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诊断学授课专业: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学分与学时:90学时(理论课54学时,见习课36学时),5.5学分一、课程性质和目的(一)《诊断学》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的必修课之一,是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
为适应新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办学规模的发展,适应21世纪高级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按照教育部和全国高等医学建设研究会的要求,制定了本教学大纲。
(二)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问诊、检体诊断、实验诊断和心电图检查。
针对五年制预防、口腔医学专业特点,本大纲仅要求选择讲授部分内容,其它未列入教学大纲中的内容,供学生自学。
《诊断学》总教学时数为108学时,其中课堂讲授60学时,实验操作或临床实习48学时,但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作适当调整。
(三)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接触临床,参加实验,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核,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要注意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法,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专业理论学习和临床实验,逐步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检查基本技能,为以后学习临床课程打下良好基础,并在临床各科教学和临床实习中不断强化。
(四)诊断学的要求1.掌握常见症状的发生机制和临床意义,学会问诊的正确方法和技巧。
2.掌握典型体征的发生机制与临床意义,掌握体检诊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查体的顺序与手法)。
3.掌握实验诊断内容的基本理论、正常值、临床意义和应用指征。
4.熟悉心电图各波图形产生的基本原理;熟悉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及某些常见典型异常心电图表现;初步掌握心电图各波图形特点及测量方法。
5.学会对各种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与逻辑推理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逐步使学生具有独立书写完整住院病历和提出初步诊断的能力。
教学时数分配表教学内容讲课时数(学时)见习时数(学时)绪论问诊的方法与技巧常见症状基本检查法一般检查头部颈部肺脏检查心脏、血管检查腹部脊柱与四肢神经系统检查全身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实验诊断概论血液一般检验骨髓细胞学检查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尿液检测粪便检测脑脊液检查浆膜腔液检查肾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查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临床病原体检查心电图诊断疾病的步骤、临床思维方法、临床诊断的种类、内容和格式0.51.51110.516850.510.53.52221124222810.52.512116660.50.53369合计60 48二、理论课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绪论【目的要求】诊断学是应用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器械检查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达到正确认识健康与疾病的一门临床医学的方法学;是临床各科的共同基础,是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临床检查基本技能非常重要的课程。
学生必须努力学习,牢固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检查基本技能,为以后学习各临床专业课奠定良好基础。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学时(课堂讲授0.5,实习0.5)【教学内容】一、诊断学的定义与性质。
二、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地位与作用。
三、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常见症状、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病历书写、诊断步骤,诊断思维方法。
四、学习诊断学的要求。
第一篇问诊第一~三章问诊【目的要求】一、掌握问诊的主要内容、方法与技巧。
二、熟悉问诊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临床实习,写出病史记录。
【教学时数】4学时(课堂讲授 1.5,实习 2.5)【教学内容】一、问诊的内容。
(一)一般项目。
(二)重点讲解主诉。
(三)重点讲解现病史。
(四)既往史。
(五)系统回顾。
(六)个人史。
(七)婚姻史。
(八)月经及生育史。
(九)家族史。
二、一般介绍问诊的方法与技巧。
第四章常见症状一、发热【目的要求】(一)掌握发热的病因与分度。
(二)熟悉发热的临床表现、几种常见热型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自学二、水肿【目的要求】(一)掌握水肿的病因、分类及特点。
(二)熟悉心原性水肿及肾原性水肿的鉴别要点。
【教学方法】自学三、咳嗽与咳痰【目的要求】(一)掌握咳嗽与咳痰的病因。
(二)掌握咳嗽与咳痰的临床表现。
(三)了解咳嗽与咳痰的伴随症状。
【教学方法】自学四、咯血【目的要求】(一)掌握咯血的病因及临床特点。
(二)熟悉咯血与呕血的鉴别要点。
【教学方法】自学五、胸痛【目的要求】(一)掌握胸痛的病因。
(二)熟悉胸痛的临床特点。
【教学方法】自学六、发绀【目的要求】(一)掌握定义、病因及临床分类。
(二)了解发生机理及伴随症状。
【教学方法】自学七、呼吸困难【目的要求】掌握呼吸困难的病因、发生机制、表现特点及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自学八、心悸【目的要求】(一)掌握心悸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二)了解心悸的伴随症状。
【教学方法】自学九、呕血与便血【目的要求】掌握呕血与便血的常见病因及临床表现。
【教学方法】自学十、腹痛【目的要求】(一)掌握腹痛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二)了解伴随症状。
【教学方法】选择内容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典型病例示教。
【教学时数】1学时(课堂讲授1学时)【教学内容】(一)腹痛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二)伴随症状。
【目的要求】掌握溶血性、肝细胞性及梗阻性黄疸的鉴别。
【教学方法】自学十二、意识障碍【目的要求】(一)掌握病因及临床表现。
(二)了解伴随症状。
【教学方法】自学第二篇体格检查第一章基本方法【目的要求】熟悉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及嗅诊的基本理论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及嗅诊的检查方法,逐步达到操作正确、手法规范。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观看检查录像,示教与练习。
【教学时数】 2学时(课堂讲授1,实习1)【教学内容】一、视诊的检查方法。
二、重点讲解触诊的检查方法。
三、重点讲解叩诊的检查方法。
四、听诊的检查方法。
五、嗅诊的检查方法。
第二章一般检查【目的要求】熟悉一般检查的内容、顺序与方法,正常与典型异常体征的发生原因与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观看检查录像,示教与练习。
【教学时数】 3学时(课堂讲授1,实习2)【教学内容】第一节全身状态检查一、性别、年龄与疾病的关系。
二、生命征:体温(重点讲解测量体温的方法,正常范围及变异,以及引起误差的常见原因)、呼吸(见肺部检查)、脉搏及血压(见血管检查),并综合分析上述四项内容的临床意义。
三、发育及营养的判断方法,常见的意识障碍,不同疾病的面容与表情、姿势、体位(自主体位、被动体位、强迫体位)与疾病的关系。
第二节皮肤颜色、湿度与出汗、弹性、皮疹、紫癜、蜘蛛痣、水肿等的辨认及临床意义。
重点讲解黄疸、皮下出血点、蜘蛛痣。
第三节淋巴结重点讲解淋巴结的分布、检查方法及顺序,淋巴结肿大时描述内容及临床意义。
第三章头部一、熟悉头颅、头部器官的检查内容、顺序与方法二、了解正常状态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观看检查录像,示教与练习。
【教学时数】 1.5学时(课堂讲授0.5,实习1)【教学内容】一、头颅外部一般检查。
二、眼、耳、鼻检查。
重点讲解眼检查内容、方法。
三、口的检查:唇、口腔粘膜、牙齿及牙龈、舌、咽部及扁桃体的检查及临床意义。
第四章颈部【目的要求】一、掌握颈部的检查内容、顺序与方法。
二、熟悉正常状态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观看检查录像,示教与练习。
【教学时数】 2学时(课堂讲授1,实习1)【教学内容】一、颈部的外形与分区。
二、颈部的姿势与运动。
三、颈部的皮肤与包块。
四、颈部血管。
五、甲状腺。
六、气管。
第五章胸部及肺检查胸廓及肺脏检查【目的要求】一、掌握胸廓及肺部望、触、叩、听的检查内容、顺序和方法。
二、通过临床见习,熟悉肺部异常体征,并能理解其发生机制与分析其临床意义。
三、熟悉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典型体征。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观看检查录像,示教模型,听录音,操作练习,典型病例检查。
【教学时数】12学时(课堂讲授6,实习6)【教学内容】一、一般介绍胸部常用的体表标志、划线及分区的意义。
二、一般介绍胸壁、胸廓及乳房;正常状态及病态时的检查内容与方法。
三、肺与胸膜的检查(一)了解检查的注意事项(二)重点讲解视诊:呼吸运动的类型、频率、节律、深度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三)重点讲解触诊:语颤的检查方法,产生机制,正常及病态时语颤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胸廓扩张度及胸膜摩擦感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四)重点讲解叩诊:叩诊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1.叩诊音的种类:清音、过清音、鼓音、浊音及实音。
2.了解肺上界、肺前界的叩诊法及其临床意义,重点掌握肺下界、肺下界的移动范围的叩诊法及其临床意义。
3.胸部异常叩诊音及其临床意义。
(五)详细讲解听诊1. 听诊方法。
2.正常肺部呼吸音的种类(肺泡呼吸音、支气管肺泡呼吸音、支气管呼吸音)、特点及分布。
2.病理性呼吸音的定义及其临床意义:异常肺泡呼吸音(肺泡呼吸音的增强、减弱或消失及呼气音延长)、异常支气管呼吸音及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3.罗音:罗音的发生机制、分类、特点和临床意义。
4.听觉语音:听觉语音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5.胸膜摩擦音:胸膜摩擦音的发生机制、特点及临床意义。
(六)熟悉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重点讲解常见疾病的体征:大叶性肺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胸腔积液、气胸等。
心脏、血管检查【目的要求】一、掌握心脏视、触、叩、听的检查内容、顺序和方法。
二、能比较准确地叩出心脏相对浊音界,掌握其测量方法。
三、掌握第一与第二心音产生的机制、鉴别要点,并了解其增强、减弱的临床意义。
四、掌握心脏杂音听诊要点,并能辨别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
五、掌握血压的正确测量方法,并了解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六、熟悉心脏瓣膜损害的典型体征。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观看检查录像,示教模型,听录音,操作练习,典型病例检查。
【教学时数】 14学时(课堂讲授8,实习6)【教学内容】一、心脏(一)视诊1.心前区外形。
2.心尖搏动: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二)触诊1.心脏触诊的方法。
2.心脏触诊的内容(1)心尖搏动。
(2)震颤。
(3)心包摩擦感。
(三)叩诊1.心脏叩诊方法。
2.正常心脏相对浊音界及其改变的原因、特点及临床意义。
3.心界各部的组成及胸部、腹部疾病对心浊音界的影响。
(四)听诊1.各瓣膜听诊区的部位及听诊顺序。
2.正常心音及其产生机制, 第一、第二心音的鉴别方法。
3.心率与心律。
4.心音的变化。
(1)第一心音的强度性质改变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2)主动脉瓣区及肺动脉瓣区第二音增强、减弱或分裂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5.心脏杂音(重点)(1)心脏杂音的产生机制。
(2)分析杂音的注意点:最响部位、杂音的时期(收缩期、舒张期及连续性)、性质、强度(收缩期杂音的分级)、传导方向及体位、呼吸和运动对杂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