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概述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概述

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并以此“自觉而奋斗”改造社会。陈独秀等人以 《新青年》杂志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号召青年反对旧道德、旧文化,提倡新道德、 新文化,使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广泛地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促成了民国 初年的一次思想解放大潮,同时也为辛亥革命进行了必要的补课和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 思想上充分的准备。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主讲:曾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16.12.15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导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什么? 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 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历史必然性和伟大意义 是什么?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历史意义与破裂的经 验教训是什么?
目录(contents):
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陈独秀与毛泽东
《新青年》创刊后不久,经杨昌济介绍,正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的毛泽东等人便成为《新青年》 的热心读者,并深受其影响。毛泽东的好友张昆弟在1917年9月的日记中记录下了青年毛泽东与朋友的 的一次谈话,毛泽东说“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其人者,魄力颇雄大,诚非今日俗学所可比拟”。 抗日战争时期,已经成为中共领袖的毛泽东,在与斯诺的谈话中依旧毫不吝惜地对陈独秀予以高度的评 价,他说陈独秀“对我的影响也许超过其他任何人”。
年11月,毛泽东应陈独秀函约,创建长沙共产主义组织。张国焘在《我的回忆》中 说:“毛泽东……主编了一个《湘江评论》周刊……他之成为湖南小组的主要发起 人,则是由於陈独秀先生的通信鼓励。”
陈独秀与《每周评论》
1919年6月8日,陈独秀在《每周评论》上发表《研究室与监狱》一文, 认为研究室与监狱是人类文明的两大发源地。他所希望的“我们青年要 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一语,更是成为当时 青年的座右铭。在《研究室与监狱》发表3天之后的11日晚上,陈独秀因 散发旨在反对北洋军政府的《北京市民宣言》传单,遭逮捕入狱,以实 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承诺。随后,毛泽东便发表《陈独秀之被捕及意 义》,高度赞扬陈独秀是“思想界的明星”,并宣称“陈君之被逮,决 不能损及陈君的毫末,并且是留着大大的一个纪念于新思潮,使他越发 光辉远大。政府决没有胆子将陈君处死。”在文末,毛泽东近乎狂热地 喊道——“我祝陈君万岁!我祝陈君至坚至高的精神万岁!”青年时期 的毛泽东为何会如此近乎狂热地崇拜陈独秀呢?这固然与陈独秀独特的 个人魅力不无关系,但更重要的是源自于毛泽东与陈独秀两个人对于 “冲决网罗精神”的推崇,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社会现状的思考和对 共产主义的信仰。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 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 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
知识拓展
晚清时期,谭嗣同在其《仁学》一书中便提出了“冲决网罗”思想,以 此抨击封建专制,反对封建纲常名教的伦理道德,主张妇女解放、人民应该 拥有选举罢免君主等诸多权利。民国建立之后,中国知识分子延续了冲决网 罗的思潮,强调以个人的奋斗冲击封建纲常网罗的束缚。陈独秀认为青年人 应该积极战胜恶的社会,而不应该为社会之恶所屈服,亦不可逃避现实。 1919年11月14日,长沙赵五贞女士因不满父母的包办婚姻,于出嫁当日用 剃刀在花轿内自杀,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毛泽东就此事在湖南《大公报》、 《女界钟》上连续发表十篇文章,认为“一个人的自杀,完全是由环境所决 定”,并指出“假使这三件中(指赵所处之环境—引者注)有一件不是铁网, 或铁网而是开放的,赵女士决不至死”。这种“冲决网罗”的精神——或可
二、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 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三、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 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 文化的斗争。
当时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要 救亡图存,就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必须 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廓清蒙味、启发理 智,使国民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后改名《新青年》)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
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怀 宁(今安庆)人,1896年中秀才;不久受康 梁维新思想影响,转而追求西学。1901年留 学日本,辛亥革命爆发后,曾任安徽都督府 秘书长。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他号召青年人举起科学 和民主的大旗,争人权,求得个性解放。
视为毛泽东斗争哲学的萌芽——是毛泽东与陈独秀两个人精神上的共通之处,
也是青年毛泽东崇拜新文化运动领导人陈独秀的思想根源。
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7年初,陈独秀应当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 邀请,到北京大学当了文科学长,并结识了同时被聘 任职于北京大学的李大钊、鲁迅和年轻的留美博士胡 适等,由此扩大了新文化运动成员的队伍。
1919年毛泽东等湖南学生创办《湘江评论》刊物后,以此为阵地宣扬反封建的民 主革命思想,推动了旨在摆脱湖南军阀统治的“驱张运动”的开展,并在年末轰动 一时的赵女士自杀事件中抨击封建礼教制度。这一切均受到陈独秀的关注,1920 年1月初,陈独秀发表《欢迎湖南人底精神》一文,对于湖南青年学生予以高度肯
定,他说“我们奋斗不过的精神,已渐渐在一班可爱的青年身上复活了”。1920
陈独秀与《新青年》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并亲自担任主笔。在发表于 该杂志的第1卷第1号的《敬告青年》一文,他开宗明义向当时中国社会的广大民众宣称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希望青年人做到“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