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本科课程信息表□公共基本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必修□选修□任选学科通修课程□学科或专业方向性课程□其它教学环节□全校性必修课院系必修课□全校性选修课□院系选修课理论课□实验课考试□考查□技能课□实践课医学类□化学化工类□生物科学类□思想政治教育类□人文科学类□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系教学秘书审核:系领导审核:20 年月日第一部分医学免疫学第一章免疫学概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 掌握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的基本功能;2. 了解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的概念与特点;3. 了解免疫学的发展简史;4. 了解21世纪免疫学的发展趋势。
二、计划学时数 1学时三、教学内容(一)免疫的概念、功能自生活事例引出免疫的概念:识别自己与异己的能力具体表现:(1)免疫防御(2)免疫稳定(3)免疫监视免疫功能的承担者:免疫系统(二)免疫学发展史(三)免疫学研究内容与特点(四)医学免疫学学习的重要性(五)学习方法正确处理预习、听课、复习的关系理解与记忆的关系先理解再记忆还是先记忆再理解?先记忆再理解,记忆是理解的基础第二章免疫器官与组织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免疫器官的组成;2.掌握免疫器官的结构与功能;3.了解淋巴细胞的归巢与再循环。
二、计划学时数 1学时三、教学内容(一)、Central Immune Organs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人或其它哺乳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
Bone marrow (BM)Functionof BM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效应和记忆性B细胞都是进入骨髓后分化为浆细胞,然后分泌抗体)Thymus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人类青春期后胸腺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萎缩退化,表现为胸腺细胞减少,间质细胞增多,并含有大量脂肪细胞。
老年期功能衰退,造成细胞免疫力低下,机体容易发生感染和肿瘤。
Functions of thymusDevelopment and differentiation of T lymphocytes :基质细胞与实质细胞的相互作用,基质细胞与实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mmune regulation:基质细胞可产生多种胸腺激素(包括胸腺素、胸腺刺激激素和胸腺生成素等)和细胞因子;Barrier function:血胸腺屏障使血液中的大分子物质不易进入胸腺皮质。
(二)、Peripheral Immune Organs是成熟淋巴细胞(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它们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后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包括淋巴结、脾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等。
Structure of lymph nodes (LN)Function of LNFilters and eliminates foreign AgSite for immune responseBase of lymphocyte residence and recirculationStructure of spleenFunction of spleen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其中T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的40%,B细胞占60%;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成分、干扰素等;滤过作用:体内约90%的循环血液要流经脾脏,脾内的mf和DC均有较强的吞噬作用,可清除血液中的病原体、衰老的红细胞和白细胞、免疫复合物等,发挥过滤作用,使血液得到净化。
Skin and 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Skin-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SALT): 包括存在于皮肤表皮中的Langerhans cells (LC), ma crophage (mφ)等;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 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粘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的派氏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
是病原微生物入侵机体的主要门户及人体重要的防御屏障,主要包括肠、鼻、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
Functions of S-and MALT构成机体防御外来抗原的第一道防线;是免疫应答发生的重要部位;参与免疫应答的效应过程。
(三)、Lymphocytes and Recirculation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and their differentiationImmunocytesLymphocytes homing and recirculationMeaning of Lymphocytes Recirculation增加了淋巴细胞与抗原和APC接触的机会;促使效应细胞迅速迁移至炎症部位,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淋巴组织可不断地从循环池中补充新的淋巴细胞,以增强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记第三章抗原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 掌握抗原的概念和抗原的特性,抗原的异物性;2. 掌握表位的概念、类型;3. 掌握T细胞表位、B细胞表位的基本特性及T-B表位的区别和联系;4. 掌握半抗原-载体效应及与TD-Ag的内在联系;5. 了解抗原的种类;6. 掌握TD-Ag和TI-Ag区别、了解超抗原、佐剂、丝裂原的基本概念。
二、计划学时数 1学时三、教学内容1. 抗原antigen, Ag:能与TCR或BCR或抗体结合,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的物质。
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 抗原的基本性质:3. 抗原的免疫原性与特异性4. 异物性5. 抗原的特异性(1)抗原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2)抗原决定基的分类构象决定基与顺序决定基:功能性决定基和隐蔽性决定基:抗原分子的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B细胞表位:天然的,有三级结构,呈一定的空间构型,位于抗原分子的表面或转折处,由折叠的肽链使不同位置的氨基酸相邻成为有一定空间构型的决定簇,也就是氨基酸可以呈连续和不连续排列,一般由5-7个AA残基或者数个单糖或者数个核苷酸组成,直接与B细胞或抗体结合,无需加工处理,也无需与MHC分子结合。
T细胞表位:需加工变性后显示出来,由8-2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氨基酸彼此相邻,呈线性排列,可埋藏于抗原分子的内部或位于分子表面,需经APC加工处理为小分子的多肽片段,再与自身MHC 分子结合成复合物后,表达于细胞膜上(B细胞决定簇不一定在膜上),才能与TCR结合。
表13-2 T细胞和B细胞抗原表位的特性比较6. 半抗原—载体效应载体效应:在免疫应答中,B细胞识别半抗原,并提呈载体表位给CD4+ T细胞,Th细胞识别载体表位,以T细胞表位把特异T-B细胞之间连接起来,T细胞才能激活B细胞。
7. 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8. 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9. 抗原的种类(1)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2)根据抗原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中是否需要T细胞的协助分类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 TD—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TI—Ag)10.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补充第四章免疫球蛋白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 掌握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概念、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功能、功能区;2. 熟悉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3. 掌握超变区-独特型-免疫特异性的内在联系;4. 了解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及特性;5. 了解单克隆抗体的基本概念和特点;6. 了解人工制备抗体。
二、计划学时数 2学时三、教学内容(一)、Molecular Structure of Immunoglobulin (Ig)Hypervariable region, HVR 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 CDR J chain and Secretory pieceIg fragment(二)、Heterogenicity of IgClassification of Ig (according to CH)Typing of Ig (according to CL)Ag-specificity of Ig(三)、Biologic Activities of Ab(四)、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the five Classes of Ig(五)、Artificial AbMonoclonal Ab (mAb)第五章补体系统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 掌握补体概念及补体系统的组成,3种激活途径的过程和不同点;2. 掌握补体系统的功能;3. 了解补体系统命名;4. 熟悉补体激活的调节;5. 了解补体与疾病的关系。
二、计划学时数 2学时三、教学内容(一)、Introduction(二)、Activation of the C SystemForming of MAC三条补体激活途径比较(三)、Regulation of C Activation(四)、CR and Biological Functions of C(五)、C and Disease遗传性补体缺损相关的疾病几乎所有补体成分均可能发生遗传性缺损,约占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2%;补体成分缺损导致补体系统不能被激活,导致患者对病原体敏感;同时体内免疫复合物清除障碍而易患相关的自身免疫病。
高补体血症多种急性感染引起的炎症以及恶性肿瘤等补体水平可升高2-3倍;低补体血症体液丧失、重症感染等慢性消耗性疾病时发生,可导致不易控制的反复感染。
第六章细胞因子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 掌握细胞因子的概念与特性、主要类型,生物学功能;2. 了解细胞因子分类;3. 熟悉细胞因子的生物学特性;4. 熟悉细胞因子受体;5. 了解细胞因子与临床应用。
二、计划学时数 1学时三、教学内容(一)、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Section one General properties of cytokines1.细胞因子的概念concept of cytokine2.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General properties of cytokines低相对分子质量low molecules weight细胞因子产生的多源性multiple sources细胞因子的作用方式mode of action细胞因子通过与靶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发挥其生物学效应cytokines act by combing with corresponding receptors on the target cells细胞因子具有多效性、高效性和网络性的特点pleiotropism, high efficiency and the cytokine network(二)、细胞因子的主要种类及主要功能Section two Varieties and functions of cytokines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s2.干扰素interferons3.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s4.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 factors5.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6.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s(三)、细胞因子受体Section three Cytokine receptors1.免疫球蛋白受体超家族immunoglobulin receptor superfamily2.I型细胞因子受体超家族Type I cytokine receptor superfamily3.II型细胞因子受体超家族或干扰素受体家族Type II cytokine receptor superfamily orinterferon receptor family4.Ⅲ型细胞因子受体超家族或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Type Ⅲ cytokine receptor superfamily or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family5.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或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超家族G protein-couple receptor superfamily or chemokine receptor superfamily6.细胞因子受体的共同特点Common properties of cytokine receptors7.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Soluble cytokine receptor(四)、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Section four Biological functions of cytokines1.介导和调节固有免疫Mediators and regulators of innate immunity2.介导和调节适应性免疫Mediators and regulator of adaptive immunity3.刺激造血Stimilation of hemopoiesis4.参与炎症反应Involvement in inflammation(五)、细胞因子与疾病 Section five Cytokines and diseases细胞因子与疾病的诊断Cytokines and disease diagnosis细胞因子与疾病的治疗Cytokines and disease treatment细胞因子与疾病预防Cytokines and disease prevention细胞因子的检测方法Cytokine assay第七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 掌握白细胞分化抗原和CD分子的概念;2. 掌握与T,B细胞有关的CD分子(补充);3. 熟悉粘附分子的种类和功能;4. 了解CD和粘附分子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