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环境保护法总论
环境公益诉讼
2012年08月31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 第二十八次会议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 》增加了关于“公益诉讼”的规定:对污 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 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 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
三、环境立法目的
1、综合性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的目的 我国《环境保护法》第一条:为保
环境立法体系既包括专门性环境法规,又 包括其他法律部门(宪法、民法、刑法、劳动 法、经济法)中有关环境保护的规范。环境法 所采取的法律措施涉及经济、技术、行政教育 多种因素,既有实体法,又有程序法;既有国 家立法,也有地方立法。
(三)共同利益性
环境法相对于其它执行社会与政治 职能的公法而言,它的公共职能不仅仅 是为了个别群体、统治者阶级、国家和 地区的单一政治、经济利益,更多的则 是考虑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及人类生存 繁衍的基础——全球的生态利益。
§2-2 环境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外国环境法的历史发展
外国环境法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 以前的欧洲。城市的兴起导致环境卫生和空气 污染问题产生。一些欧洲国家便以保护公众健 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为目的进行有关环境的立法 。如公元五世纪罗马就发生了控告城市污水污 染以及抗议反对从城市各处的手工作坊发出臭 气等事例。1306年爱德华一世颁布禁止在伦敦 使用露天燃煤炉具的条例。14世纪法国禁止在 巴黎“散发臭味和令人厌恶的烟气”。
中华民国时期,以农为主,因战乱时局不 稳,环境立法主要有《渔业法》、《狩猎法》 、《土地法》、《水利法》等。在共产党的革 命根据地,也制定了一些类似的规定。
新中国成立后到1973年全国第一次环保会 议之前,比较重视农业命脉自然环境要素的保 护,确认了自然资源的全民所有制形式,在总 体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环保概念,环境立法非 常零散,多为经济行政和卫生行政方面,缺少 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的内容。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环境 法的发展以及环保理论所论及环境问题 的全球性,以致国内环境立法和国际环
境立法相融合,全球一体化的环境立法 也开始形成。1990年以后,以国际环境 法为统帅,在全球环境保护的理念下修 改国内环境法。
二、中国环境法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环保理论是从对生物保 护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以追溯 到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其立法目 的是为了保障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持续利 用,以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是将 自然资源作为财产的一种形式加以保护 利用。
(2) 自然资源法的目的
自然资源法是指国家为对开发自然资源 的行为予以控制和管理,达到保持自然资源的 永续利用,保障自然环境不因开发自然资源而 造成破坏而制定的同类法律的总称。如《森林 法》、《矿产资源法》、《渔业法》、《煤炭 法》等。
立法目的是保持世代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永 续利用,保障资源与生态不受开发利用行为造 成的破坏。
(3) 生态保护法的目的
生态保护法是指国家为了保存人类赖以生 存和发展的环境和生条件以及保护生物的多样 性,在对科学、文化、教育、历史、美学、旅 游等方面具有特殊价值和作用的动植物物种、 自然环境地带、原始生态地带等地的人类行为 实施控制,以保护他们不受人类活动影响而制 定的同类法律的总称。
目的是维护和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 现状和动态的平衡,更强调对自然的保护。
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环境立法,经 历了从公众卫生到自然保护的变革。
20世纪初60年代,由于工业化、都市化进 程的加快,导致环境污染逐渐加重,污染损害 日益扩大。各国人民要求政府采取积极对策, 以控制环境污染为中心的环境立法开始出现。 随着国际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国际环境立法 也逐渐受到重视。
第二章 环境法总论
§2-1 环境法概述 §2-2 环境法的产生和发展 §2-3 环境法的体系与原则 §2-4 环境资源保护的行政组织与管理
§2-1 环境法概述
一、环境保护法的概念
环境保护法 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环境、合 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 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理解定义把握: 环境保护法是调整人们在环境保护中的社 会关系的法律规范 不能把环境保护法说 成是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法律(?)。 环境保护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有特定的范围 只调整环境保护关系。 环境保护法是指一切调整环境保护关系的 法律规范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 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制定本法。目的 二元论:“保护人体健康,保障经济社会 持续发展。”
2、单行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目的
(1) 环境污染防治法——保护人民身 体健康和公私财产的安全。如《大气污 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废 弃物管理与回收法》、《噪声与振动控 制法》、《化学危险品管理法》、《放 射性物质管理法》等。
(四)法律关系的特殊性
传统部门法的法律关系体现的是一定社 会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而环境法体现的是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既受社会经济关系的 制约,又受到生态规律的制约。环境法律关系 的主体是自然人和法人等拟制主体,但在一些 发达国家已将自然物作为法律拟定的主体对待 。如美国1973年《濒危物种法》规定任何人都 可以针对物种的侵害提起停止诉讼。
二、环境法的特征
(一) 科学技术性 环境法是一种建立在自然规则之上
的法律,其制定和实施都必须依赖、利 用专门的科学技术知识,其内容包含有 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控制污染的各 种工艺技术。
(二) 综合性
环境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涉及到生产、流 通、生活各个方面,并与开发利用、保护环境 与资源的广泛社会活动有关,决定环境法需要 以多种法律规范、多种方法、多个方面对与环 境相关的社会关系进行综合性调整。
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颁布的《伐崇 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 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
周文王临终之前嘱咐武王要加强山林川泽 的管理,保护生物,因为国家治乱兴亡都要仰 仗生态的好坏。他说:“山林非时不升斤斧, 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古),以 成鱼鳖之长;不麛不卵,以成鸟兽之长。是以 鱼鳖归其渊,鸟兽归其林,孤寡辛苦,咸赖其 生。”(《逸周书·文传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