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新闻史--简答题

中国新闻史--简答题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二、简述题1、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的根据有哪些?(01新)1.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的证据:1)唐人孙樵的《经纬集》中有“读形杂报”的记载。

2)英国伦敦图书收有我国唐代手抄报《归义军进奏院状》的实物。

2.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朝的客观条件:1)唐代的藩镇割据局面使各个地方势力迫切需要了解朝廷的动态,唐代已经具备了发行报纸的物质条件。

2)由于实行科举制度,知识分子关心仕途信息。

2、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

(01传)(1)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口头传播,还有作为辅助手段的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木铎。

最早的带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

(2)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传播载体早期以竹、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造纸术发明后,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

(3)三国和魏晋南北朝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烽燧也被继续沿用。

社会上传播手段普遍采用的是童谣和谣言,传播载体既有木简、竹简,木椟在内的简椟,也有帛和纸。

3、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情况。

(99新)中国古代报纸,从唐至清,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先后出现邸报、小报和报房京报等类报纸。

办报者从官员扩展到私人,并进而成为社会上一种行业;从官办为主到以民办为主,从类似新闻信件的手抄品到活字印刷的小册子,从非卖品到沿街叫卖收费订阅,总趋势是逐渐进步的。

但在封建专制政制中,古代报纸被严格定位在有利于专制统治的框架内。

作为封建统治者的信息传播工具,古代报纸是封建专制体制的体制内事物。

开元杂报:唐代开元年间首都长安皇宫门外,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找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维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小报: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

“小报”是当时的一种习惯称呼,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非官方报纸。

起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内容:朝廷动态报道,皇帝诏谕等。

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报房京报:明末朝廷不印刷邸报,但它也不禁止以翻印邸报稿件为内容的报房京报。

随着士大夫和市民们新闻需求的增加,明末就出现了无官报之名而有官报之实的报房京报。

民间报房出的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上谕和章奏等。

4、中国古代民间报房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三、论述题1、中国古代官报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1815-1873)二、简述题1、简述并评价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外人在华办报活动。

(94论)2、简述鸦片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的特点。

3、简述鸦片战争后外人办的中文刊物的业务情况。

4、简述鸦片战争后上海外报发展情况。

(01论)5、简述鸦片战争后香港报纸发展情况。

6、简述鸦片战争前后广州报纸发展情况。

三、论述题1、如何评价鸦片战争后至甲午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活动?第三章民族新闻事业产生(1873-1898)二、简述题1、简述王韬办报活动及办报思想。

(98论)2、简述诞生于洋务运动中的第一批近代国人报刊的特点。

3、简述梁启超一生的办报活动。

4、简述时务文体如何形成,有何特点?三、论述题1、梁启超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的办报思想。

(99传论)2、试述维新派办报思想。

(97论)3、试述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及特色。

4、论述维新派办报活动及其历史作用。

(或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5、试述维新运动与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联系。

第四章清末民初时期(1899-1919)二、简述题1、简述章太炎、郑贯公、于右任的办报活动。

(96论)(一)历史背景简述:(二)分述三人办报活动,并逐一简评。

(参考名解部分)(三)总体评价其历史作用、地位:2、从同盟会成立至武昌起义前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上海创办哪些报刊?对其五种简介。

(93论、01新论涉及)(一)历史背景:(二)分述五种刊物:(参考脉络图及名解)(三)总体评价其历史作用和地位:3、简述清末民初我国通讯事业的诞生和发展情况。

(一)历史背景:(社会状况、技术条件、需求、外国通讯社影响等)(二)诞生于清末:(1)1904年广州中兴通信社,中国第一个国人自办的通讯社,骆侠挺创办。

(2)1908年比利时远东通信社,王幕陶创办。

(3)1911年广州展民通信社,杨实公创办。

(三)历史背景:(辛亥革命胜利后的短暂繁荣)(四)兴起于民初:(1)广州:公民通信社(2)上海:民国第一通信社、上海通信社(3)武汉:湖北通信社(4)长沙:湖南通信社(5)北京:北京通信社等(五)评价:这些通讯社往往只有一两个工作人员,新闻来源主要靠剪报和译报。

自采的新闻很少,用复写和油印方式分送各报,质量不高,发行量少,有几份到几十份不等。

三、论述题1、试述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报纸活动的特点及业务改进。

(90、95)(一)历史背景:(二)代表性刊物列举:(三)特点:(1)政党报刊在报业中占突出地位。

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内部的两大党派——立宪派和革命派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纷纷在海内外创办自己的党报,两党之间也展开长期论战。

(2)资产阶级各派是这一时期办报的主角。

同盟会成立后,革命报刊在海外大批涌现,不仅数量上超过改良报刊,而且舆论上占到了主导地位。

(3)政论的战斗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辛亥革命前后,国内外各种矛盾激化,各种政治力量都用报刊政论来宣传自己的主张并同时对敌对思想进行斗争。

(4)办报地区、读者对象逐渐扩大。

辛亥革命时期的办报活动先由海外转向国内,再由腹地向东北、西北、西南边远地区延伸。

读者已扩大到新军、会党、手工业者和市民阶层。

(四)业务改进:(1)报刊言论的加强和丰富。

改良派和革命派报刊均重视言论,其时政文体多是“新民体”,语言晓畅,富于情感;还出现了短评和“编者按”的评论形式,短小灵活,生动鲜明。

(2)新闻报道增多和改善。

与戊戌时期相比,消息在报刊上地位逐渐提高。

(3)编辑工作的进步。

报纸版式有了很大改进,标题出现了多行题,通栏题;文艺副刊、新闻图片、漫画受到重视,广告发行及报纸经营管理得到加强。

(五)总评:虽然辛亥革命后曾出现过政党报纸相互攻击时期,但以革命派为主导的报刊活动推动了革命的进展,其业务大体奠定了现代报纸的雏形。

2、试述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各派新闻思想并简评。

(一)历史背景:(二)各派代表性刊物列举:(三)改良派:(梁启超)由于改良派有较多的办报实践,一直把办报作为政治斗争的主要方式,在办报主张上,他们比革命派进行更多理论探讨和思辨,发表论述较多,影响较大。

(1)在报刊功能方面,提出“两大天职”说,即“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

认为报馆是与政府立于平等地位的“国民公意代表者”,政府应该接受它的监督。

(2)在办报原则上,提出办好报纸的四个条件,即“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

(3)在舆论方面,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

认为报馆是最能反映舆论的机关,健全舆论必须有五个条件,即“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

(4)在宣传方面,提出“浸润”等报刊宣传方法。

(5)在言论自由方面,热情礼赞“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认为具有这三大自由的报刊具有无穷的力量。

(6)在新闻业务方面,主张评论和新闻通讯、报道有明确分野。

(7)评价:a.积极性:改良派的办报主张,如“监督政府”、“向导国民”、“代表舆论”、“制造舆论”等,提法新颖冼练,引起报界和进步人士的广泛注意。

这些主张具有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对推动当时报界反封建斗争和提高报界自身素质有一定积极意义。

b. 局限性:但是这些主张从总体上来说,是属于观念论和形而上学的,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

其最大缺陷,就是片面夸大舆论的作用和报纸的力量,吹嘘单凭报纸舆论就能改变社会制度。

这对革命是消极的,而且把群众视为愚氓,主张在“向导国民”中使用“骇”、“过两级”的方法,更不足取。

(四)革命派:他们对于报刊的一些基本认识,与改良派大体一致。

但是革命派是当时民族资产阶级最先进的政治代表,他们的办报思想,更倾向于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说中反封建的民主内涵,更具有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革命性和战斗性,其主要有:(1)高度评价报纸的政治斗争工具的作用,把报纸视为革命的锐利武器。

郑贯公曾将报纸称为“笔枪”。

(2)承认报刊的党派性,主张利用报刊宣传革命的纲领、政见,公开承认其报纸为“党报”和“机关报”。

(3)认为报纸是国民的代表,特别是平民的代表。

坚信其报纸代表了人民的意愿和利益。

(4)重视报刊制造舆论的作用。

指出要革命就必须造革命之舆论,造革命之舆论必须靠报纸。

孙中山更将报纸视为“舆论之母”。

(5)另外,鼓吹资产阶级的言论自由;重视报纸“开民智”的作用;认为报刊宣传应与武装斗争紧密配合;主张以通俗的语言向“下等社会”宣传革命等。

(6)评价:a.积极性:总体上,他们重视报纸的舆论工具作用,在坚持把武装斗争放在首位同时,作了大量的报刊宣传工作,对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的一些观点和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的办报口号,作了富有斗争精神的解释和补充。

b. 局限性:但是他们的办报思想始终打着资产阶级唯心主义个人英雄史观的烙印,一定程度上忽视低估了人民大众的力量。

对于西方新闻学的吸收和理解较为肤浅,其办报思想内容较单薄。

3、试述民国初年短暂的第二次办报高潮中新闻事业的变化及其业务的变化。

(一)历史背景:(二)新闻事业变化:(参考教材p150)(1)新建政权的各级机关报取代前清官报(2)鼓吹发展实业的经济报刊,发展教育的教育报刊,要求女子参政的妇女报刊大量出版(3)通讯社兴起(4)政党报纸峰起(三)新闻业务变化:(参考教材p155)(1)政论衰退,新闻报道增强,出现众多名记者(2)副刊进一步发展(设固定栏目和版面,内容广泛等)(四)总评:4、试述清政府、南京政府、袁世凯政府制定的新闻法规。

(02论)(参考名词解释)5、试述清政府官报的发展情况。

(参考后面综合题:试述从清政府至国民党政府时期官办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

)第五章五四运动时期(1915年-1921年)二、简述1、简述陈独秀主要从哪几方面领导了《新青年》的发展?2、简述李大钊的报刊活动3、简述瞿秋白的报刊活动4、简述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特点5、简述五四运动时期我国民营报纸的发展情况(参考后面综合题:论述1956年前我国民营报纸的发展情况)三、论述题1、《新青年》怎样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刊物发展成为无产阶级刊物?并简述改组前其功绩。

(90论)2、试述五四时期我国新闻的重大改革。

(94论)第六章大革命时期(1921-1924)二、简述1、简述中国广播事业的出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