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

目录∙ 1 概述∙ 2 分类∙ 3 性状及特点(1) 原核生物(2) 形态与染色(3) 培养特性(4) 生化反应(5) 抗原构造(6) 抵抗力(7) 异养厌氧型(8) 人体与大肠杆菌的关系(9) 鉴别(10) 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4 致病性(1) 致病物质(2) 病原体(3) 潜伏期(4) 所致疾病∙ 5 检查法(1) 细菌的分离鉴定(2)卫生细菌学检查∙ 6 治疗方法∙7传播途径∙8 预防方法大肠杆菌简介大肠埃希氏菌(E. coli)通常称为大肠杆菌,1885年由Escherich发现,分布在自然界,大多数是不致病的。

主要附生在人或动物的肠道里,为正常菌群,少数的大肠杆菌具有毒性,可引起疾病。

婴儿出生后即随哺乳进入肠道,其代谢活动能抑制肠道内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生长,减少蛋白质分解产物对人体的危害,还能合成维生素B和K,以及有杀菌作用的大肠杆菌素。

正常栖居条件下不致病。

但若进入胆囊、膀胱等处可引起炎症。

在肠道中大量繁殖,几占粪便干重的1/3。

在环境卫生不良的情况下,常随粪便散布在周围环境中。

若在水和食品中检出此菌,可认为是被粪便污染的指标,从而可能有肠道病原菌的存在。

因此,大肠菌群数(或大肠菌值)常作为饮水和食物(或药物)的卫生学标准。

技术上,大肠菌群被定义为所有好氧或兼性好氧。

常引起流行性婴儿腹泄和成人肋膜炎。

侵入人体一些部位时,可引起感染,如腹膜炎、胆囊炎、膀胱炎及腹泻等。

人在感染大肠杆菌后的症状为胃痛、呕吐、腹泻和发热。

感染可能是致命性的,尤其是对孩子及老人。

1. 大肠杆菌性状及特点(1)原核生物大肠杆菌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具有由肽聚糖组成的细胞壁,只含有核糖体简单的细胞器,没有细胞核有拟核;细胞质中的质粒常用作基因工程中的运载体。

(2)单个菌体的形态与染色大小0.4~0.7×1~3um,无芽胞,大多数菌株有动力。

有普通菌毛与性菌毛,有些菌株有多糖类包膜,革兰氏阴性杆菌。

(3)代谢类型大肠杆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

(4)菌落特性在血琼脂平板上,有些菌株产生β型溶血。

在鉴别性或选择性培养基上形成有颜色、直径2~3mm的光滑型菌落。

大部分菌株发酵乳糖产酸产气,并发酵葡萄糖、麦芽胞、甘露醇、木胶糖、阿拉伯胶等产酸产气。

IMViC试验为“+、+、-、-”。

即为典型大肠杆菌。

培养基中加入伊红美蓝遇大肠杆菌,菌落呈深紫色,并有金属光泽,可鉴别大肠杆菌是否存在。

(5)抗性较复杂,有O、K、H、F四种抗原。

O抗原为脂多糖,已有171种,其中162种与腹泻有关,是分群的基础。

K抗原有103种,为荚脂多糖抗原。

从病人新分离的大肠杆菌多有K抗原,有抗吞噬和补体杀菌作用。

根据耐热性等不同,K抗原分为L、A、B三种,其中L、B不耐热,有60种。

F抗原至少有5种,与大肠杆菌的粘附作用有关、表明大肠杆菌血清型的方式是按O:K:H排列,例如O111:K58(B4):H2。

2.大肠杆菌分类根据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将致病性大肠杆菌分为5类:(1)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婴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有高度传染性,严重者可致死;成人少见。

(2)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引起婴幼儿和旅游者腹泻,出现轻度水泻,也可呈严重的霍乱样症状。

腹泻常为自限性,一般2~3天即愈。

营养不良者可达数周,也可反复发作。

(3)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特点是能侵入大、小肠粘膜,穿入上皮细胞内,使细胞蛋白溶解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使粘膜刷状缘受损,局部发生溃疡甚至出血,所以临床大便表现似痢疾。

(4)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IIEC)患者可能出现各种症状,包括严重的水泻、带血腹泻、发烧、腹绞痛及呕吐。

情况严重时,更可能并发急性肾病。

5岁以下的儿童出现该等并发症的风险较高。

若治疗不当,可能会致命。

(5)肠粘附性大肠杆菌(EAEC)可以引起腹泻,但对其发病机理与血清型尚不了解。

EAEC不侵入肠上皮细胞,不产生LT或ST,也无VT毒素。

唯一特征是具有与Hep-2细胞(人喉上皮细胞癌细胞系)粘附的能力,故也称Hep-2细胞粘附性大肠杆菌。

3.大肠杆菌的致病性3.1致病物质(1)定居因子(Colonizationfactor,CF)也称粘附素(Adhesin),即大肠杆菌的菌毛。

致病大肠杆菌须先粘附于宿主肠壁,以免被肠蠕动和肠分泌液清除。

使人类致泻的定居因子为CFAⅠ、CTAⅡ(ColonizationfactorantigenⅠ、Ⅱ),定居因子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

(2)肠毒素是肠产毒性大肠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的外毒素,分为耐热和不耐热两种。

(3)不耐热肠毒素(Heatlabileenterotoxin,LT)对热不稳定,65℃经30分钟即失活。

为蛋白质,分子量大,有免疫原性。

由A、B两个亚单位组成,A又分成A1和A2,其中A1是毒素的活性部分。

B亚单位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膜表面的GM1神经节苷脂受体结合后,A亚单位穿过细胞膜与腺苷酸环化酶作用,使胞内ATP转化cAMP。

当cAMP增加后,导致小肠液体过度分泌,超过肠道的吸收能力而出现腹泻。

LT的免疫原性与霍乱弧菌肠毒素相似,两者的抗血清交叉中和作用。

(4)耐热肠毒素(Heatstableenterotoxin,ST)对热稳定,100℃经20分钟仍不被破坏,分子量小,免疫原性弱。

ST可激活小肠上皮细胞的鸟苷酸环化酶,使胞内cGMP增加,在空肠部分改变液体的运转,使肠腔积液而引起腹泻。

ST与霍乱毒素无共同的抗原关系。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的有些菌株只产生一种肠毒素,即LT或ST;有些则两种均可可产生。

有些致病大肠杆菌还可产生vero毒素。

(5)其他胞壁脂多糖的类脂A具有毒性,O特异多糖有抵抗宿主防御屏障的作用。

大肠杆菌的K抗原有吞噬作用。

3.2病原体大肠杆菌O157:H7是大肠杆菌的其中一个类型,该种病菌常见于牛只等温血动物的肠内。

这一型的大肠杆菌会释放一种强烈的毒素,并可能导致肠管出现严重症状,如带血腹泻。

3.3潜伏期通常为3至4日,但亦会长达9日。

3.4所致疾病(1)肠道外感染多为内源性感染,以泌尿系感染为主,如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上行性尿道感染多见于已婚妇女。

也可引起腹膜炎、胆囊炎、阑尾炎等。

婴儿、年老体弱、慢性消耗性疾病、大面积烧伤患者,大肠杆菌可侵入血流,引起败血症。

早产儿,尤其是生后30天内的新生儿,易患大肠杆菌性脑膜炎。

(2)急性腹泻某些血清型大肠杆菌能引起人类腹泻。

4.大肠杆菌的检测4.1 细菌的分离鉴定(1)标本的获取肠道外感染取中段尿、血液、脓液、脑脊液等,腹泻者取粪便。

(2)分离培养与鉴定粪便标本直接接种肠道杆菌选择性培养基。

血液需先经肉汤增菌,再转种血琼脂平板。

其他标本可同时接种血琼脂平板和肠道杆菌选择性培养基。

37℃孵育18~24小时后,观察菌落并涂片染色镜检。

采用一系列生化反应进行鉴定。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须先作血清学定型试验。

必要时检定肠霉毒素。

泌尿系统除确定大肠杆菌外,还应计数,每毫升尿含菌量≥100,000时,才有诊断价值。

4.2 卫生细菌学检查大肠杆菌不断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周围环境和水源、食品等。

取样检查时,样品中大肠杆菌越多,表示样品被粪便污染越严重,也表明样品中存在肠道致病菌的可能性越大。

故应对饮水、食品、饮料进行卫生细菌学检查。

(1)细菌总数检测每毫升或每克样品中所含细菌数,采用倾注培养计算。

我国规定的卫生标准是每毫升饮水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100个。

(2)大肠菌群数指每立升中大肠菌群数,采用乳糖发酵法检测。

我国的卫生标准是每1000ml 饮水中不得超过3个大肠菌群;瓶装汽水、果汁等每100ml大肠菌群不得超过5个。

5大肠杆菌的治疗和预防5.1治疗方法普通大肠杆菌的化脓性炎症尤其是医院内病人发生的严重感染,可用抗生素治疗,如用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头孢菌素等;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一般不需用抗生素,主要采取支持疗法,纠正水和电解质的丢失,并根据病人的情况作对症处理。

5.2预防方法(1)保持地方及厨房器皿清洁,并把垃圾妥为弃置。

(2)保持双手清洁,经常修剪指甲。

(3)进食或处理食物前应用肥皂及清水洗净双手,如厕或更换尿片后亦应洗手。

(4)食水应采用自来水,并最好煮沸后才饮用。

(5)应从可靠的地方购买新鲜食物,不要光顾无牌小贩。

(6)避免进食高危食物,例如未经低温消毒法处理的牛奶,以及未熟透的汉堡扒、碎牛肉和其它肉类食品。

(7)烹调食物时,应穿清洁、可洗涤的围裙,并戴上帽子。

(8)食物应彻底清洗。

(9)易腐坏食物应用盖盖好,存放于雪柜中。

(10)生的食物及熟食,尤其是牛肉及牛的内脏,应分开处理和存放(雪柜上层存放熟食,下层存放生的食物),避免交叉污染。

(11)雪柜应定期清洁和融雪,温度应保持于摄氏4度或以下。

(12)若食物的所有部分均加热至摄氏75度,便可消灭大肠杆菌0157:H7;因此,碎牛肉及汉堡扒应彻底煮至摄氏75度达2至3分钟,直至煮熟的肉完全转为褐色,而肉汁亦变得清澈。

(13)不要徒手处理熟食;如有需要,应戴上手套。

(14)食物煮熟后应尽快食用。

(15)如有需要保留吃剩的熟食,应该加以冷藏,并尽快食用。

食用前应彻底翻热。

变质的食物应该弃掉。

(16)使用电子产品前勤洗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