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 经络肢体病证

第八章 经络肢体病证

第八章经络肢体病证第一节头痛头痛是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自觉头部疼痛为主的病证,西医学中的偏头痛,还有国际上新分类的周期性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等,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以头痛为主症,可表现为前额、额颞、巅顶、顶枕部或全头部疼痛,头痛性质可为跳痛、剌痛、胀痛、昏痛、隐痛等。

有突然发作,其痛如破而无休止者;也有反复发作,久治不愈,时痛时止者。

头痛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数天或数周不等。

2 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做脑脊液、脑电图检查,有条件时做经颅多普勒、颅脑CT和MRI检查,有助于排除器质性疾病。

3 应注意与类中风等头痛症状突出的疾病相鉴别。

[辨证论治]1 外感头痛1.1 风寒证症状:头痛起病较急,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舌苔薄白,脉多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

例方:川芎茶调散。

1.2 风热证症状: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例方:芎芷石膏汤。

1.3 风湿证症状:头痛头重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大便或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祛风胜湿。

例方:羌活胜湿汤。

2 内伤头痛2.1 肝阳证症状:头胀痛,目眩,心烦易怒,胁痛,夜眠不宁,口苦,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

例方:天麻钩藤饮。

2.2 肾虚证症状:头痛而空,每兼眩晕,腰痛酸软,神疲乏力,遗精,带下,耳鸣少寐,舌红少苔,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肾养阴。

例方:大补元煎。

2.3 气血虚证症状:头痛而晕,心悸不宁,遇劳则重,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面色$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治法:气血双补。

例方:八珍汤。

2.4 痰浊证第八章经络肢体病证 2症状: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舌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沉弦或沉滑。

治法:健脾化痰,降浊止痛。

例方:半夏白术天麻汤。

2.5 瘀血证症状:头痛经久不愈,其痛如剌,固定不移,或头部有外伤史,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沉或涩。

治法:通窍、活络、化瘀。

例方:通窍活血汤。

[其他疗法]1 中成药可酌情选用正天丸、全天麻胶囊等药。

2 中药针剂2.1 川芎嗪注射液120~2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适用于血瘀头痛。

2.2 参脉注射液40~60ml,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适用于气阴两虚者。

3 针灸疗法可取风池、合谷、太阳、太冲、丰隆、百会、头维、足三里、三阴交、阿是穴等穴位。

[疗效标准]1 治愈:头痛消失,体征及各项检查正常。

2 好转:头痛减轻,发作时间缩短或周期延长,体征及各项检查有改善。

3 未愈:头痛症状、体征及各项检查等无变化。

第二节痹证痹证是指风、寒、湿、热、等邪侵入人体,致使气血凝滞,经络痹阻,表现以肌肉、关节、筋骨等处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的病证。

西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关节退行性变等疾病出现上述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本病以青壮年和体力劳动者、运动员易罹患,发病及病情的轻重与寒冷、潮湿、劳累以及天气变化、节气等有关。

2 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游走不定,恶风寒;或痛剧,遇寒则甚,得热则缓;或重着而痛,手足笨重,活动不灵,肌肤麻木不仁;或肢体关节疼痛,痛处-红灼热,筋脉拘急;或关节剧痛,肿大变形,也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伴心悸、乏力。

3 血沉、抗“O”试验、粘蛋白、类风湿因子等和X线检查有助诊断。

4 应注意与痿病、膝眼风、痛风等病证相鉴别。

[辨证论治]1 行痹症状: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曲伸不利,或恶风或恶寒,舌质淡红,苔白,脉浮紧或沉紧。

治法:祛风通络。

例方:宣痹达经汤。

2 痛痹症状:肢体关节紧痛不移,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皮色不红,关节不肿,触之不热,舌质红润,苔白腻,脉沉弦而紧,或沉迟而弦。

治法:温经散寒。

例方:乌头汤。

3 着痹症状:肢体关节沉重酸胀、疼痛,重则关节肿胀,重着不移,但不红,四肢活动不便,面色苍黄而润,舌质淡红,苔白厚而腻,脉濡缓。

治法:渗湿通络。

例方:薏苡仁汤。

4 热痹症状:肢体关节疼痛,痛处-红灼热,肿胀疼痛剧烈,得冷稍舒,筋脉拘急,日轻夜重。

患者多兼有发热、口渴、喜冷恶热、烦闷不安,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通络。

例方:白虎加桂枝汤。

5 顽痹症状: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关节肿大变形、晨僵,肌肉萎缩,筋脉拘紧,甚则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舌质暗红,脉细涩。

治法:补肾祛寒,活血通络。

例方:补肾祛寒治2汤。

[其他疗法]1 中成药可酌情选用大活络丸、小活络丹、雷公藤多甙片等药。

2 针灸疗法可取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风市、昆仑、足三里、委中、阿是穴等穴治疗。

3 西医疗法可选用抗风湿药物或激素治疗。

[疗效标准]1 治愈:关节疼痛、肿胀消失、活动功能恢复正常,实验室检查正常。

2 好转:关节肿胀、疼痛减轻、活动功能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3 未愈: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改善。

第三节痉病痉病系指由于筋脉失养所引起的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特征的病证。

西医学中的锥体外系疾病,高肌张力综合征和引起脑膜剌激征的有关疾病,出现上述临床表现时,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多突然起病,以项背强急,甚至角弓反张为其证候特征。

2 多有外感或内伤的病史。

3 做血常规、脑积液、脑电图,必要时做颅脑CT、MRI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4 应注意与痫病、厥证、中风病等病证相鉴别。

[辨证论治]1 邪壅经络症状:头痛,项背强直,恶寒发热,无汗或有汗,肢体酸重,甚至口噤不语,四肢抽搐,舌苔白,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燥湿和营。

例方:羌活胜湿汤。

2 热甚发痉症状:发热,胸闷,心烦,急躁,口噤,,齿,项背强直,甚则角弓反张,手足挛急,腹胀便秘,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泄热存阴增液。

例方: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

3 温热致痉症状:壮热头痛,呕吐,自汗,口噤,抽搐,角弓反张,甚则神昏,谵语,口渴喜饮,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或洪数。

治法:清热透络,镇痉止抽。

例方:羚麻白虎汤。

4 瘀血内阻症状:头痛如剌,项背强直,形瘐神疲,四肢抽搐,舌质紫暗,边有瘀斑,脉沉细而涩。

治法:益气化瘀,活络止痉。

例方:通窍活血汤。

5 气血亏虚症状:项背强急,四肢抽搐,头晕目眩,自汗,神疲,气短,舌淡红,苔薄少津,脉沉细。

治法:益气补血,缓急止痉。

例方:圣愈汤。

阴虚症状明显者,可选用三甲复脉汤。

[其他疗法]1 中成药可酌情选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十全大补丸等药。

2 中药针剂2.1 醒脑静注射液20ml或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2.2 生脉注射液4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3 针灸疗法可取人中、内关、十宣等穴治疗。

4 西医疗法对于严重感染,或高热惊厥,或伴有脑水肿者,可酌情选用抗生素、镇静剂、脱水剂及地塞米松等治疗。

[疗效标准]1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相关检查正常。

2 好转:症状、体征减轻。

3 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

第四节痿病痿病系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用,引起肌肉萎缩或瘫痪的一种病证。

西医学中的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运动神经元疾病、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等病症,符合上述临床表现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肢体经脉弛缓,软弱无力,甚则肌肉萎缩,弛纵瘫痪。

2 可伴有肢体麻木、疼痛,或拘急痉挛。

严重者可见排尿障碍,呼吸困难,吞咽无力等。

3 有感受外邪史,或药物史,或家族史。

4 可做肌电图、肌活检及相关酶学检查,必要时可做CT、MRI等,有助明确诊断。

5 应注意与痹病、风痱、震颤等相鉴别。

[辨证论治]1 肺热津伤症状:始发热,或热退后突然肢体软弱不用,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咽干、咳呛、少痰,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细数。

治法:清热润肺,濡养筋脉。

例方:清燥救肺汤。

2 湿热浸淫症状:四肢痿软,身体困重,胸脘痞闷,或微肿麻木,尤多见于下肢,或足胫热蒸或发热,小便赤涩,舌红或胖大,苔黄厚腻,脉濡数或细数。

治法:清热祛湿,通利筋脉。

例方:加味二妙散。

3 脾胃亏虚症状:肢体痿软无力日重,食少纳呆,腹胀,便溏,面浮不华,气短,神疲乏力,舌淡,舌体胖大,苔薄白,脉沉细或沉弱。

治法:健脾益气。

例方:参苓白术散。

4 肝肾亏损症状:起病缓慢,下肢痿软无力,腰脊酸软,不能久立,或伴眩晕、耳鸣、遗精早泄,或月经不调,甚至步履全废,腿胫大肉渐脱,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治法: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例方:虎潜丸。

[其他疗法]1 中成药可酌情选用补中益气丸、河车大造丸等药。

2 中药针剂。

2.1 生脉注射液30~5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适用于气阴两虚证。

2.2 北芪注射液30~5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适用于气虚证。

2.3 清开灵注液40~6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适用于热证。

3 针灸疗法第八章经络肢体病证 6可取肩(、曲池、合谷、髀关、足三里、解溪、阴陵泉、阳陵泉等穴治疗。

4 西药疗法营养支持治疗,选用维生素B1、E、能量合剂;维持水液及电解质平衡。

重症肌无力者,可选用溴化新斯的明片等。

[疗法标准]1 治愈:肢体活动正常,神经系统及实验室检查正常。

2 好转:肢体痿弱好转,神经系统及实验室检查改善。

3 未愈:肢体痿软无改善。

第五节颤震颤震,亦称“颤振”或称“振掉”,是指由内风引起的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西医学中的某些锥体外系疾病所致的不随意运动,如震颤麻痹,舞蹈病,手足徐动症等,符合本病证候特征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具有头部及肢体摇动、颤抖的特定临床表现。

轻者头摇肢颤,重者头部震摇大动,肢体震颤不已,不能持物;继见肢体不灵,行动迟缓,表情淡漠,呆滞,口角流涎等症。

2多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3起病隐袭,渐进发展加重,不能自行缓解。

4测血压、查眼底,必要时做颅脑CT、MRI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5应与瘛&相鉴别。

[辨证论治]1风阳内动症状:眩晕头胀,面红,口干舌燥,易怒,腰膝酸软,睡有鼾声,渐见头摇肢颤,不能自主,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弦细。

治法:滋阴潜阳。

例方:滋生青阳汤。

2髓海不足症状:头摇肢颤,头晕目眩,耳鸣,善忘,寤寐颠倒,重则神呆,啼笑反常,言语失序,舌质淡红体胖大,苔薄白,脉多沉弦或弦细。

治法:填精益髓。

例方:龟鹿二仙膏。

3气血亏虚症状:头摇肢颤,眩晕,心悸而烦,动则气短懒言,纳呆,乏力,畏寒肢冷,汗出,溲便失常,舌体胖大质淡红,苔薄白滑,脉沉濡或沉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