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6课_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案

第6课_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案

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1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

知道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培养全
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了解“文化大革命”,提高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
力;知道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体会英雄模范人物的艰苦创
业精神与建设成就之间的关系,提高理解历史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

通过观察图片、编演历史剧、观看音像资料、列表整理知识等方式,学会从不
同类型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
历史概念,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总结归纳这一时期的主要建设成就,学
会归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感悟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几次失误和成就;了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的先进人物
教学难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失误的原因和教训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社会主义新壁画,新农村里把根扎。

农民热爱新壁画,村村都把壁画画。

“跃进”车,“跃进”马,处处都是“跃进”画。

新壁画,会说话,教育人心向灯塔。

农民思想得鼓舞,生产劲头比天大。

实现建设总路线,人人心里笑开花。

这首歌谣反映了什么现象?出现于什么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对我们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让我们一起走进《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追溯这段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中共八大——良好的开端
1.图片展示:
中共八大纪念邮票
2.教师讲述:中共八大的基本情况
1956年在北京召开,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提示:中共八大的决策完全符合国情,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体现了人民的利益,为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也有利于调动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

所以,中共八大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4.教师过渡:中共八大以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就显著。

党中央认为经济建设速度可以更
快些,所以在1958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总路线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总路线?
提示:一方面它指明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另一方面片面强调“快”,正是这种不顾客观经济规律的“快”,导致后来经济建设的困难局面。

3.史料展示:
为使钢产量翻一番,全国各地共组织9000万人上山找矿建小高炉,用土法炼钢。

大搞“小(小高炉)土(土办法)群(群众运动)”。

到1958年底,全国生产钢1108万吨,产量指标完成,但只有800万吨合格,有300万吨钢无法使用,毁掉不少山林,也影响其他行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4.学生分组讨论:
(1)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大跃进”在工业上的表现是什么?
(2)在这一生产过程中,表现突出的错误是什么?
(3)这样的做法会导致怎样的后果?
提示(1):以钢为纲,全国掀起疯狂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

提示(2):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提示(3):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5.史料展示:
这个人们所不敢想的早稻高产纪录,是充分发挥共产主义风格大胆革新的成果……插秧的密度,实际上已经很难用多少棵来计算了,因为整块田的稻子都是一根紧靠一根的。

在验收时,人们曾选一平方尺的面积进行实测,据实测结果推算,平均每亩约有七百六十八万穗。

把鸡蛋随便地放在覆盖着稻穗的田上面滚动,鸡蛋始终不会掉到田里去。

可见这块田密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人民日报》1958年8月13日
6.上述材料反映了“大跃进”的什么问题?造成了什么影响?
提示:问题:“大跃进”在农业上的表现是对农作物产量的估计严重浮夸。

影响:人民群众和很多中共党员干部不能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看待和处理问题,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损失。

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为了挽回损失,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

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7.提出问题:探索中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是什么?从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提示:原因:对国情分析不够,认识不足;缺乏建设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启示: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目标导学二:“文化大革命”
(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1.史料展示:
1966年5月1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五一六通知》。

通知指出:“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要夺取政权,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

”“例如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他们现正睡在我们的身旁。

”“高举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大旗,夺取他们在这些文化领域中的领导权。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文化大革命”的基本情况。

3.教师提问:在“文化大革命”中出现了两个反革命集团,分别是哪两个?
提示: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4.教师讲述——“文化大革命”中的最大冤案:
提示:刘少奇在没有经过任何合法程序的情况下,就被罢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职位,并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1969年含冤逝世,刘少奇案因此成了“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

5.引导学生思考:刘少奇没有经过任何法律程序就被残酷迫害,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民主与法制受到践踏,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文化大革命”相关图片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讲述粉碎两个反革命集团的过程。

3.引导学生回答:“文化大革命”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教训和启示?
提示: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很短,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因而在探索中走了弯路。

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世界历史总是在跌宕起伏的曲折过程中前进的。

(言之有理即可)
目标导学三:建设成就
1.
类别建设成就
建设项目500多个
工农业增长60%
钢铁建成武钢、包钢
石油建成大庆、胜利、大港油田;原油和石油产品实现自给
电力农村用电增长70倍
铁路兰新、兰青、包兰等
科技“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籼型杂交水稻等
2.教师讲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取得了许多的辉煌成果,这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党领导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建设者,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些优秀人物的事迹。

3.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讲述模范人物的光荣事迹。

4.教师提问:这些成就的取得,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有什么重大的意义?
提示: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但是在1958年党的总路线的指引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出现了严重失误,通过调整,我国恢复了经济发展,然而接下来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由于党和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较多,大体上有三个部分的知识板块,每一部分前后衔接,环环相扣,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实践证明这种贴近学生的教材整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但是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知识的讲解不是很全面
(关于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以钢为纲等内容的介绍),学生不太理解,这就要求在上课时多运用例子、图片来讲解这段知识,加深学生印象,巩固知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