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基本技能一、导入技能(一)什么是导入技能导入技能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活动方式。
它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之中,所以,又称定向导入。
应用于上课之始、开设新课程或进入新单元、新段落的教学过程之中。
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戏剧中的“序幕”,起着渲染气氛、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
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能促成学生的情绪高涨,步入智力振奋的状态,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二)导入技能的类型1、直接导入直接阐明学习目的、要求和各个重要部分的内容及教学程序的导入方法。
教师以简捷、明快的讲述或设问来激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诱发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2、经验导入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知的生物学素材为出发点,通过教师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谈话或提问,以引起回忆,自然的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3、实验导入主要是演示实验。
设计演示实验可从已知的实验入手,向本章内涉及的未知实验过度,尽量采用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实验。
4、旧知导入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要精选复习提问时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
5、直观导入注意引导观察,并及时地恰如其分地提出问题,以指明学生观察中的思考方向。
6、设疑导入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形式多样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联想或渗透本课学习目标、研究的主题。
7、事例导入用学生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生物学事例来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也可介绍新颖、醒目的生物学事例,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新奇不解的学习情境。
8、悬念导入悬念的设置要适度,不悬念使学生一眼望穿,则无念可思;太悬念则无从下手,则会无趣可激。
9、故事导入(三)应用原则与要点各种不同的导入类型,在使用和实施中,均应遵循下列原则才能导之有方。
1、导入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强导入要有助于学生初步明确: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要学?要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适当的导入方法。
2、导入要具有关联性善于以旧拓新,温故知新。
导入的内容,与新课重点紧密相关,能揭示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
3、导入要有趣味性,有一定艺术魔力趣味性和艺术魔力即能引人注目、颇有风趣、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这个魅力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生动的语言和炽热的感情二、教学语言技能(一)什么是教学语言技能教师在课堂上要讲解教材、传授知识、组织练习和不断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在这一过程中所运用的语言,就是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技能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最主要的保证,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组织、润色并且用准确、生动、富于启发性的语言表达出来,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
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水平不仅是影响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也成为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二)教学语言的构成1.语音和吐字2.音量和语速3.语调和节奏4.词汇5.语法6.专业术语三、提问技能(一)什么是提问提问是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方式。
(二)提问类型1.回忆提问2.理解提问包括一般理解(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事实、事件等进行描述)、深入理解(抓住问题的本质)、对比理解(对事实、事件进行对比,区别其本质的不同)。
3.运用提问建立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和回忆过去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许多教学问题和理科的概念教学常用。
4.分析提问分析是要求学生识别条件和原因,或者找出条件之间、因果之间的关系。
教师应做适当的指导、提示。
5.综合提问其作用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6.评价提问评价他人的观点、判断方法的优劣,具有批判性(三)应用原则与要点1.要设计适应学生年龄和个人能力特征的多种水平问题,使多数学生能参与回答。
2.注意明确问题的重点,问题在于内容要集中。
3.问题的表达要简明易懂,最好用学生的语言提问。
4.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合理设计问题,并预想学生可能的回答及处理方法。
5.依照教学进展和学生的思维进程提出问题,把握提问是时机。
6.以与学生一起思考的心情提问,不用强制回答的态度提问。
7.提问后不要随意的解释和重复,有时用词稍微不同,问题的意思会发生微妙的变化。
8.当学生思考不充分或抓不住重点,对问题不能正确理解时,教师不要轻易代替学生回答。
应从不同的侧面给予启发和引导,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教学过程中教师头脑中浮现的问题不要脱口而出,要考虑它在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10.学生回答后,教师要给予分析和确认,使问题有明确的结论,强化他们的学习四、变化技能(一)什么是变化技能变化技能是教学过程中信息传递、师生相互作用和各种教学媒体、资料的转换方式。
所谓变化是变化地对学生进行刺激,引起学生兴趣,是把无意注意过渡到有意注意的有效方式。
它能使教学充满生气,是形成教师教学个性与风格的主要因素。
(二)变化技能类型1、教态的变化(1)声音的变化(2)停顿(3)目光接触(4)面部表情(5)头部动作和手势(6)身体的移动2、信息传递通道和教学的变化(1)视觉通道和媒体(2)学生活动安排的变化3、应用原则和要点(1)选择变化技能时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兴趣,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的特点。
(2)变化技能之间,变化技能与其他技能之间的联系要流畅,有连续性。
(3)变化技能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不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4)变化技能应用要有分寸,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同于戏剧表演。
过多、幅度过大就会喧宾夺主。
五、强化技能(一)什么是强化技能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一系列促进和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和保持学习力量的方式。
(二)强化技能的类型1.语言强化教师运用语言,即通过表扬、鼓励、批评和处罚等方式来强化教学的行为。
2.标志强化运用一些醒目的符号、色彩对比等各种标志来强化。
3.动作强化通过微笑、点头、摇头、鼓掌、接近等肢体动作进行强化。
4.活动强化包括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问题“陷阱”、“先错后纠”、师生角色互换、竞赛性活动等。
六、演示技能(一)什么是演示技能演示技能是教师进行实际表演和示范操作,运用实物、样品、标本、模型、图画、图表、幻灯片、影片和录象带提供感性材料,以及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方式。
(二)演示技能的类型1.分析法从实验现象入手,启发运用感性材料进行系统分析,导出新概念,得出新结论。
2.归纳法通过提出问题,观察若干个或几组实验,归纳总结出概念或规律。
3.质疑法结合实验操作和变化,提出思考问题,学生讨论回答,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4.展示法七、板书技能类型:提纲式、表格式、图表式、综合式(概念图、知识网)、计算式和方程式。
八、结束技能(一)什么是结束技能是教师结束教学任务的方式,是通过归纳总结、实践活动、转化升华等教学活动,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及时的系统化、巩固和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
可应用于一节课、一章、一个概念或某个原理。
(二)结束技能的类型1.系统归纳2.比较异同3.集中小结4.领悟主题5.巩固练习注意要尽量由学生完成并掌握节奏。
第四章基本教学技能(重点章)本章学习目标:1、解释几种基本教学技能的应用原则和要点。
2、能够在试讲中或课堂上较为熟练地运用基本教学技能。
本章教学重点:十大基本教学技能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第一节导入技能一、什么是导入技能二、掌握导入技能的目的三、导入技能的类型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四、分组讨论,推举代表发言:要求就教材列举的八大导入技能(直接导入、经验导入、旧知识导入、实验导入、直观导入、事例导入、悬念导入、故事导入等)各举一教学实例加以说明。
五、总结:导入技能的应用原则与要点第二节教学语言技能一、什么是教学语言技能二、掌握教学语言技能的目的三、教学语言的构成四、应用原则与要点:学科性和科学性原则;教育性和针对性原则;简明性和启发性原则。
讨论:分析下面这些常见的教师语言表达,说明它们与教学语言技能应用原则和要点不相符合的地方。
1、教师把人体的某些结构分别说成是骨头、眼睛、耳朵、腰子,把植物的须根说成毛毛根。
对此你还可以增加哪些例子。
2、细胞膜由蛋白质分子和脂类分子组成。
3、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4、枯叶蝶为了适应环境,逐渐变得象一片叶子。
5、静脉中血液怎样才能不倒流呢?静脉想出了个办法,长出了瓣膜。
6、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第三节提问技能(略讲)一、什么是提问技能二、提问的目的三、提问的类型:回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
四、应用原则与要点: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富于形象化和推理性;问题简明;形式多样;适时进行总结。
第四节讲解技能(略讲)一、什么是讲解技能二、讲解的目的三、讲解技能的类型:解释式、描述式、原理中心式、问题中心式。
(举例说明)四、应用原则与要点:要注意逻辑性、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语言运用得当。
第五节变化技能(自学)第六节强化技能(自学)第七节演示技能一、什么是演示技能二、演示技能的目的三、演示技能的类型:分析法、归纳法、质疑法、展示法、声像法。
四、应用原则与要点:针对性和目的性、实用性和鲜明性、示范性和可靠性、演示与讲授统一性。
第八节板书技能一、什么是板书二、板书的设计目的三、板书的类型及举例:提纲式、表格式、图示式、综合式、计算式和方程式。
四、应用原则与要点第九节结束技能(自学)第十节课堂组织技能(自学)全章总结:学员十大教学技能应用说课大演练。
全班推举四人,每人10~15分钟。
(演练结果见教学录像光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