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行业标准

农业行业标准

农业行业标准农业行业标准《农田面源污水生态净化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农田面源污水生态净化技术规范》编制组二〇二〇年七月目录一、标准制定背景及任务来源 (3)1.1标准制定背景 (3)1.2任务来源 (3)1.3起草单位情况 (4)二、标准制定过程 (5)2.1国内外相关资料收集 (5)2.2标准初稿 (5)2.3标准讨论稿 (6)2.4标准征求意见稿 (6)三、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技术路线 (6)3.1标准编制原则 (6)3.2技术路线 (7)四、主要技术指标及技术内容的确定依据 (7)4.1封面 (7)4.2前言 (8)4.3范围 (8)4.4规范性引用文件 (8)4.5术语和定义 (8)4.6技术内容的确定依据 (8)五、与有关的现行标准、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 (30)六、重大意见分歧的处理依据和结果 (30)七、预期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30)八、标准宣贯建议及其他说明 (31)参考文献: (32)一、标准制定背景及任务来源1.1 标准制定背景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成为江河湖库水环境质量恶化的重要原因。

根据2007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农业面源氮、磷年排放量已分别达270.46万吨和28.47万吨,占全国排放总量的57.2%和67.4%。

201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近三分之一湖库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农业面源污染是重要原因之一。

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控制是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的关键环节。

近几十年来,化肥施用量急剧增加,导致农田降雨径流或排水中总氮、总磷含量迅速增加,农田氮磷流失引起的地表水体污染问题受到广泛关注。

农田排水沟作为上游农田面源污染的汇和下游水体(河流、湖泊等))中污染物的源,极大地影响着下游河流和湖泊等水体的水质。

然而,现有的农田沟重点关注的是其排水功能,净水功能弱化。

其中,现有的土沟水土流失严重,不能有效截留水中的悬浮物与泥沙;现有的“三面光”沟水生生物量少、尤其是水生植物量少,基本不具有生态净水功能。

生态沟是目前国内外在灌区普遍釆用的较为实用的水污染修复技术,如何利用现有的农田沟进行生态化工程改造,构建净水能力强的农田低浓度面源污水生态净化设施,防治农田面源污染,亟需解决。

除了生态沟技术,在农田面源污水进入河流或湖库以前,因地制宜的应用生态塘净化技术、生态湿地净化技术和植物过滤带拦截技术对净化农田面源污水也十分必要。

目前虽然对于农田面源污水生态净化技术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相关的标准和规范缺乏,导致我国一些项目工程设计无参考依据、系统性不够,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为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牵头组织全国科研院校,在文献调研和多年相关研究基础上,结合正在承担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研究示范工作,申请制定农田面源污水生态净化技术规范,为农业面源污水生态净化提供标准方法。

1.2 任务来源2014年6月,农业部向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下大了《农田面源污水生态净化技术规范》标准的制定任务,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负责起草制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接到任务后,立即成立了标准编制小组,着手收集整理了国内外有关农田面源污水生态净化技术相关的规定和资料,结合目前国内已经实施的农田生态净化技术调研等工作,于2020年3月形成了《农田面源污水生态净化技术规范》(初稿);与地方行政管理部门、科研单位和实施过类似工程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等方面的人员进行深入交流和研讨,于2020年4月形成了《农田面源污水生态净化技术规范》(讨论稿);标准编制小组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反复的修改,于2020年5月编制形成了《农田面源污水生态净化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本标准属于新制定标准。

1.3 起草单位情况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是2003年5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成立于1957年8月)、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2月)整合组建而成,是国内一流的以土壤肥料、农业资源利用和区域发展为主导的国家级公益性综合研究机构。

我单位为事业单位法人,主管部门为农业农村部,统一社会信用代码12100000400010670X,法定代表人杨鹏。

全所现有在职职工285人,院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及团队14个,高级职称研究人员166人(研究员74人,副研究员92人),研究生导师105人。

研究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67人,硕士学位人员53人。

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7人(个)。

作为国家级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所以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以承担国家、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为本领域培养人才为主要任务,面向全国研究探索农业资源环境领域中的理论与方法、农业发展战略、区域布局与结构调整、农业生产实用技术等问题,培养农业高级人才。

根据国家战略需求与学科发展规划,研究所围绕植物营养与肥料、农业遥感、区域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现代土壤学和农业微生物资源与利用5大重点学科领域,组建了5支院级科技创新团队。

为促进院级创新团队健康成长与可持续发展,在院级创新团队内依据优势研究方向,组建了植物营养、肥料、农业遥感、土壤、农业微生物、农业水资源、现代耕作制、农业生态与环境、草地科学、农业资源管理、农业区域发展、食用菌和农情信息等13个所级学科团队(研究室)。

研究所现有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耕地培育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4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植物营养与肥料[综合]”、“农业信息技术[综合]”、“面源污染控制【专业】”和“农业微生物资源收集与保藏【专业】”重点开放实验室),设有“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农业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和“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建有实验站(基地)9个、试验协作网3个,是国家发改委甲级农业工程咨询资质单位,全国农业资源区划资料库管理单位,全国农业资源信息中心和国土资源农业利用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也是国家遥感中心农业应用部、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研究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中心、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和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的挂靠单位。

编辑出版农业科技期刊5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中国土壤与肥料》、《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中国农业信息》和《农业科研经济管理》等)。

二、标准制定过程2.1 国内外相关资料收集标准编制小组查阅了国内外农田面源污水生态净化技术相关的标准材料,包括国内外有关农业面源污水生态净化方面的技术标准,现有建设类项目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等,作为制定此次标准的依据,确保标准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的要求。

此外,标准编制小组还系统收集了农田生态沟、生态塘、生态湿地和农田植物过滤带等方面的文献作为技术资料,调研和查阅了我国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十三五典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和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项目关于农田生态净化技术的设计和建设资料,编制组成员还借助在美国执行农业部948项目“农田生态系统水氮优化管理技术引进与创新”机会,详细了解了美国关于农田面源污染生态净化技术的相关情况,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力求技术完整全面便于实施。

2.2 标准初稿在掌握了丰富翔实的资料后,标准编制小组就相应的细节问题多次与相关单位进行电话咨询,内部进行了标准框架和技术内容的多次讨论,在充分消化吸收资料的基础上于2020年2月上旬形成了《农田面源污染生态净化技术》(初稿)。

2.3 标准讨论稿2020年3月中旬至4月中旬,分别与湖北、湖南、江西、云南和河南等地方管理部门和建设单位以及与上海交通大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和中国市政工程华北研究设计总院有限公司等设计单位的相关专家进行了深入讨论,相关专家对该标准提出了大量宝贵意见和建议,对标准的格式和内容进行了改进并进一步完善了标准框架、技术内容,形成了《农田面源污染生态净化技术》(讨论稿)。

2.4 标准征求意见稿经过标准制定小组在《农田面源污染生态净化技术(讨论稿)》反复修改和完善,于2020年6月中旬形成了《农田面源污染生态净化技术(征求意见稿)》。

三、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技术路线3.1 标准编制原则在标准的编制过程中严格遵循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规和规章,标准的编写规则及表述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要求》,遵循科学、合理、可行的原则,力求做到规范、统一。

首先,在标准制定过程中,遵循政策和协调统一性原则。

严格遵循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规和规章,严格执行强制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与同体系标准及相关的各种基础标准相衔接。

其次,主要技术指标的确定是以规范农田面源污水生态净化技术实施中基本原则、生态净化技术内容与运行效果参数、运行维护等为目标,确保因地制宜、生态优先、节约高效等技术目标。

第三,广泛征求科研单位、管理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和管理单位等专家意见,并与技术、设计和建设等方面的专家进行深入交流和研讨,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规范,使标准既保持技术上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又具有实施上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3.2 技术路线四、主要技术指标及技术内容的确定依据本标准主要从基本原则、技术内容与要求、运行与维护等方面对农田面源污水净化技术做了相应的规范。

本标准主要内容和相关说明如下。

4.1 封面1)由于本次是新制定标准,封面中,标准号,ICS及备案号均暂未列。

2)封面下面标准发布时间和标准实施时间也未标注。

4.2 前言1)按照GB/T 1.1-2009的内容要求起草。

2)根据本标准制定的单位的实际情况,列出了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和排名。

3)根据本标准制定的参与人员的实际情况,列出了标准的主要起草人的姓名和排名。

4.3 范围本部分确定了本标准的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农田面源污水生态净化技术的基本原则、技术内容与要求、运行与维护等。

本标准适用于利用生态沟、生态塘、湿地和植物过滤带进行水田和旱地区域面源污水的的生态净化。

4.4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6453.4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4.5 术语和定义对标准中需要用到的且容易产生歧义或意义不明确的短语,结合引用标准中已有的相近的定义,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按照本标准需要给出了“农田面源污水”、“生态净化技术”、“生态沟”、“生态塘”、“农田植物过滤带”等术语的定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