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模式介绍:新课程理念坚持把“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旨。

发现式教学模式是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规范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自学和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一种教学模式。

发现式教学的课程环节:激趣导学-目标导学-导思点拨-设问寻疑-诊断反馈-拓展延伸设计思路说明:根据教材的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三大目标导学: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文化大革命-建设成就,逐一进行讲解,以整体宏观的角度让学生去感知教材,最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在讲解到探索失误带来启示的时候可以运用发现式教学,在目标导学环节后,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起“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形成新的概念,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进行重组,完善知识结构,总结学习方法。

教材分析《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是人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的内容。

其主要涉及了三大改造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等错误。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可以昭示过去启迪未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2)知道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文革”的发起和结束、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王进喜、焦裕禄等先进人物的卓越贡献。

【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总结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失误的原因和经济建设的成就,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问题和借鉴历史的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对十年内乱过程的思考,培养学生高度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运用王进喜、焦裕禄等人的照片,了解他们的先进事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民族脊梁,值得学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同时,认识到“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在产生失误后,党和人民有能力自我纠正,并经过艰苦努力取得新成就。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及其所造成的危害。

【教学难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及其灾难性的后果。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生课前查阅有关文革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社会主义新壁画,新农村里把根扎。

农民热爱新壁画,村村都把壁画画。

跃进车,跃进马,处处都是跃进画。

新壁画,会说话,教育人心向灯塔。

农民思想得鼓舞,生产劲头比天大。

实现建设总路线,人人心里笑开花。

教师提问:这首歌谣反映了什么现象?出现于什么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对我们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让我们一起走进《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追溯这段历史。

二、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1.图片展示:中共八大主席台(一)中共八大——良好的开端2.教师讲述:中共八大的背景。

世界:为适应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趋势。

国内: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着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任务。

3.学生根据表格找出有关中共八大内容。

(1)时间:1956年召开(2)地点:北京(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4.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提示:中共八大分析了当时的主要矛盾,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所制定的任务是正确的。

播放视频:《毛泽东同志在中共八大上致开幕词》教师过渡:中共八大以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就显著。

党中央认为经济建设速度可以更快些,所以在1958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

(二)探索中的失误1.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展示总路线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总路线?提示:一方面它指明了党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另一方面片面强调“快”,正是这种不顾客观经济规律的“快”,导致了“左”倾错误的泛滥。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史料展示:《大跃进时期的炼钢指标》为使钢产量翻一番,全国各地共组织9000万人上山找矿建小高炉,用土法炼钢。

大搞“小(小高炉)土(土办法)群(群众运动)”。

到1958年底,全国生产钢1108万吨,产量指标完成,但只有800万吨合格,有300万吨钢无法使用,毁掉不少山林,也影响其他行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学生分组讨论:①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大跃进”在工业上的表现是什么?②在这一生产过程中,表现突出的错误是什么?③这样的做法会导致怎样的后果?提示:(1)以钢为纲,全国掀起疯狂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

(2)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3)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史料展示:(1)这个人们所不敢想的早稻高产纪录,是充分发挥共产主义风格大胆革新的成果。

……插秧的密度,实际上已经很难用多少棵来计算了,因为整块田的稻子都是一根紧靠一根的。

在验收时,人们曾选一平方尺的面积进行实测,据实测结果推算,平均每亩约有七百六十八万穗。

把鸡蛋随便地放在覆盖着稻穗的田上面滚动,鸡蛋始终不会掉到田里去。

可见这块田密到了什么样的程度……——《人民日报》1958年8月13日(2)2016年7月20日在兴宁经过专家组实割测得早稻平均亩产832.1公斤,加上本次实割产量,实现双季超级稻年亩产1537.78公斤,创双季稻产量世界纪录。

教师讲述:“大跃进”在农业上的表现是对农作物产量的估计严重浮夸。

人民群众和很多党员干部不能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看待和处理问题。

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损失,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为了挽回损失,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

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教师补充: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提出问题:探索中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是什么?从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提示:原因:①对国情分析不够,认识不足;②缺乏建设经验;③对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④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启示:①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目标导学二:“文化大革命”(一)“文革”的开始1.原因史料展示:材料一:1966年5月1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五一六通知》。

通知指出“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要夺取政权,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

”“例如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他们现正睡在我们的身旁。

”“高举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大旗,夺取他们在这些文化领域中的领导权”。

材料二: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教师简要介绍:毛主席发动“文革”的基本情况(或者让学生阅读教材第29页第1、2段内容)。

学生小结原因: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提出问题:在“文革”中出现了两个反革命集团,他们分别是哪两个?提示: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教师讲述:“文革”中的最大冤案。

林彪、江青利用毛泽东的权威,在全国煽动“踢开党委闹革命”,夺权大风暴席卷大江南北,全国陷入空前大混乱中。

刘少奇在没有通过任何合法程序的情况下,就被罢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职位,并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

1969年含冤逝世,刘少奇案因此成了“文革”中最大的冤案。

材料展示:动乱局面(1)红卫兵活动(2)批斗“走资派”(3)批斗文学人士(4)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中国政府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动的群众路线运动引导学生思考:刘少奇没有经过任何法律程序就被陷害折磨致死,这说明了什么?提示:中国的民主和法制遭到了严重的践踏。

连身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都自身难保。

于是全国各地,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到处一片内乱景象。

教师过渡:两个反革命集团,在“文革”中相互利用、配合,都以失败告终。

(二)“文革”的结束材料展示:“九一三事件”坠机现场和首都人民欢庆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的图片提示:1976年10月,主持中央工作的华国锋和叶剑英等,代表党中央采取断然措施,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

引导学生回答:“文化大革命”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教训和启示?提示:①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必须坚定不移的把工作中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

②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阶级斗争要作科学的分析。

③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④必须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教师总结:“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文革”是场灾难,走过沧桑,“文革”中的一代人绝不会忘记这段噩梦。

只有痛定思痛,才能真切地体会创伤的悲怆和它所蕴含的价值。

让我们牢记历史经验教训,在历史中成长!目标导学三:建设成就展示材料:十年建设成就一览表教师讲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取得了许多的辉煌成果,这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党领导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涌现了许多优秀的建设者,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些优秀人物的事迹。

教师提问:这些成就的取得,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有什么重大的意义?提示: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图片展示: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照片。

教师鼓励学生讲述:模范人物的光荣事迹。

教师提问: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火热年代,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人物,他们的主要事迹是什么?体现了什么精神?学生讨论回答:工人阶级——大庆铁人王进喜——艰苦创业的精神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解放军好战士——雷锋——为社会主义奋斗的精神教师总结:正是这些模范人物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教师提问: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取得了哪些科技成果?学生回答:1967年6月,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0年4月,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

教师论述: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人民在抵制“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中坚持奋斗所取得的成果,这绝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会取得大得多的成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