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广告学
学号:201007619
姓名:任敏
设计与艺术的区别
拿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
艺术和设计的界限既清晰又模糊。
两者是交织重叠、盘根错节。
人类生产和创造活动中,实用与美观相结合,赋予物品物质与精神双重作用,这是人类设计活动的一个基本持点。
随着生产的和社会的分工,设计与艺术开始分离走向互有区别的两个独立体系。
但无论从设计或从艺术发展轨迹来看,设计与艺术始终是相互、相互渗透并相互作用的。
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伟人达芬奇,他不仅是一位画家,还是一位雕刻家、建筑学家、气象学家、物家、工艺师等。
同一时代的米开朗基罗、丢勒等都属于兴趣广泛知识渊博的全才。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与设计在分离的同时仍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艺术是感性的,给人的是美感与享受。
艺术是为我,为共性而个性,从而达到人类精神升华,这才是艺术的真正目的。
而设计就是把把图象经过思维处理过的,是理性的,能赋予作品某种意义,能把自己的思维想法表现出来的,并传达给别人的。
有人曾经这样说明他们的区别:好的艺术启迪人。
好的设计激发人。
好的艺术被诠释,好的设计被理解。
好的艺术是鉴赏,好的设计是观念。
好的艺术是一种天份,好的设计是一种技能。
好的艺术传达不同的信息,好的设计传达相同的信息。
简单点说:
艺术是为我——十分个性的自我表达行为。
设计是为他——立足于解决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艺术是我为他,设计是他有我。
任何有价值的事物都有其使用价值,在艺术上也同样如此,只是价值表现形式不同罢了,艺术作品的价值是通过使用价值来实现、完成。
艺术的使用价值就是作品受众时产生的时代共鸣过程或认知过程。
没有这个过程,就不能反映其价值。
即无价值的存在物。
艺术只为我,设计只为他。
单方面的体现,很难做出对艺术和设计二者各自的独立概念。
事物是矛盾的,在矛盾中寻求统一,方为万物发展根本。
古来主张“阴阳互补”方可万物归一,我想就是这个道理。
单从创作者来看艺术与设计的区别如何呢?艺术家往往富有天份。
当然,从小接触绘画,涂彩,雕刻帮助提升了他们的才智。
但是与生俱来的天份(或天才)对艺术家来说影响更大。
好的艺术家当然个个身怀绝技,但纯技术作品不带半点艺术价值.然而,设计是一门真正教得会,学得来的技术。
你不必是杰出的艺术家,就可以成为了不起的设计师,只要你能够实现设计的目的。
世上许多最受人尊敬的设计师往往因其简约风格而声名远扬。
他们用色或材质简单,更加注重尺寸,布局和间隙的把握。
这些技巧就算资质平平的头脑也学得会。
这虽不是绝对的,但大部分来说还是准确的。
因此一些设计师以艺术家自诩,因为他们的作品被挂上墙并受人赞誉。
但是为某种特定任务或者为传递某种信息而创作出的作品,哪怕它再漂亮,也算不得艺术品.它只是一种信息传递的形式。
所以几乎没有艺术家自称设计师,因为他们更懂两者的区别。
艺术家不会把自己的作品当产品出售,当服务推销。
他们创作仅为表达自我,因此作品能被他人欣赏。
“韵味”――如果我们可以这么叫的话――是一种感觉,而不是强加于人的。
而创作方面来说艺术与设计的区别的话,艺术家在从事创作的时候不需要、也不可以去考虑他的艺术作品以后处于什么样的处境,其次的他的行为不存在委托人,完全是出于自己精神上的需要。
关于这点我们可以从凡高、高更等一批艺术家身上了解到。
尽管凡高也期望他的画能够卖个好价钱,但他并没以此为主要目的。
否则,他完全可以跟着当时的流行时尚去画那些具有经济效益的画。
但是他没有这样做,这是他的伟大之处。
否则,今天受人尊崇的凡高便不存在。
艺术为我而他,为共性而个性,从而达到人类精神升华,这才是艺术的真正目的。
与艺术不同的是,设计是有委托人的。
设计师必须考虑到他的设计能够为商家带来一定的效益,也必须考虑他的作品是否能够被受众接受,设计师在设计活动中扮演着一个次要的角色,受众才是最重要的。
他表现的不是自己的主观意念,而是商业目的与受众的普遍性审美趣向。
当这种目的无法达到,这种设计便失败了。
如果从艺术与设计的生命力上来说,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生命力是我们无法评估与想象的。
我们不知道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与凡高的《向日葵》什么时候会被人遗忘。
王羲之的《兰亭序》直到现在还被书法爱好者视为至宝,而它却是一千多年前的艺术作品。
与此相反,设计作品在达到目的后很快就被丢弃了,这个时间有可能短到几分钟。
即使是一个企业的标志,也会随着企业的倒闭、分解而失去意义最终被丢弃。
尽管有些设计作品印在书籍中出版得以较长时间的保存,但这里它转化为一种设计的文化,而不是其本身。
艺术作品只所能被人类视为珍宝,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艺术作品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
如果大批量的复制只能成为商品摆在小画廊及地摊上,艺术作品原本的魅力荡然无存。
或者我们还可以从它们创作目的来说。
就像文章开始所说的好的艺术启迪人。
好的设计激发人。
通常艺术家从零开始创作。
艺术作品源自艺术家内在的视角,观点或感受。
艺术家与他人分享这种感受,把观众和作品联系起来,并使其从作品中获益或受到启迪好的艺术作品是那些能在艺术家和观众之间建立最强情感纽带的作品。
相反,设计师着手一次设计时,总有一个成型的起点,不管是一则广告词,一张图,一个想法或一次实践。
设计师的工作不是发明,而是为了一个明确的意图整合已有的东西,并将其表达出来。
那种意图常常是激发观众做某件事情:买一样产品,使用某种服务,造访某地或获取某些信息。
最成功的设计是那些最有效的传达作者意图并激发观众去实施某种行为的设计。
说到这里艺术和设计另一个区别在于作品的内容被观众如何去解释。
尽管艺术家着手表达一种观点或情感,但那并不意味他的观点或情感只能做一种诠释。
艺术作品用不同的方式与人们产生联系,因为不同的人对其解释不尽相同。
达芬奇的肖像画蒙娜丽莎被解释和讨论了好些年――她为何微笑?科学家解释说那是你末梢神经视觉区产生的一种直觉。
浪漫主义者将其归结为爱情的甜蜜。
怀疑论者则说根本没有原因。
这些观点都没有错。
设计则刚好相反。
许多人说如果设计可以作多种“解释”,那就是一个意图含糊的失败作品。
设计的基本意图是传达一个信息并激发观众做某些事情。
如果你的设计向你的观众传达了一种信息,但你的观众理解成别的意思,并付诸实践,那么就没有达到设计最初的需求。
好的设计是能让观众准确的领会到作者意图的设计。
但是本质上来说艺术与设计的区别是绝多大数的时候设计只是设计师用来谋生的手段,仅仅是一种工作,而非理想,反之则不然。
同时,设计也不可能像艺术那样,利用她所具有的魅力促使一个人舍弃一切为她献身。
高更在从事绘画以前是一个证券经济人,在当时来说这一个相当不错的工作,有着较为丰厚的收入,完全可保证自己与家人过幸福的生活。
可是为了艺术,高更放弃了这一职业,连同妻子
儿女也抛弃了,二十年来对他们的命运漠不关心。
,而高更自己也一直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
为了艺术,高更选择了做一个不合格的丈夫与父亲。
与此相反,现实中的许多设计师在这个行业得不到较好经济保障时,往往选择改行。
或者只要可以得到更好的职业,也往往抛弃设计。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在人类眼中,艺术的创作并不是为了直接的经济利益,或者说只是为了艺术。
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种无私的贡献,从而受到很高的尊重,被视为是高尚的职业。
从毕加索、马奈、米勒等艺术家身上,我们看到艺术创造只是他们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为了经济利益。
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再次看来,是孪生关系,彼此间相互依存,设计可以是艺术,艺术包括设计,但不等同于设计。
没有设计性的艺术,不是艺术。
同样,没有艺术性的设计也不能算是好的设计。
对于艺术与设计的渊源、艺术与设计的争议出现、以及两者之间的位置关系,,这是一个大的问题,由于本人现在所知有限,颇有个人一面之词,也许我会在以后继续探讨这个话题。
但这也是一个小的问题,上亿年的留下了久远的人类文化,残酷的自然选择创造了人类文化,对于艺术与设计的关系答案不在先哲的遗书上,也不在名人的脑袋里,对从事艺术和设计的同僚们应该在书的字眼以外做工夫,深入各阶层、各角落中去,从实际出发,这些答案就在我们每天碌碌起居中、在饮食男女的灯红酒绿中、在农民勤恳耕作的田野上、在总是拥挤的马路上等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