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军长征 (川教版)

红军长征 (川教版)

第十二课红军长征课标:讲述长征的故事,体会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教学重难点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

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导入:在上新课之前,老师想请大家听一首歌,听的时候想想这首歌讲的是哪段历史事件。

——长征【板书:第12课《红军长征》】一位美国记者这样说过: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一部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今天就让我们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去感受革命的艰难曲折,去体验这伟大的长征精神吧!新课:“苦不苦,问问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但是红军为什么要长征?这是我们首先要探讨的问题。

【板书:一、红军长征的原因】要问红军为什么长征?这还得从红军的发展说起。

自从红军建立之后,发展迅速。

到1930年红军发展到10万人,在全国建立了15个革命根据地。

这引起了国民党蒋介石反动派的极大恐慌,于是蒋介石调集军队,从1930年到1933年,对根据地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围剿”。

这五次“围剿”情况如何?大家看到大屏幕。

【出示课件:中央红军五次反“围剿”情况】从这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比看,有何共同特点?(敌强我弱,敌众我寡)同样是以弱对强,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是什么原因呢?由此可见,战争的胜负,关键不在于力量的对比,而取决于正确的战略战术。

红军长征的原因就在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这里讲到“左倾”错误,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左倾错误?“左倾”:政治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目和冒进的倾向。

在革命和建设中采取盲动的冒险的行动。

激进冒险主义、机会主义。

有“左倾”当然就会有“右倾”。

“右倾”:右倾机会主义在政治斗争中往往放弃原则,牺牲无产阶级根本利益而求得妥协,又叫右倾投降主义。

中共中央实行“左倾”路线,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严重失利,根据地面积不断缩小。

如果红军继续留在根据地,将会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长征的漫漫征途。

【板书:二、红军长征的经过;1、长征初期——受挫】1934年10月,中央红军8万多人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踏上了向西突围的道路。

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是瑞金。

刚开始中央领导人决定的是从中央革命根据地转到湘西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

大家想想,蒋介石会让红军就这么从根据地转移了吗?所以长征初期红军进展得顺不顺利?那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大家看到教材70页小字部分,找找问题的答案。

(不顺利,“左倾”错误指挥,攻打敌人在长征途中的坚固防线阵地,导致红军处处受挫,损失巨大。

)开始长征时红军有8万人,冲出四道防线,短短两个月只剩下3万多。

特别是在渡湘江的时候,本来红军先头部队已经占领了湘江两岸,等着大部队渡江,结果大部队辎重太多,舍不得扔掉,就延误了渡江时间。

蒋介石趁机调重兵到湘江,红军战士为了让战友能够渡江,不惜用自己的身体来抵挡敌人大炮和飞机的狂轰滥炸。

红军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主力部队终于渡过了湘江。

但面对被红军战士鲜血染红的湘江,“左倾”错误领导人博古束手无策,差一点开枪自杀。

老百姓为了悼念在湘江牺牲的红军,三年不食湘江的鱼。

红军刚渡江,蒋介石又在红军通往湘西的路上,设下了新的防线,布下口袋阵等着红军自投罗网。

若坚持率红军去湘西,无异于虎口投食。

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的主张,得到了多数人的赞同。

于是红军改向贵州前进,强渡乌江,夺取遵义。

在这里,党中央召开了至关重要的会议,这就是著名遵义会议。

【板书:遵义会议】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以来,红军极度削弱,濒临绝境。

红军该怎么办?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在这个时候召开会议是非常必要的。

那这次会议都有哪些重大决策?又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呢?大家仔细阅读教材71页,找出遵义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意义。

好了,我们一起来梳理遵义会议的情况:【出示遵义会议相关内容,提醒同学勾书】此时召开的遵义会议,我们说它是红军长征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它的意义在哪里?【出示遵义会议的意义,提醒同学勾书】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个问题,我们放到后面来解决,相信同学们在学完这课后,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遵义会议后,红军继续长征。

【板书:继续长征】那会后长征的情况又如何呢?【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改变了过去搬家式的转移,是该砸的砸,该扔的扔,然后轻装上阵。

四渡赤水【板书: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毛泽东带领红军在数十万敌军中迂回穿插,险象环生而又有惊无险。

四渡赤水展现出了毛泽东高超的指挥技术,为他赢得了“用兵如神”的美誉。

接着,红军南渡乌江,巧渡金沙江【板书:巧渡金沙江】。

从此,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摆脱了被几十万敌人围追堵截的被动局面。

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性的胜利。

接着红军继续北上,通过大凉山彝族区,【讲刘伯承与小小叶丹的故事】红军三天行军三百多公里,到达大渡河,却看见泸定桥只剩下光溜溜的的铁索。

原来大渡河这里只有一座铁索桥,没有其他通道,蒋介石想将红军堵死在大渡河边,派重兵守在对岸,将桥上的木板全部拆掉了,就只剩下13根铁索了。

面对敌人的狠绝,红军战士没有被吓到,而创造了一个神话——飞夺泸定桥。

我们来看一段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影片。

【放飞夺泸定桥的影像资料】【板书: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大家看完有什么感受?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广大百姓,面对困难险阻,不怕牺牲,奋勇向前。

我们是否也应该学习他们的精神,在遇到困难时勇于面对,敢于战胜它。

红军渡过大渡河之后,又翻过高耸入云的大雪山(夹金山)【板书:翻雪山(夹金山)】,通过渺无人烟的水草地【板书:过草地】【放图片】。

在经过艰难的跋涉之后,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板书: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会师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这支与陕北红军会师的是哪支红军队伍?(中央红军)设问:中央红军这一路下来走得异常艰辛,走了整整一年,跨越了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我们平常所说的红军长征二万五,指的就是中央红军的长征行程。

回顾中央红军这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毛泽东这年感慨万千,豪情满怀地写下了《七律·长征》。

【展示《七律·长征》】大家一起齐读这首诗。

这首诗热情洋溢地赞扬了红军将士们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注意:这里的三军,不是全军的意思,在1935年10月,只有中央红军到达了陕北,这里的三军指中央红军。

也就是红一方面军。

除了红一方面军外,还有没有其他的队伍在进行长征呢?大家翻到教材74页,查看红四军和红二军的长征路线。

那么红二和红四方面军又是什么时候与中央红军会合的?他们是在哪里会合的?(1936年10月,甘肃会宁、将台堡)【板书:1936年10月,红二、四与红一在甘肃会宁、将台堡会师】设问:红军经过千辛万苦,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付出了这么多,那红军长征的胜利到底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板书并出示:三、长征胜利的意义】教材上有原文,大家勾下来,并标注“意义”。

毛泽东也给了长征特有的评价。

【课件】长征已经成为历史,但革命先辈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那就是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前面我们也有讲到,大家自己归纳下,都有哪些长征精神呢?【板书:四、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信同学们还有很多很多的感受,下课后我们还可以继续交流。

老师归纳一下长征精神有哪些:坚持理想、敢于牺牲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面对挫折不屈不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官兵一致同心同德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敢于面对困难险阻的革命艰苦奋斗精神。

长征精神是革命前辈留下的财富,几十年来,我们党、军队、人民正是继承和发扬这一精神,才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创建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应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树立远大理想,坚定自己的信念。

学习对我们来说就是伟大的长征,在学习中,我们应该以无畏、团结、乐观的精神去面对,以坚强的意志去争取胜利和成功。

好了,老师刚在前面给大家留下了一个什么问题没有讲解呢?活动探究: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分三个方面来阐述:A:遵义会议前后红军的不同境遇来阐述。

B:遵义会议的内容来阐述。

C:长征胜利的意义及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学生讨论后老师做总结。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

1、遵义会议之前,博古的左倾错误指挥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初期的失利。

2、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3、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英明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最后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

所以说,遵义会议在党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小结:红军长征二万五,一九三四开始数;四道封锁强渡乌,遵义会,三五初;四渡赤水追剿误,跳出重围金沙渡;大渡河,飞夺泸,雪山草地人烟无;三五十月吴起路,三军会宁在三六;锻炼考验存基干,鼓舞人民推发展。

习题附:板书设计第12课红军长征一、长征的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左倾”错误)二、长征的经过1、开始时间:1934、10长征初期——受挫(“左倾”错误)2、遵义会议——转折(1)背景:红军极度削弱,濒临绝境(2)时间、地点:1935、1;贵州遵义(3)内容:批判……肯定……(4)意义:结束……确立……转折点……3、继续长征——胜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1935、10,到陕北吴起镇(这个路线仅指中央红军)……1936、10,红二、四与红一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最终胜利)三、长征的意义四、长征精神:1、2、3、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