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原文注释翻译1.五人者,盖当蓼(liǎo)洲周公之被逮(dài),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盖:句首发语词,无义。
当:在……的时候。
蓼(liǎo)洲周公:周顺昌,号蓼洲,明末江苏人。
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激于义:被正义所激励。
激:激励。
于:介词,被。
而:连词,表结果。
焉: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之”代周公被捕一事,“于”即在。
于之,在这件事上。
…者,…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这五个人,是当周蓼洲先生被捕的时候,被正义所激励而死在这件事上的。
2.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逆阉(yān)废祠(cí)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jīng) 其所为。
呜呼,亦盛矣(y ǐ)哉!至于今:到现在。
至于:到了。
于:本句三个“于”均为介词,第一个“到”,第二个“向”,第三个“在”。
郡之贤士大夫:苏州本郡的贤明士大夫们。
之:助词,的。
请:请示。
于:介词,向。
当道:古今异义。
古义:当权者,执掌政权的人。
今义:挡住了路。
即:立刻,就。
除:修整,修治。
阉废祠(cí):官魏忠贤被废弃的生祠。
之:助词,的。
址:地基。
以:连词,用来。
葬之:安葬他们。
之:代词,指他们(指上文五人);本段其余“之”为“结构助词‘的’”。
且:并且。
立石:竖立碑石。
于:介词,在。
其:代五人,他们,他们的。
墓之门:坟墓的门前。
墓:坟墓。
之:助词,的。
以:连词,来。
旌(jīng) :表扬,表彰,名作动。
其:代词,他们。
所为:指事迹。
为:做。
呜呼:叹词,表极度悲痛的感情,可译为“啊”或“唉”。
本文译为“啊”。
亦:也,也算。
盛:形容词,盛大,隆重。
矣(yǐ)哉:“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译文:到现在,本郡的贤明士大夫们向当局请示,就修整宦官魏忠贤被废弃的生祠的地基来,并且在他们的坟墓之前竖立碑石,来表彰他们的事迹。
啊,也算是盛大隆重的事情呀!(第1段内容概括:本段写为五义士建墓立碑的经过和目的。
)3.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夫:句首发语词,无义。
五人之死:五人的死。
之:助词,的。
去:距离。
今:现在。
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墓:名词作动词,修墓,筑墓。
而:连词,表承接。
葬:安葬。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这里。
其为时:那经历的时间。
其:代词,那。
为:经历。
时:时间。
止:同“只”,仅仅,只有。
十有一:十一个月。
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耳:罢了。
译文:五人的死,距离现在建墓安葬在这里,时间只有十一个月罢了。
4.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yān mò) 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夫:句首发语词,无义。
十有一月:十一个月。
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之:的。
中:当中,期间。
凡:凡是,所有。
富贵之子:富贵人家的子弟。
子:与“徒”为对文,同义。
子、徒:同一类别的人。
慷慨得志:志得意满,官运亨通。
慷慨:情绪高昂的样子。
古今异义,今义:大方,不吝惜。
其:代词,他们,指代前边的两种人。
疾病:名词作动词,患上疾病。
而:连词,表修饰。
死:死亡。
死:死了之后。
而:连词,表承接。
湮没(yān mò) :埋没。
不足:不值得。
道:动词,称道。
者:....的人。
亦:也。
已:程度副词,太。
众:众多。
矣:语气词“了”。
译文:在这十一个月当中,所有富贵人家的子弟,意气激昂、志得意满的人,他们患病而死,死后埋没不足称道的人,也太多了。
5.况草野之无闻者欤(yú) ?独五人之皦(jiǎo)皦,何也?况:何况。
草野:草野:与“朝廷”或“官府”相对,指乡间,民间。
之:助词,的。
无闻者:声名,声誉被埋没的人。
闻:动作名,声明,声誉。
欤(yú) :句末疑问语气词。
独:副词,唯独,只有。
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皦皦(jiǎo):同“皎皎”,明亮的样子。
这里指名声显赫。
何:为什么。
译文:何况乡间没有声名的人呢?唯独这五个人声名显赫,为什么呢?(第2段内容概括:本段运用对比,赞颂五人的义举。
)6.予犹记周公之被逮(dài),在丙寅三月之望。
予:我。
犹:还。
记:记得。
周公:尊称,指周蓼洲先生,周顺昌,号蓼洲,明末江苏人。
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被逮(dài):被逮捕。
丙寅:丙寅年。
之:结构助词,的。
望:阴历每月十五日。
既望:阴历每月十六。
译文:我还记得周公被逮捕,是在丙寅年三月十五日。
7.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liǎn)赀(zī) 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吾:我们。
社:指应社。
之:结构助词,的。
行为:古今异义。
古义:“行为”是“行”和“为”两个词的连用。
行:品行,名词;为:1动词,成为,作为。
2读wèi,介词,替。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士:读书人。
先:形作名,榜样,表率。
者:....的人。
为:介词,替。
之:代词,他,指代周公。
声:声张,伸张。
义:正义。
敛(liǎn):收集,募集。
赀(zī) :同“资”,钱财。
以:目的连词,来。
其:代词,他,指代周公,即周顺昌。
行:启程。
译文:我们应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榜样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来送他起程,哭声震动了天地。
8.缇骑(tí jì)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ch ì)而仆之。
缇骑(tí jì):,古代达官出行时的前导和随从的骑士,后用来称逮捕犯人的禁卫差役。
按:用手握或者压。
剑:剑柄,剑把。
而:连词,表修饰。
前: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谁为:为谁,宾语前置。
哀:哭。
者:表疑问的语气助词。
众:大家。
不能:不能够。
堪:忍受。
抶(ch ì):笞打,鞭打。
而:连词,表顺承。
仆:动词使动用法,使.......倒下。
之:代词,他们,指代缇骑。
译文:(阉党)差役(缇骑)按着剑柄走上前,问:“为谁而哭?”大家不能忍受,把他们打倒在地。
9.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周公之逮(dài)所由使也。
是:指示代词,这。
以:凭借......的身份。
大中丞:官职名称。
抚吴者:抚慰吴郡的人。
抚:巡抚,名词作动词,抚慰。
吴:吴郡,江苏苏州一带。
为:动词,判断句的标志,是。
魏之私人:魏忠贤的亲信。
之:助词,的。
私人:古今异义。
古义:亲信,心腹,党羽,此指毛一鹭;。
今义:与公家相对的个人。
毛一鹭:人名。
周公:尊称,指周蓼洲先生,周顺昌,号蓼洲,明末江苏人。
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逮(dài):逮捕,此处是语意被动,被逮捕。
所由使:由他主使。
译文:这时凭大中丞的身份抚慰吴郡的人是魏忠贤的亲信毛一鹭,周公被逮捕就是由他主使的。
10.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中丞匿于溷(hùn)藩(fān)以免。
吴:吴郡,指苏州。
之:助词,的。
民:老百姓。
方:正。
痛:恨。
痛心:古今异义。
古义:痛恨。
今义:极端伤心。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对他。
之:代指毛一鹭。
乘:趁。
其:代词,他,指代大中丞毛一鹭。
厉声以呵:严厉地高声呵叱(的时候)。
厉:严厉地。
声:高声,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呵:责骂,呵叱。
则:就。
噪:喧哗,大声叫嚷。
而:连词,表修饰。
相:副词,偏指一方,此处指追赶毛一鹭。
逐:追逐,追打。
匿:躲藏。
于:介词,在。
溷(hùn)藩(fān):厕所。
以:连词,表顺承,译为“才”。
免:逃脱。
译文: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指魏忠贤的亲信毛一鹭),于是趁着他厉声责骂的时候,就大声叫嚷着追赶他。
大中丞躲藏在厕所里才得以逃脱。
11.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lěi)然在墓者也。
既而:不久(以后)。
以:介词,用。
吴民:苏州老百姓。
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乱:祸乱,事变。
请:申告。
于:介词,向。
请于朝:状语后置,应为于朝请,译为向朝廷申告。
按:审查/追查/查办(这件事)。
诛:杀。
五人:五个人。
曰:(他们名字)叫作。
即:就是。
今:现在。
之:助词,无义。
傫(lěi)然:并合在一起的样子。
然:……的样子。
傫:捆缚。
在墓者:埋在坟墓里的人。
译文:不久,(他指魏忠贤的亲信毛一鹭)用苏州百姓发动祸乱的罪名向朝廷申告,追究这件事,杀了五个人,(他们)是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就是现在并排埋葬在墓中的这五个人。
(第三节内容概括:暴乱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12.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lì)之,谈笑以死。
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shāo)变。
然:然而。
五人:这五个人。
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当:面临,面对。
当刑:临刑。
也:句末语气词。
意气扬扬:意气昂扬。
扬扬:慷慨自若的样子。
呼:呼喊着。
中丞之名:中丞的名字。
之:助词,的。
而:连词,表修饰。
詈(lì):斥骂。
之:代词,他,指代中丞魏忠贤的亲信毛一鹭。
以:相当于“而”,表修饰。
置:放,这里是“悬挂”的意思。
颜色:古今异义。
古义:脸色,面色。
今义:色彩。
不少(shāo)变:没有一点改变。
少:稍微,略微。
译文:然而,这五个人临刑时,意气昂扬,呼喊着中丞(魏忠贤的亲信毛一鹭)的名字斥骂他,谈笑着死去。
被砍下的头悬挂在城墙上,面色没有一点改变。
13.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有贤士大夫:有位贤明的士大夫。
发:拿出。
之:助词,的。
而:连词,表承接。
匣: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
之:代词,代断头。
卒:最终。
故:因此。
今:现在。
之:助词,无义。
全乎:完整的样子。
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也:判断句的标志。
译文:有位贤明的士大夫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下五个人的头,用匣子装起来,最终与尸体合到了一起。
所以现在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第四节写五人的从容就义和苏州民众为他们收敛修墓的情况。
14.嗟乎!大阉(yān) 之乱,缙绅(jìn shēn) 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yú)?嗟乎:句首发语词,相当于才“唉”。
大阉(yān) :指魏忠贤。
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乱:乱政。
缙(jìn )绅(shēn) :士大夫,做官的人。
古代做官的人上朝时要把笏(记事手板)插在腰带上。
缙,同“搢”,插;绅,大带。
所以称做官的人为缙绅。
而:表递进,并且。
能不易:能够不改变。
易:改变。
其:代词,自己。
志:志节。
者:定语后置的标志或译为....得人。
四海:指全中国。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欤(y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判断,译为“呢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