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新闻传播史 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传播史 复习资料

中新史1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朝。

最早的报纸是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2敦煌进奏院状两份,1907年前后被英籍匈牙利考古学家斯坦因和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从敦煌取走,分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3为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宋代实行定本制度。

所谓定本,即是根据进奏官采集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宰相们进行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

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宋代的定本制度,始于真宗咸平二年。

4小报始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5明代“邸报”的传抄和发行工作主要通过三个环节:通政司,六科,提塘6中国近代第一份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刊。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米怜作为该刊的创办人,一直担任编委,中国刻工梁发是米怜办报的主要助手。

7 1822年9月12日,澳门立宪党的首领巴波沙创办了葡文周报《蜜蜂华报》,该报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

8 1827年11月8日,中国境内第一份英文报纸《广州记录与行情报》1828年该报改名《广州记录报》9 1833年8月1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广州创刊10 1857年11月3日,孖剌报馆创办《香港船头货价纸》,该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的以单页报纸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

11《北华捷报》被视为“英国官报”,19世纪90年代,上海英文报界形成了《字林西报》,《华洋通闻》和《文汇报》三足鼎立的局面。

12在传教士所办的中文报刊中,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

该刊前身是《中国教会新报》,1868年9月5日创刊,周刊,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集资创办并担任主笔,他被称为在中国传播种子的人13《中西教会报》,1891年2月创刊,由广学会发行,林乐知任主编,内容以报道教会方面的消息和宣传教义为主,是《万国公报》的姊妹刊物14《上海新报》革新后不久,傅雅兰将编务交给林乐知主持。

(率先头号字排版,四号字排正文)15《字林西报》,《新闻报》创刊,形成了“申”,“新”,“沪”三报鼎立的格局,上海商业性报纸出现大发展的局面。

16《中西闻见录》在北京出版,突破了外人从事在华办报活动的最后一个禁区。

17 1872年,英国路透社派遣柯林斯来到上海,不久建立远东分社,是这一世界著名老牌通讯社在中国活动的开始。

18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①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鸦片战争前后来华的外国人情况相当复杂,其中有许多怀着侵略野心,也有一些纯粹的出于传教目的,还有的想寻找发财的机会。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企图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他们宣传基督教和西方文明,企图以西方模式改变中国人的头脑。

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将中国逐渐推向殖民地的道路。

从在华外报的政治倾向来看,大多外报特别是英文报刊,积极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鼓吹对华武装侵略,鸦片战争后又为新的侵略行为制造舆论。

许多在华外报主办人更是直接投入到侵华活动中去。

同样是外国人办的报纸,英文报纸要比中文报纸的侵略性更强,反华言论更露骨。

②在华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在华外报将西方有用的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介绍到中国来,客观上改变了中国的固有文化。

外报还大量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和现状,宣扬英美等国政治开明,社会繁荣,介绍西方富强之道,对于长期处于封建思想禁锢下的中国读者具有深刻的启蒙意义。

③在华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国人对于近代报刊的认识和接触,始于禁烟运动时期林则徐的译报活动。

20王韬的新闻思想1论述了办报的目的和意义。

王韬要借日报立言,通过报纸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办报立言”发展成为我国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主要传统之一。

2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

王韬认为报纸可以使“民隐上达”,使“君惠下逮”可以“达内事于外”可以“通外情于内”3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王韬最早在国内提出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办报,允许报纸“指陈时事,无所忌讳”4论述报纸的文风。

王韬认为报纸的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辞达而已。

5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王韬认为,报纸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才,应该道德高尚,持论公平郑观应的新闻思想1日报是“通民隐,达民情”的有力工具2创办报纸是中国变法自强的重要手段。

3应该维持民族尊严,允许国人办报4制定报律来规范报业21汉口的《昭文新报》,中国人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我国第一批国人自办报纸中影响最大的,是我国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王韬在香港主编的《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

22被成为中国近代留学第一人的容闳于1874年6月16日在上海创办《汇报》,这是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

梁启超,言论界之骄子。

《时务报》,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23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

报纸数量多办报地区广报纸种类多24维新派报刊在新闻业务上的特点和进步作用和历史贡献业务特点:1开创新的报刊政论文体2新闻报道中夹带评论3编辑工作有所改进4重视新闻采访工作5运用新闻配图配合新闻报道历史贡献:1向读者进行资产阶级思想启蒙教育2向读者进行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3维新报刊的宣传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变法的实现4突破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禁限5开政治家办报先河,提高报人,报纸的社会地位6推动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25《沙架免度新录》是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华文报纸,也可能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华文日报。

26《叻报》“南洋第一报”,创办人薛有礼,主笔叶季允。

叶被称“南洋第一报人”27《清议报》的创办宗旨四条1维持支那之清议,激发国民之正气;2增长支那人之学识3沟通中日两国之声气,联其情谊4发明东亚学术,保存亚粹28《新民丛报》,内容之丰富,编辑之严谨,印刷之精美,均为“中国报界前此未有”29《中国日报》是中兴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革命派报刊还有《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有所谓报》,《清议报》,《开智录》等。

30《开智录》是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份刊物,郑贯公主编。

31《大公报》,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创刊,在英华的主持下,以“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为宗旨,取“忘己之为大。

无私之为公”之义,定名为“大公”。

(大公报的四个阶段)英敛之时期(1902-1916),王郅隆时期(1916-1925),新记公司时期和1948年以来的香港版时期。

32“苏报案”(名词解释,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1903年5月陈范聘请章士钊、章太炎为主笔和撰稿人,发表了许多鼓吹革命的言论,其中以关于邹容《革命军的宣传》以及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影响最大,这些文章的发表引起了清政府的仇恨。

经过:1903年5月清政府以苏报刊载反清文章和章太炎、邹容诋毁清政府为由,通过上海租界逮捕了苏报的一些负责人,章士钊等人事先逃走,章太炎被捕,邹容自行投案,苏报馆被查封,经过10个月审讯,租界当局判决: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苏报永远停刊。

意义:这件轰动一时的案件,通过国内外传媒的广泛报道,扩大了革命的影响,让更多的中国人懂得了中国必须革命的道理,从而大长了革命者的志气,大灭了清政府的威风。

33“竖三民”于右任创办的三大报纸《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34“大江报案”(谁主持发表两篇社论)何海鸣的《亡中国者和平也》黄侃的《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1911年7月该报发表上述两篇文章,指出中国社会已经病入膏肓,只有“大乱”才是拯救中国的唯一途径。

湖广总督瑞徵阅后大怒,查封《大江报馆》,逮捕詹大悲,河海鸣投案,之后汉口各革命团体和报界公会集体抗议,谴责湖广总督摧残言论的暴行,新军士兵至报馆声援。

湖广总督慑于民愤,从轻判处詹,何二人18个月徒刑。

35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民国前)第一个时期: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指出其功能是“去塞求通”第二个时期:1提出报纸具有“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的两大天职2办好报纸的四原则: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3健全舆论的主张。

4指出办刊宣传的两种方法,即浸润方法和煽动方法。

36报业同业组织,最早出现在天津,这是1906年7月1日成立的天津报界俱乐部。

上海最早的报业团体是1909年成立的上海日报公会,虽然稍晚于天津,但是其会章较天津更为完善,组织更为健全。

近代中国的第一个全国性报业组织—中国报界俱进会,也是由上海日报公会发起组成的。

37“横三民”《民权报》,《中华民报》和《民国新闻》38“葵丑报灾”1912年袁世凯暗杀宋教仁,引发“二次革命”,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趁着军事上的胜利,查封国民党系统报纸和其他发表过发对专制言论的报纸,逮捕了一批新闻记者,至1913年底,全国报纸只剩下139家,历史上将袁世凯对报界的摧残成为“葵丑报灾”39新闻编译社:邵飘萍创办,北洋政府时期中国最早一家比较有影响的通讯社,1918年7月成立。

是北京地区“具有现代通讯社观念的第一个新闻通讯机构。

”(名词解释)40黄远生“报界奇才”与刘少少,徐彬彬(凌霄)合称民国初年新闻界“三杰”,黄远生的办报理念:1报纸应“主持公理,指斥时弊。

”2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全面。

3记者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基本功的训练,做到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41《新青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陈独秀主撰阶段,编辑部同仁轮流主编阶段,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织机关刊物阶段。

主编者主要有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李大钊,沈尹默等,主要编撰人有鲁迅,周作人,高一涵,陶孟和,王星拱,陈大齐,张申府等。

42《新青年》主要宣传内容:提倡民主,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运动;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发起文学革命运动。

43李大钊热情讴歌十月革命的政论《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44中俄通讯社于1920年7月在上海创立,简称中俄社,1921年5月起,改成华俄通讯社,简称华俄社。

社长杨明斋。

它是我国第一家无产阶级通讯社。

45新闻工作改革1开创自由讨论风气2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3新文风的出现4副刊的革新5新闻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

46徐宝璜的《新闻学》(初名《新闻学大意》)1919年12月由北京大学出版部以新闻学研究会名义出版,为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本新闻学专著。

47《向导》是中共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后当任主编。

是“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48 6月4日,《热血日报》创刊评述在全国开展的形势,揭露帝国主义的暴行,传播国际进步势力支持中国人民的信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