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构成四要素刑法里通常提到的四要件之说应该指的是犯罪构成的四要件之说,而现在新的学理研究已经以新的三阶层来代替通常四要件之说。
这三阶层分别是:
1、构成要件该当性;
2、违法性;
3、有责性。
旧的犯罪构成四要素分别是:
1、犯罪主体;
2、犯罪的主观方面;
3、犯罪的客观方面;
4、犯罪客体。
(一)犯罪主体。
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
每一种犯罪,都必须有犯罪主体,有的犯罪是一个人实施的,犯罪主体就是一人,有的犯罪是数人实施的,犯罪主体就是数人。
根据刑法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犯罪的,构成单位犯罪,因此,单位也可以成为犯罪主体。
(二)犯罪的主观方面。
是指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其结果所具有的心理状态。
犯罪主观方面的心理状态有两种,即故意和过失。
比如犯盗窃罪,犯罪人希望将他人财物窃为己有;犯故意伤害罪,犯罪人希望造成他人身体受到损伤的结果。
有的犯罪是过失性质的,如失火罪,犯罪人就具有疏忽大意的心理状态。
在单位构成犯罪的情况下,该单位对犯罪行为负有责任的人员也同样具有主观心理状态。
(三)犯罪的客观方面。
是指犯罪行为的具体表现。
比如犯诈骗罪,犯罪人具有虚构事实、欺
骗他人的行为,贩毒罪具有贩卖毒品的行为,等等。
(四)犯罪客体。
是指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是不同的,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所直接针对的对象,如杀人罪、伤害罪,犯罪对象是具体的被害人,而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的公民人身权利不受非法侵害的这种社会关系。
司法考试一刑法_犯罪构成_客观方面
生产有毒有害食品致人死亡。
危害结果必须和犯罪行为有因果。
考虑犯罪 *考虑犯罪顺序:客体(被侵害的法益)-> 客观方面(行为)注意:在讨论“行 是否成立 为”时不考虑主观方面。
(思想犯不罚) -> 因果-> 主观方面-> 主体。
*犯罪行为的认定:制造或增加一般人不应该承担的风
险。
*考虑犯罪构成时先考虑客观方面(行为),行为成立时,再考虑主观方面(故 意、过失)。
*先行行为造成作为义务:只有 正当防卫”行为不引起救助义务,其他引起“危 行为 害或者风险”的行为产生救助义务(先行行为),不履行救助义务的构成“不作为”。
(注意,构成不作为不一定构成不作为犯罪)
*等值理论,“不作为”要和“作为”的危害相当才能认定“不作为犯罪”。
(一般人
看 到大火不报火警,构成“不作为”,不构成“不作为犯罪”)
*监护人对被监护人有法定救助义务,该救不救构成过失犯罪。
故意伤害,抢劫,强奸致人死亡。
结果加重
因果关系
犯罪构成的三要素与四要素
所谓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认为,犯罪构成之共同要件应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四大要素。
它们互相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犯罪的构成都必然包含此四大要素,缺一即排除
犯罪的成立。
四要素的内容,简要分叙如下——
一、犯罪客体:所谓犯罪客体,指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占的”社会关系”。
二、犯罪客观方面:指犯罪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社会关系构成侵害的客观之外在的特征或表现,具体要件方面,通常认为包含有:
1.危害行为:即在行为人的意识或意志支配下速实施危害于社会的身体行动与静止。
于危害行为的方式,一般区别为作为与不作为两种表现,其中对于由不作为的方式实现的犯罪,刑法理论亦分纯正不作为犯及不纯正不作为犯两类。
2.危害结果:是指行为人之犯罪行为对于直接客体造成损害之客观事实而言。
3.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因果关系:依据通行的“必然因果关系与偶然因果关系区分理论”,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确实存在因果规律,当某种行为,在一定得条件下,必然不可避免的引起某种结果,该行为与结果之间应被认定存在的因果关系。
换言之,在同样的条件下,重复同样的原因,就会出现同样的结果时,即具有所谓因果关系的必然性。
相反的,与上述必然因果关系相对立,彼此间存在辩证关系的,为偶然性的因果关系,系指某种行为虽引起某种结果,但此结果在发展中却与另外的行为或事件相竞合,合乎规律的产生另一种结果,意即偶然的与另一因果过程交错,则先前的行为并非最终结果的决定性原因,最终结果对于先前的行为来说,未必同样发生,故行为与结果间只具有偶然结果关系。
足堪成为犯罪构成要件之一的因果关系,仅限于前述之必然因果关系而言。
4.其它:包括犯罪对象、犯罪行为的时间、地点及方法(手段)等。
在刑法分则条文中规定为特定犯罪的构成必备因素者。
三、犯罪主体:指实施危害行为,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其中自然人犯罪主体须具备刑事责任能力。
而所谓单位犯罪,是指由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团体实施,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行为。
四、犯罪主观方面:指犯罪主体对于自己之危害行为及危害结果所保持的意识或心理态度。
包括犯罪目的及罪过两个因素:
1. 犯罪的目的,指行为人主观上欲通过犯罪行为以达某种危害社会结果的意识。
某种故
意犯罪,刑法分则条文中特别载明了应具备之犯罪目的。
2. 罪过:又可区分为两种形式,一为故意,二为过失。
( 1)故意:故意可分为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两种类型。
直接故意, 己行为必然或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结果, 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是指行为人明知自
间接故意, 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