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陆游《题老学庵壁》赏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陆游《题老学庵壁》赏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陆游《题老学庵壁》赏析
题老学庵壁
陆游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马老师赏析:
这首诗的题目“题老学庵壁”告诉我们,这是一首写在书斋墙壁上的诗,书斋的名字是“老学庵”。

“老学庵”是陆游晚年(1190年,绍熙元年后)蛰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镜湖边时的书斋的名字。

陆游以《老学庵》为题,写过多首诗作:“老学衡茅底,秋毫敢自欺。

开编常默识,闭户有余师。

大节艰危见,真心梦寐知。

唐虞元在眼,生世未为迟。

”“穷冬短景苦匆忙,老学庵中日自长。

名誉不如心自肯,文辞终与道相妨。

吾心本自同天地,俗学何知溺秕糠?已与儿曹相约定,勿为
无益费年光。

”并自注:“予取师旷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名庵。

”陆游亦有《老学庵笔记》十卷传世。

诗文中与老学庵相关的信息有“架竹苫茆只数椽”、“一窗”,与诗人在老学庵中的生活相关的信息有“万卷古今消永日”、“少睡眠”、“煎茶扫地”。

能体现老学庵庵名老而好学的寓意的信息有“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少睡眠”。

从这些信息中可以得知,老学庵简陋朴素,诗人在老学庵中以读书度日,并为生民担心忧愁。

首联,上句总写诗人的晚年生活愈加萧条冷落。

愈,有每况愈下的意思,体现出诗人对国事家事的深深忧虑。

下句写自己的现实处境,这简陋的老学庵使用竹子和茅草建造而成,就连木椽也只有几只。

生活的窘迫和艰难经由老学庵的描写,被从侧面深刻地表现出来。

颔联,是写自己在老学庵的读书生活。

古今经卷典籍可以让世人消磨掉长长的白昼。

坐在小窗前读书,任由流年随着昏晓更迭二远去。

这一联呈现出一幅静态的读书画面,但“消永日”和“送流年”又暗含着时光流逝的动感。

“古今”和“一窗”形成的时空张力,描绘出历史的重重帧帧画面从书斋窗口流过的影像。

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有诗人沉潜披阅、徘徊吟咏的背影,似乎老
学庵中流逝的时光和涌动的古今,都发生在诗人的方寸之心上。

颈联,上句说太平时代的民众祥和怡乐,没有什么值得忧愁哀叹的。

这是多么讽刺又无奈的奇观。

绍熙元年,陆游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再次进言光宗广开言路、慎独多思,并劝告光宗带头节俭,以尚风化。

由于陆游“喜论恢复”,谏议大夫何澹弹劾陆游之议“不合时宜”,主和派也群起攻之,朝廷最终以“嘲咏风月”为名将其削职罢官。

陆游再次离开京师,悲愤不已,自题住宅为“风月轩”。

在北伐恢复大计无法推行,内政贪腐奢靡严重,百姓生活艰难的情况下,“太平民乐”是莫大的讽刺,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仍然一片歌舞升平,没有人为国为民哀愁叹息。

而诗人自己此时已经是“衰老形枯”,面对时局和自身的双重困局,诗人常常是“少睡眠”。

下句从形体和生活的细节入手,把忧国忧民,彻夜难眠的诗人形象凸显出来。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双鬓已先斑”,作于1186年春的《书愤》中的颈联,可以作为此联的有力补充。

尾联,诗人又回到眼前的书斋生活。

处境困窘,没有书童,只得叫来南村跛脚的童子,请他帮忙煎茶打扫。

但他做得怎样,会不会及时做,诗人都无意苛责,一切都随缘罢了。

诗人在《老学庵》中自抒胸怀:“大节艰危见”、“吾心本自同天地”。

君子忧道不忧贫,居无求安,食无求饱。

尤其是在国难家灾的重重逼迫下,诗人哪里有心思过悠闲适意的隐居生活?和《书愤》作于同一年的《临安春雨初霁》中,诗人将这种无奈和不得已表达地委婉曲折:“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彻夜难眠、写字饮茶,都无法排遣深深的国仇家恨,都无法暂时缓解忧心如焚的为国为民情。

但是现实是如此荒唐可笑,他还在京城等待什么呢?还可以在清明节前赶回家。

在《题老学庵壁》这首诗中,诗人真的回到了故乡,过上了隐居的生活,忧心和愁情就能放下了吗?对童子的煎茶扫地的随缘态度,日夜今年读书的生活,都侧面体现诗人的忧愁并未一日暂放,这也正是诗人“少睡眠”的根本原因。

品味此诗,我们能体会到陆游清闲的生活背后重重的心事和对国家、民族、百姓的深深担忧。

也能从这为诗
人身上读出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舍之则藏,用之则行的君子人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