数个他们这样的人,在2008年撑起了中国的脊 梁。 王振耀:在国家巨大灾难面前,他们以无声有力的行动, 宣告了民间志愿救灾时代的来临。
三、利他行为的促进与培养
(一)增加责任明确性与人际相互作用 (二)提供利他榜样
(三)将人们的利他行为归因于利他主义动机
(四)运用社会影响策略
(五)通过行为实践培养利他行为第二节 侵犯行为一、侵犯行为概述 二、对侵犯行为的理论分析 三、侵犯行为的产生 四、侵犯行为的预防与控制
一、侵犯行为概述
(一)侵犯行为的涵义
1.00
2.00 2.72 2.72 2.84 3.18 3.75
有人手里拿着香烟,急着找火柴
4.87
(二)助人者的特点
1.人格因素:赞同的需要、公正世界的假设 2.情绪状态 3.内疚感 4.个人困扰和移情

公正世界的假设是指相信世界上总是善有 善报恶有恶报的一种信念。

这种信念既可能使个体不去帮助别人,因 为他认为受害者是“罪有应得”;也可能 使个体帮助别人,因为他认为对方是一个 好人,好人理应得到帮助。
(二)挫折—侵犯理论
外在环境 (如挫折感, 令人不愉快 的环境条件) 引发损害或伤 害他人
公然侵犯
挫折—侵犯理论
1.挫折—侵犯理论及其实验研究

挫折—侵犯理论(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是由 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J.Dollard)和米勒(ler)等 人在1939年提出的。 理论要点: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 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 必然会导致某种形式的侵犯,挫折与侵犯之间是一种 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
1.模仿
2.强化
电影《古惑仔》中的暴力镜头
社会学习理论
从班杜拉的研究可以看出,儿童会通过 模仿学到侵犯行为。
(三)与侵犯行为有关的因素
1.社会因素 2.个人因素 3.情境因素
美国校园枪击案反思
1.社会因素

挫折 挑衅 侵虐移置 媒体暴力 唤醒提高
侵虐移置

侵虐移置是指侵犯行为指向其他人,而不 是强烈的最初挑衅的源起。
第八章 利他行为与侵犯行为
《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
搏击巨浪勇救人:魏青刚
把时间献给孩子:丛飞
《感动中国》2008年度人物
唐山十三农民兄弟

2008年初,特大雪灾袭击了华南地区,湖南郴州成了一座冰雪中的孤城。没 有上级号召,也没有组织要求,河北唐山13个农民除夕那天租了辆中巴车出 发,顶风冒雪来到那里参与救灾。 这13个来自唐山市玉田县东八里铺村二组的农民,自己准备了工具,初二 上午赶到郴州电力抢险指挥部,成了湖南电力安装工程公司一支编外“搬运 队”,每天起早贪黑、踏雪履冰为抢修工地扛器材、搬材料、抬电杆。 2月 23日,在工作了16天之后,这13位农民兄弟离郴返乡,许多郴州市民在得知 这一消息后,自发赶来为他们送行。他们还被郴州市授予“荣誉市民”的称 号。 5月12日下午,在得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宋志永和12位兄弟商量 后,几经辗转来到灾情最重的北川县城,成为最早进入北川的志愿者之一。 他们用最原始的方法——铁锤砸、钢钎撬、徒手刨,不断寻找幸存者。只要 哪里需要,他们就到哪里。他们与解放军、武警战士一起,抢救出25名幸存 者,刨出近60名遇难者遗体。
你宁可在哪里发生这种事故——在一个乡村小镇 的主干道还是在一个大城市的繁华街道上?

城市过载假设:
城市过载假设:在大城市里的人比在小镇里的人更 少助人为乐,不是因为在价值观上的不同,而是因 为都市的压力导致他们独善其身。
志愿者忙着拍照,对这位 需要帮助的人视而不见 。
在上海地铁1号线,一位白发苍 苍的老太太孤身一人站在地铁 车厢内,旁观的青年竟无动于 衷,没有一个主动让座的。

好心情导致助人行为增加的三个理由:
好心情使我们看到生活的光明面;
帮助他人是一个延续我们好心情的好方法;
好心情增加自我注意。
关心社会 令人愉快 的结果 助人事件 明显 助人事件 不明显 动力感 通常情 况更愿 意提供 帮助
对受害者的移情 觉得是由于自身原 因造成消极情绪 助人事件明显 帮助人物有趣或者 能够带来乐趣
产生对他人的同情和关心的感受。

个人困扰会引发非利他主义的助人行为,而移情 引发的助人则是利他的。
(三)求助者的特点:谁获得帮助
1.是否值得他人帮助 2.是否受他人喜欢


外貌的吸引力
与自己具有相似性
3.性别:是不是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得到帮助?
帮助那些你喜欢的人


如果他(她)不是一个陌生人?
一个富有魅力的求助者VS缺乏魅力的求助者

涵义:侵犯行为是指任何试 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
侵犯行为的特点
侵犯行为是一种行为。 侵犯行为是有意的,或者说是故意的。 侵犯行为是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
(二)侵犯行为的种类

根据侵犯行为是否违背社会准则,可划分为三种:
反社会的侵犯行为、亲社会的侵犯行为、被认可的侵犯行为。 根据侵犯行为的方式不同,可以划分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 按照侵犯者的动机,可分为情绪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 此外,还可以将侵犯分为广义的侵犯和狭义的侵犯、直接侵犯 和间接侵犯。
消极情感 易怒 关于暴力的信念 A型行为模式 敌意归因偏差等等
唤醒
情感状态
侵略性认知
侵犯
被激怒

想想你最近受侮辱的经历: 什么挫折 发生在什么情况下? 你认为那是特定针对你的吗? 你是怎么回应的?
三、侵犯行为的产生
(一)愤怒的来源 1.袭击 2.挫折 3.归因 4.报复的期望
(二)对侵犯行为的学习

2001年9月11日,曾喆在 上班途中看到世贸中心遭 遇恐怖袭击,毅然冒着生 命危险协助消防队员抢救 伤员,直到献出年轻的生 命。美国福克斯电视台现 场拍摄到他救人的镜头。 2004年9月11日,曾喆街 的命名仪式在美国纽约的 中国城举行。 曾喆(左一)在抢救伤员。

(二)利他行为研究的范畴
①人们在看到陌生人陷于困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助 人行为;
1.助人是一种本能的反映,以促进那些与我们基因 近似者的福利(进化心理学)。
2.助人的报酬常常超过成本,所以助人在我们的利
己之内(社会交换理论)。
3.在某些条件下,对受害者有力的移情感觉和怜悯
促使无私的奉献(移情—利他主义假设)。

为何旁观者有时会采取行动,有时却很冷 漠?

为什么没有人提供帮助?


第一节 利他行为
一、利他行为概述 二、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三、利他行为的促进与培养
一、利他行为概述
(一)利他行为的涵义

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是一种自发 形成的,以帮助他人为唯一目的,且不期 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
利他行为的特征:
①以帮助(有益于)他人为目的; ②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不附有任何 期望他人日后的报答; ③自愿性; ④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被触发的侵虐移置发生的证据
在无挑衅条件下,轻 微的触发事件并没有 导致高水平的侵犯 经过挑衅后,轻微的 触发事件导致了高水 平的侵犯
35 30 25 侵 20 犯 15 10 5 0 无挑衅 挑衅

一个同性恋求助者VS异性恋求助者
同性恋求助者 VS 异性恋求助者
人 们 提 供 帮 助 的 百 分 比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异性恋提出要求 同性恋提出要求
男性
女性
接电话人的性别
资料来源:Shaw,Botough&Fink,1994

研究一致表明:男性更愿意帮助那些忧伤 的女性。(Latane&Dabbs,1975;Piliavin&Unger,1985)
Kitty Genovese和她被谋 杀的地点。具有讽刺意味 的是,如果更少的人听见 她绝望的呼救声,她可能 不会死。
如何解释?

道德谴责? 人性拷问? 其他?

社会心理学家拉坦内 (tané)和达力
(J.Darley)的观点

旁观者效应 :目击一件紧急事件的旁观者 越多,他们中的任何人帮助受害者的可能性
②人们制止或干预犯罪的行为;
③个人约束自己不做出越轨的行为;
④偿还行为。
(三)利他行为的基本动机
1. 社会生物学家对利他行为的解释

达尔文曾经指出,经过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有 利他天性的生物更有可能使它们的物种留存下来。 韦克斯勒等人对年幼儿童的观察研究证明了人类

天生有利他行为的倾向。

群体选择、亲属选择
Kitty Genovese和她被谋 杀的地点。具有讽刺意味 的是,如果更少的人听见 她绝望的呼救声,她可能 不会死。
志愿者忙着拍照,对这位 需要帮助的人视而不见 。
在上海地铁1号线,一位白发苍 苍的老太太孤身一人站在地铁 车厢内,旁观的青年竟无动于 衷,没有一个主动让座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