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microbiology
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microbiology
2.入侵病原体的数量
具有毒力的病原菌侵入机体后,有足够的数才
能引起传染。
毒力越强,需要量越少;毒力弱,需要量越大。 例如鼠疫杆菌只需几个细胞侵入抵抗力低的机体, 就会引起鼠疫;而伤寒沙门氏菌引发伤寒症则需摄 入108-109个细菌。
3.侵入门径
具有一定毒力和相当数量病原菌,还要通过适当的
途径,才能侵入机体,使其致病。
3)抵抗宿主防御功能的能力
葡萄球产生的SPA,杀白细胞素。
(2)毒素 toxin
外毒素 内毒素
exotoxin endotoxin
①外毒素 exotoxin
定义:主要由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合 成并分泌至菌体外的毒性蛋白质产物。 特性:
蛋白质成分,具有一般蛋白质的理化特性
毒性强,具有选择性
性菌生长繁殖时,或病灶中的细菌释放大量
内毒素进入血循环时,宿主机体可出现内毒 素血症。可引起微循环衰竭和低血压为特征 的内毒素休克。
检测内毒素的方法
家兔发热试验法
费时(2-3d)、灵敏度低(~2ng/mL)
鲎试剂法
简便快速(1h)、灵敏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0-20pg/mL)
作用机制
内毒素 Ca 2+ LAL中的B因子 活化的B因子 可溶性蛋白(凝固原)
特异多糖: G-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
核心多糖
脂质A:内毒素生物活性主要组分 脂质双层
内毒素的生物学作用:①发热反应:
IL-1 内毒素
TNF-α
IL-6 巨噬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升高
②白细胞反应:血循环中进入内毒素时,中性 粒细胞先急剧减少,后增多。 ③内毒素血症与休克:当血液中有大量革兰阴
抗原性强,可制成类毒素(toxoid)
种类繁多、作用机制复杂多样
类毒素(toxoid):用0.3%-0.4%甲醛溶液对外毒
素进行脱毒处理,可获得失去毒性但仍保留其原
有抗原性的生物制品,称作类毒素。
若将类毒素注射机体后,可使机体产生对相应外 毒素具有免疫性的抗体——抗毒素。常用的类毒 素有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和肉毒类毒素等
内毒素 外毒素
侵入数量 侵入门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伤口
1.毒力
毒力 virulence (量)
表示病原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
半数致死量 median lethal dose,LD50 半数感染量 median infective dose,ID50
(1)侵袭力invasiveness
定义:指细菌突破机体的防御机制进入生理内
环境中,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吸附和侵入能力
繁殖和扩散能力
抵抗宿主防御功能的能力
1)吸附和侵入能力 ①黏附素
菌毛黏附素:主要存在于革兰阴性菌,如大肠 埃希菌的定植因子抗原、淋病奈瑟菌菌毛等。
非菌毛黏附素:多存在于革兰阳性菌,如A群链
球菌的LTA-M蛋白复合物、肺炎支原体的P1蛋白
等。
传染(infection):又称感染或侵染,指外源或内 源性病原体突破其宿主防线后,在宿主特定部位定 植、生长繁殖,产生酶及毒素,引起一系列病理生 理性反应的过程。
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是一类由活病原体 的大量繁殖所引起,可从某一宿主个体直接或间接 传播到同种或异种宿主另一些个体的疾病。 人畜共患病(zoonosis)
⑴消化道——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甲肝病毒、 ⑵呼吸道——结核分枝杆菌、肺炎链球菌 ⑶皮肤伤口——金黄色葡萄球菌、破伤风梭菌 ⑷泌尿生殖道——淋病球菌、梅毒密螺旋体
⑸其他途径——结核分枝杆菌、炭疽芽孢杆菌
(二)宿主免疫力
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保护性功能
免疫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和免疫监视。
宿主的免疫力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又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
(三)环境因素
先天 宿主环境 环境因素 外界环境 社会环境
后天
自然因素
三、传染的3种可能结局 隐性传染
带菌状态
显性传染
(一)隐性传染
宿主的免疫力很强,而病原菌的毒力相对 较弱,数量又较少,传染后只引起宿主的轻微 损害,且很快就将病原体彻底消灭,基本上不 出现临床症状者。
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
第一节
传 染
一、传染与传染病
疾病(disease):生物体在一定条件下,由体内
或体外致病因素引起的一系列复杂且有特征性的病
理状态。按病因分为非传染性和传染性疾病两大类。
病原体(pathogen):能引起传染病的各种微生物 和其他生物称病原体(pathogen)或致病菌/病原 菌
外毒素
蛋白质,由两个亚单位组成
A亚单位为活性蛋白 B亚单位为结合蛋白
结合单位
活性单位
A
B
细胞
②内毒素 endotoxin
定义: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LPS) 组分,只有当细菌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 菌体后才释放出来。 特性: 主要由革兰阴性菌产生 化学组分是脂多糖(LPS),对理化因素稳定 毒性作用较弱,无选择性,无组织特异性。 抗原性弱,不能人工处理为类毒素。
凝固酶原
凝固酶
凝固蛋白(凝固素)
凝胶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比较
区别 产生菌
外毒素
G+菌为主
内毒素
G -菌 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出 脂多糖 160℃,2~4小时 刺激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血 管活性物质 较弱,引起发热、白细胞增 多、微循环障碍、休克、DIC 弱,抗体作用弱,不形成类 毒素
存在部位 活菌分泌到菌外 化学成分 蛋白质 热稳定性 60~100℃,30分钟 作用方式 与受体结合 毒性 抗原性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 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脱毒形成类毒素
传染病流行现状
近30年新现病原M:40余种
例如:AIDS、SARS、肝炎、流感、禽流感
肺出血热、埃博拉病毒、猪链球菌
再现传染病
我国37种法定传染病
二、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
病原体
感染
宿主免疫力
抗感染免疫
环境因素(宿主、外界)
(一)病原体
吸附、侵入、定居、 繁殖和扩散
毒力 病原菌
侵袭力 毒素
②荚膜和微荚膜
荚膜具有抗吞噬、抗有害物质的杀伤和黏附作
用,从而增强细菌的侵袭力。例如肺炎链球菌
荚膜。
A群链球菌的M蛋白、伤寒沙门菌的Vi抗原、大
肠埃希菌的K抗原等都是构成微荚膜的组分。
2)繁殖和扩散能力
侵袭性酶类 抗吞噬、助扩散。如葡萄球菌凝固酶、A群链 球菌透明质酸酶、IgA蛋白酶、DNA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