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陈独秀与毛泽东
《新青年》创刊后不久,经杨昌济介绍,正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的毛泽东等人便成为《新青年》 的热心读者,并深受其影响。毛泽东的好友张昆弟在1917年9月的日记中记录下了青年毛泽东与朋友的 的一次谈话,毛泽东说“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其人者,魄力颇雄大,诚非今日俗学所可比拟”。 抗日战争时期,已经成为中共领袖的毛泽东,在与斯诺的谈话中依旧毫不吝惜地对陈独秀予以高度的评 价,他说陈独秀“对我的影响也许超过其他任何人”。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4、反对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民主”“科学”这两个口号在中国社会 产生了深远影响,批判了封建主义思想体系, 批判了孔学对人们的思想禁锢,动摇了孔学的 绝对权威地位,使人们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的牢 笼,去进行独立思考。新文化运动冲决了禁锢 人们思想的藩篱,引发了各种新思潮的涌流。
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
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 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浪花淘尽英雄,公道自在人心(胡适)
1.胡适(1891—1962),字适之,徽州绩溪人,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等职。因提倡文 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与陈独秀 同为五四运动轴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胡适兴趣广泛,著 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 入的研究。著有《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尝试集》《中国哲学史大纲》等书。 2.1925年,当时已是徐志摩妻子的陆小曼给胡适写过两封英文信。第一封写于6月 初,内容如下:“我最亲亲的朋友:这几天我很担心你。你真的不再来了吗?我希 望不是,因为我知道我是不会依你的。我只希望你很快地来看我。别太认真,人生 苦短,及时行乐吧。你为什么不写信给我呢?我还在等着呢!而且你也没有给我电 话。我今天不出去了,也许会接到你的电话。明天再给你写信。媚娘。
视为毛泽东斗争哲学的萌芽——是毛泽东与陈独秀两个人精神上的共通之处,
也是青年毛泽东崇拜新文化运动领导人陈独秀的思想根源。
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7年初,陈独秀应当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 邀请,到北京大学当了文科学长,并结识了同时被聘 任职于北京大学的李大钊、鲁迅和年轻的留美博士胡 适等,由此扩大了新文化运动成员的队伍。
科学:“赛先生”(Science)。 民主: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资产阶级民主 思想 科学: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 方法来研究社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资产阶 级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3、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
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鲁迅名片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 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 《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 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 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
年11月,毛泽东应陈独秀函约,创建长沙共产主义组织。张国焘在《我的回忆》中 说:“毛泽东……主编了一个《湘江评论》周刊……他之成为湖南小组的主要发起 人,则是由於陈独秀先生的通信鼓励。”
陈独秀与《每周评论》
1919年6月8日,陈独秀在《每周评论》上发表《研究室与监狱》一文, 认为研究室与监狱是人类文明的两大发源地。他所希望的“我们青年要 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一语,更是成为当时 青年的座右铭。在《研究室与监狱》发表3天之后的11日晚上,陈独秀因 散发旨在反对北洋军政府的《北京市民宣言》传单,遭逮捕入狱,以实 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承诺。随后,毛泽东便发表《陈独秀之被捕及意 义》,高度赞扬陈独秀是“思想界的明星”,并宣称“陈君之被逮,决 不能损及陈君的毫末,并且是留着大大的一个纪念于新思潮,使他越发 光辉远大。政府决没有胆子将陈君处死。”在文末,毛泽东近乎狂热地 喊道——“我祝陈君万岁!我祝陈君至坚至高的精神万岁!”青年时期 的毛泽东为何会如此近乎狂热地崇拜陈独秀呢?这固然与陈独秀独特的 个人魅力不无关系,但更重要的是源自于毛泽东与陈独秀两个人对于 “冲决网罗精神”的推崇,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社会现状的思考和对 共产主义的信仰。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主讲:曾友
2016.12.15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导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什么? 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 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历史必然性和伟大意义 是什么? 国共第一次Βιβλιοθήκη 作的历史意义与破裂的经 验教训是什么?
目录(contents):
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陈独秀与《新青年》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并亲自担任主笔。在发表于 该杂志的第1卷第1号的《敬告青年》一文,他开宗明义向当时中国社会的广大民众宣称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希望青年人做到“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
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并以此“自觉而奋斗”改造社会。陈独秀等人以 《新青年》杂志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号召青年反对旧道德、旧文化,提倡新道德、 新文化,使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广泛地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促成了民国 初年的一次思想解放大潮,同时也为辛亥革命进行了必要的补课和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 思想上充分的准备。
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后改名《新青年》)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
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怀 宁(今安庆)人,1896年中秀才;不久受康 梁维新思想影响,转而追求西学。1901年留 学日本,辛亥革命爆发后,曾任安徽都督府 秘书长。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他号召青年人举起科学 和民主的大旗,争人权,求得个性解放。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 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 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
二、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 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三、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 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 文化的斗争。
当时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要 救亡图存,就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必须 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廓清蒙味、启发理 智,使国民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3.胡适毕生助人,去世后余款只有153美元
4.胡适劝溥仪出国留学,还表示愿意给予帮助。对溥仪说:“中华民国已然成立,
你是中华民国的公民,和其他公民一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先生前途远大啊!”
5.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
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
民主:“德先生”(Democracy)
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当时新文化运动先进分子为什么 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方案产生了怀疑?
第一,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 在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 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的形式进一步 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 第三,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屡遭失败的事 实,更使他们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可 行性产生了极大的疑问。
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5、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第一,新文化运动批判孔学,为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 障碍,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是认识中国、改造中国的有 效思想武器。 第二,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但离开改造产生封 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靠少数人的呐喊,是不可 能完成改造国民性的任务的。 第三,运用资产阶级的方法,缺乏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 神,产生形式主义的偏向,影响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
《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 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 《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 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 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 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 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 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 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 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 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 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