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第三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水平越高。
3、父母教养方式
库帕·史密斯
高自尊的男孩,父母教养方式有以下特点: 接受,关心和参与; 严格(建立行为规则,坚定而果断); 使用非强制性的纪律(取消某种特权,独处,讨
论行为好坏的原因);
民主
4、师生关系
满意的师生关系会促进儿童自尊的发展,教 师对学生的支持、关心、鼓励、期望和参与都会 有利于儿童自尊的发展。 5、同伴关系 满意的同伴关系,儿童在同伴中具有一定的 权威和地位,其自尊水平较高。对同伴的失败和 痛苦具有同情心,对同伴的成功,喜悦感到高兴 的儿童,自尊水平也较高,对同伴具有攻击和破 坏性的儿童,自尊水平较低。

3、教师要调节自身的交往行为,满足儿童交往需要。
4、教师要公正地评价儿童,增加儿童对教师的信任 和热爱。
思考题
1、名词解释:依恋
2、依恋的发展阶段及特点是什么?
3、简述依恋的类型及成因。
第三节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与教育
一个人独处,是谈不上“社会”的,但身边
只要再有一个人,“社会”就构成了。 ——陈会昌
发展趋势进行了概括和综述。
依恋:
广义:个体对某一特定个体(或群体)的长久持续的情
感联接。
狭义:特指儿童(特别是婴儿)与成人(父母或其他看 护人)之间形成的持久的情感联接。
儿童在探索周围环境时会把依恋对象当做“安全基地”, 一旦遇到威胁,感到恐惧或需要安慰时,婴儿就会趋近这个
人。同时,对陌生人表现出焦虑,与依恋对象的分离也会引
3、对情绪情感的控制
对于学前儿童,抵制眼前奖励的诱惑而有耐 心的等待是相当困难的。
学龄前儿童延迟满足的能力逐渐提高。
(三)影响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因素
1、生理因素
神经系统的发育直接影响人的自我控制能力的 形成和发展。
儿童刚出生时,表现出极大的冲动。
4岁起,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内抑制开始蓬 勃发展,儿童逐步学习控制自己的活动和情绪。
2、言语指导
儿童自我言语指导:儿童在游戏或活动时的自言自
语,是重要的自我调节手段之一,可以帮助儿童 监督和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成人的言语指导:对4对以上儿童产生作用。成人及
时不断的言语指导对幼儿运动控制水平的发挥效
果最好。
3、父母控制模式
(1)父母要求高的儿童有较好的自我控制,父母要求少或 要求低的儿童有高攻击性特征。 (2)过度保护及忽视或放任控制这两类父母控制下的儿童 都有消极的自我控制特征,易出现行为和情绪上的控制问 题。 (3)严厉控制下的儿童有情绪压抑,盲目顺从等过度控制 的特征。
第二节 学前儿童依恋的发展与教育 人生的美好是人情的美好, 人生的丰富是人际关系的丰富。
一、依恋的概念
关于依恋的最早研究是从母婴分离造成的巨大影响开 始的。 鲍尔贝《依恋与失落》从生态学、心理学、精神病学、 控制学、信息论角度论述了早期依恋的理论,解释了儿童 对母亲形成依恋的机制,并对当时母婴依恋关系的研究和
三、自我控制的发展
(一)自我控制的概念
:个人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 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部限制的情况下克服 困难,排除干扰,采取某种方式,控制自己的行 为,从而保证目标的实现。
包括意识对自我的协调、组织、监督、校正、调
解的作用。
(二)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特点
1、对动作和运动的控制
(4)限制控制下的儿童多有退缩和攻击性行为。
(5)接受专断控制的青少年犯罪、攻击和反社会行为显著。
4、物质诱因
诱因对4岁儿童的自控行为有较明显的
激励作用。
自我控制的训练
1、转移注意力
2、利用言语调节 3、自我暗示 4、积极鼓励 5、对工作难度的选择
思考题
1、名词解释:
自我概念、自尊、自我控制 2、简述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3、简述儿童自尊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4、简述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学前儿童自我的发展与教育
一、自我概念的发展
(一)自我概念的定义
不同学派的心理学者对自我概念的界定有所 差异,但也有相容之处。 自我概念指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 对自己的存在、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 想等方面的认识,是由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 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
中年
3、儿童自我概念结构的复杂性随年龄增长而 不断增加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自我概念的结构不断 复杂化、整合化,并且包含了越来越多的独特的、 抽象的内容。 儿童的自我概念从单一因素的结构逐渐发展 为多层次的整合的复杂结构,而且表现在儿童自 我概念中那些区别于他人自我概念中的成人的数 量不断增加。
4、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存在性别差异
3、社会文化环境和经济地位
(1)历史文化背景
跨文化研究表明:不同社会环境下的自我概念发展并 不遵循统一规律。 (2)经济地位和种族 种族弱势群体的儿童往往自我概念水平低。
二、自尊的发展
(一)自尊的定义
自尊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所获得的 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 自尊是自我评价的重要维度,它作为一种与 自信心和进取心以及责任感、荣誉感密切联系的
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发展显著高于男生。
4、城乡儿童在保持自尊方面存在差异
城市儿童是通过更强烈地获得他人的尊重来
保持自尊,农村儿童是在意识到自己的体能不如 其他同伴强时感到自卑。
(三)影响儿童自尊发展的因素
1、外表或外貌
个体对自己的外貌是否满意,自我感觉如何以
及身高、体重。
2、亲子关系 家庭气氛和谐,民主,儿童能感受到父母的 支持、关爱、尊重、帮助,易形成积极地自尊。 儿童受到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越多,自尊
积极的个性品质,也是促使一个人不断向上发展
的原动力。
(二)儿童自尊的发展特点
1、幼儿阶段自尊感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
林崇德:我国儿童在3岁左右产生自尊感的萌芽。 韩敬之:儿童体验到自尊感的分别为3-3.5岁10%, 4-4.5岁63.33%,5-5.5岁83.33,6-6.5岁93.33%。
2、儿童自尊发展具有不稳定性
(一)依恋的类型
根据婴儿在陌生情景中的表现作为标准
1、A型:焦虑——回避型依恋(无依恋儿童)
2、B型:安全型依恋
3、C型:焦虑——矛盾型(矛盾型依恋)
4、D型:紊乱型
(二)依恋的成因
1、母亲的抚养质量
抚养质量:抚养者对儿童需求信号的敏感性及反应性, 与婴儿的依恋质量密不可分。 2、婴儿自身的气质特征 发动缓慢型——回避型不安全依恋
和持久的内在品质,强调和别人相比自己的能力
如何。
4、青春期的自我概念
青春期的自我描述中生理成分越来越少,心
理成分逐渐增多,自我表象愈加抽象;自我认识 更准确,发展出对自己和他人看法、情感的新的 认识能力,描绘出更加整合一致的自我形象。
(三)影响儿童自我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生物因素
A. 宫内环境 : 子宫为胎儿提供了最早的发展环 境 B. 认知发展水平 :认知水平使儿童具备了发展成 熟自我概念的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性。精神发育迟缓的儿童只
张丽华:3-8岁儿童的自尊呈现显著的年龄差
异,3-4岁呈上升趋势,4-7岁呈下降趋势,7-8岁 又呈上升趋势。4岁和7岁是两个关键年龄。
儿童进入青春期和由小学升入初中后,自尊
水平明显下降。到高中至大学阶段,儿童自我情
感的发展水平才逐渐趋于稳定。
3、儿童自尊的发展存在某些性别差异 张丽华:3-9岁儿童的自尊整体发展存在极为
容易教养型——安全型依恋
难教养型——矛盾型不安全依恋 儿童的气质特性与特定抚养环境,抚养质量是相互 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相关链接:哈洛的恒河猴实验(1958年)
四、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建立
1、父母要提高抚养质量,增强儿童的信任感和安全

2、父母要多和孩子在一起,建立良好的亲自依恋关
有心理年龄达到18-20个月时,才能发展出自我
识别能力。
2、重要他人的作用
1、 家庭成员的影响
鲁萨:父母对婴儿的行为信号做出持续、敏 感的反应,可以帮助婴儿发展出安全的依恋关系, 更好理解自我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海曼:温暖、积极的教养方式让儿童感到自
己值得被爱,合理期望帮助儿童明确行为准则,
根据理性标准评价行为,形成较高的自我概念, 粗暴惩罚具有消极作用,低自尊儿童常有被拒绝 感、不确定感和无助感。 和父母冲突少,交流少的儿童自尊感低,易出现 各种行为问题。得到父母关注和照料的儿童即使 生活在单亲家庭仍有较高的自我概念。
在数学和身体技能方面:男孩>女孩
在阅读方面:女孩>男孩 男孩自我形象能力的发展速度<女孩 ∵ A. 性成熟的影响 B. 社会传统对男性和女性自我表现的要求、约 束不同,促使女性更多考虑自己给他人留下的印 象。
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年龄特点:
1、婴幼儿自我概念的形成
布洛克(Bullock):儿童在2岁左右基本获得 稳定的自我识别能力,开始发展各种情感和社交 能力,出现争斗和亲社会行为。
一、同伴关系的涵义与功能
(一)同伴关系的涵义
: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或心理发展水
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
的一种人际关系。
(二)同伴关系的功能
1、有助于儿童社交技巧的获得
2、有助于儿童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形成 3、有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4、有助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起婴儿的焦虑,并表现出强烈的反抗行为。
二、依恋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一)前依恋期(出生——2个月):对人无差别的 反应阶段 (二)依恋建立期(2个月——12个月):对人有选 择的反应阶段 (三)依恋关系明确期(7-12个月至24个月):特殊 的情感联接阶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