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舍尔(M. C. Escher)版画分析
画家简介:荷兰科学思维版画大师,20世纪画坛中独树一帜的艺术家。
出生于荷兰吕
伐登市。
早期木刻作品大多取材于南欧建筑与风景。
1935年前后尝试描摹西班牙阿尔罕布拉宫的平面镶嵌图案,开始转变风格。
作品多以平面镶嵌、不可能的结构、悖论、循环等为特点,从中可以看到对分形、对称、双曲几何、多面体、拓扑学等数学概念的形象表达,兼具艺术性与科学性。
主要作品:《昼与夜》(1938)、《画手》(1948)、《重力》(1952)、《相对性》
(1953)、《画廊》(1956)、《观景楼》(1958)、《上升与下降》(1960)、《瀑布》(1961)等。
重复、渐变、近似原理陈述
1.《昼与夜》(1938)
1.天鹅从无型到有型,过渡自然,为渐变原理。
(利用线条的疏密造成)
2.每只天鹅都有天鹅的型,但都不同,又可看做近似原理。
(背景对称,黑白相间)
3.都是天鹅,第一眼看上去是对称,但又不是对称。
4.画面有多只黑白天鹅,运用重复原理。
5.背景对称但颜色不同,为黑白对比,所以命名为《昼与夜》。
2.《恶魔与天使》
1.因为黑色显眼,而且恶魔正对视野,所以一般人首先看到的是恶魔
2.用恶魔分析,为重复出现,但颜色、大小、角度渐变。
3.天使恶魔形象相似,但颜色不同,天使与魔鬼互为背景的拼图。
(谁能说不是埃舍尔对这个世界的思考呢?)
3.《蝴蝶》
1.渐变的使用,画面有蝴蝶构成,从外而内蝴蝶大小发生,越来越小。
2.蝴蝶重复出现在颜色和大小的变化上使整体构成了有规则的画面,画面的单位就是蝴蝶。
3.在颜色和大小上的区别使蝴蝶不单单是简单的重复,更是一种近似原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