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教学目标:1、使家长朋友清楚的认识到夫妻关系的好坏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2、营造和谐的家庭,成就孩子的未来
3、学会如何正确化解夫妻之间的矛盾。
教学重点:如何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家庭环境
教学过程:
一、案例导入:
姜女士和杨先生的婚姻,曾是被人们称道的典型的郎才女貌。
然而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十多年来,杨先生一直是某报社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编辑,而原来是售货员的姜女士已是某大型商场的经理。
这时,他们的女儿青青也上初二了,长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
一天,华灯初上时,姜女士走出单位大门,却看见女儿青青与一个个子高高的男孩并肩走来,两个人还不时亲昵地相互搂抱亲吻,姜女士远远跟在他们后面……回家后,便开始了一场“早恋审判”,青青并不畏惧,她承认:“与男生小梁是好朋友,但不是早恋,我们这个年龄有情感需要,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我在家里没有温暖,你们一点也不关心我!”。
姜女士又想起青青从父母的钱包里拿钱,原来都是为了与那个男孩约会!青青辩解说:“我都14岁了,你们不给我零花钱,同学中没有一个家里不给零花钱的!”随后,杨先生在夫人指使下向学校告状,又打听到那个男孩家的地址,竟然与那男孩的父母争吵了一顿,并警告说:“你们的儿子再勾引我女儿,我们就报警!”青青气坏了,她自己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并要求父母也必须做家教咨询。
青青对心理医生畅所欲言,她尤其说到父母之间的关系:“我妈妈提升快,成了女强人,她在家里脾气越来越大,一点也不温柔,我都看不惯她,她比我爸挣钱多,财大气粗啊!我爸在家唯唯喏喏、窝窝囊囊,他把家务活全包了,可还是很少看见我妈的笑脸。
是不是我妈看不起我爸?我都有点可怜他。
过不到一起就离婚,何必这么凑合?可我夹在他们中间多倒霉,看我爸那么狠的管我,他充当了我妈的‘打手’,就为了讨我妈欢心,我是不是成了他们的牺牲品?大家怎么看这个案例?
二、现场请2-3位家长回答,针对这个案例发表看法,
三、夫妻感情不和对孩子产生的影响:
如果夫妻之间不和谐,经常吵架,那么对孩子有什么具体影响呢?
第一,孩子会产生恐惧心理。
夫妻关系差,往往会发生互不信任,经常争吵、讽刺、截断,有的还会有暴力行为出现。
这些场面的出现,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正常生活,使孩子感到失去可依恋的对象。
特别是父母发生激烈的冲突时,其声音和神态都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强烈的冲击,自然会产生消极情绪,如恐惧,悲伤,无助感等性格扭曲现象。
参见《案例分析:帮助孩子应对恐惧的策略》。
第二,孩子会产生被抛弃心理。
一般夫妻发生别扭,对孩子的请求或哭喊,往往是听而不闻,孩子会以为父母不要自己了,倍感伤心和无助。
同时,看到自己最信赖的人之间也针锋相对,就会感觉孤独和自卑,对他人通常持有不信任、嫉妒、傲慢甚至仇恨和敌视的态度,行为上也容易出现逃避、退缩或攻击性行为,对外界丧失兴趣,较难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第三,孩子会产生自卑心理。
虽然孩子小,但从夫妻关系差的家庭气氛中,以及从父母的神态中可以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的父母和其他小朋友的父母不一样,长期在此不良情绪的压抑下,感觉自己是和别的孩子不一样。
这样,孩子在性格上趋于不稳定、内向、压抑,感情上较为冷漠和孤僻、自卑,表面上想逃离和躲避,但内心又渴望关爱。
第四,孩子会产生猜疑和不信任心理。
由于孩子自卑和敏感,对生活中的许多小事就比
较在意。
用戒备心理对待周围情况,明显表现出一种姿态自卫、对他人缺乏信任、为人刻薄、脾气暴躁,不愿意听到对自己不利的信息,甚至对别人的好意也会产生误解和挑剔。
有些心重的孩子,由此还会产生之所以“父母不和”的原因,都是因为自己造成的。
第五,孩子会产生报复心理。
夫妻不和时,父母的焦点多在互相双方身上,对孩子的关注自然减少。
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差,如果经常处在这种环境中,他们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吸引家长的注意力。
当哭闹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孩子就会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来,比如打人、故意生病等,严重的时候,甚至会成心伤害自己。
参见《不能忽视孩子的变相反抗》。
第六,孩子会产生补偿心理。
夫妻关系失调时,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忽视,由于其内心充满对关注的期待,所以容易沉迷于自己的幻想中,同时也会对真心关心他们的人,产生依恋的情感。
孩子渴望长大,以为可以摆脱一切。
于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就会到家庭之外寻求情感慰藉,发生性关系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参见《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
第七,孩子会产生两难心理。
父母在争执过程中,有时候想利用孩子的支持来反对另一方,在孩子面前诉说另一方的错误。
这等于把孩子卷入了家长的“战争”之中,使其在忠于父亲,还是投入母亲怀抱之间,感到不知所措和烦恼、焦虑。
因为对孩子而言,父母都是他们最亲密的人,让孩子放弃一个,这是其所不愿意的。
参见《案例分析:孔融让梨与孩子的道德两难》。
第八,孩子会产生攻击性行为。
夫妻吵架往往会丧失理智,指责对方的弱点和缺陷,许多不该说的话会脱口而出。
幼儿的模仿能力非常强,父母吵架时的神态、语气语调、用语他们都有可能学到。
孩子自然在同伴交往过程中,按照父母的行为方式进行模仿,也使孩子误以为吵架、打架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从而不能真正学会有效的办法解决冲突。
参见《两无聊的孩子残杀鸭子取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