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卫生学(1-3章)

心理卫生学(1-3章)


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
从如何正确认识精神病和给精神病患者以人 道的待遇开始的。 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先驱者是法国著名精神 科医生皮内尔(P.Pinel)。 对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直接做出贡献的 是美国保险系统职员比尔斯(C.W.Beers) 1907年,他写了一本自传体著作,取名为 《发现自身的心灵》(有的译为《自觉之 心》)

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著作中也有许多心理卫 生的思想。例如,他十分注重诗歌、音乐对陶冶人 的性情的作用,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 乐";也特别注重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卫生,提出"己 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等。他还强调教师素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认为教师须慎重地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所谓"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 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思义", 这就是孔子的为人师表的一贯主张。

四、心理卫生的基本特性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1946年提出的标准,“健康是一 种在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等各个方面都能保持完 全和谐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症”。 ①作为健康的组成部分,心理健康要有生理或躯体 健康的基础; ②心理健康是一种主观体验或状态,是个体的主观 和谐感; ③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胜任社会责任,与社会环境和 谐相处。
一、心理卫生的定义

2.具备积极的心理状态 这一定义重视心理卫生的积极面。有人列举了九种积极的 心理状态,认为一个人若拥有这些有价值的心理品质,就 是心理健康的 。
(1)幸福感:是建立在满足、知足、心情平和等心理感受的基础之上的 主观体验。 (2)和谐:包括个人内心的和谐以及个人与环境的和谐两方面。 (3)自尊感:对自己的接受和喜欢 。 (4)个人的成长:指一个人潜力的发挥,或自我的实现。 (5)个人成熟:指个人的行为符合其生理年龄的要求。 (6)人格统整或完整 :指个体行为的一致性。 (7)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即对现实环境有着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 根据环境的实际要求,而不是自己对环境的理解和期望来调整自己 的言行,以保持与环境的和谐。 (8)有效地适应环境:心理健康者不仅要与环境有良好的接触,还应该 有效地处理环境的要求,有效地解决种种问题,才会活得健康愉快。 (9)在环境中保持独立:心理健康者能够按环境的要求在服从与自主、 独立之间作出自由的选择。
第二章 心理卫生的影响因素
一、个人特点 个人特点指的是每个人身上所具有的那些与众不同的特征, 如性格、能力、遗传因素等等。 1.遗传 遗传基因基本决定了个体的生物学性状。一个人的心理活动 特点和心理健康水平与遗传因素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尤其是 气质、神经结构的活动特点、能力与性格的某些成分等都受 到遗传因素的明显影响。 2.个人早期经历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早期性心理发展所经受的挫折 是日后罹患各种心理障碍的根源。 3.自我强度 自我强度是个人解决问题或适应各种压力的总体能力。
一、心理卫生的定义


3.心理卫生的文化或社会观点 文化人类学家的众多研究表明,不同的民族之间、 同一民族的不同阶层之间有不同的行为判断标准, 男性与女性的行为标准也深受文化的影响。 4.心理卫生的统计学观点 从统计学角度研究心理卫生的观点认为,与某种 心理品质的平均值偏离越远,心理越不健康。
二、心理卫生的任务

1.心理卫生的含义 “心理卫生包括一切旨在改进及保持心理健 康的措施。诸如精神疾病的康复及预防;减 轻充满冲突的世界带来的精神压力,以及使 人处于能按其身心潜能进行活动的健康水 平。”
二、心理卫生的任务
2.心理卫生的任务 1986年世界卫生工作会议的决议中把心理卫 生的任务界定为: ①到2000年,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权利; ②重视心理社会因素的致病、防病作用; ③重视对疾病的初级预防。
引言

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在其《管子· 内业》篇中, 将人的适应心理状态分为善心、定心、大心等不同 层次,并以此为标 准,提出了相应的养心之术。 《管子》中说:“凡道无所,善心安爱”;“定心 在中,耳目聪明”;“心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 灾,不遇人害”;“大心而敢,宽气而广,其形安 而不移。”而养心的具体方法则包括正静(形体要正, 心神要静)、平正(中平和正,节欲去凶)、守一(专心 致志,独乐其身)。
1.精神分析的观点 心理卫生就是没有严重异常症状的人。 2.人本主义的观点 心理卫生,即自我实现的人。 3.行为主义的观点 认为心理卫生是适应环境的一种能力。心理卫生的 人是有能力应付人际变动挑战的人。 4.认知论的观点 适应良好的个体是思想合乎逻辑、理性、具有科学 验证精神、不受不理性想法困扰的人。

四、心理卫生的基本特性
4.主观幸福感
心理健康的核心表现就是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对自己满意,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对人际关 系满意,而且这些积极感受是建立在对自己、 他人、环境的客观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五、心理卫生学的定义

心理卫生学是一门旨在探讨如何应用行为科学的理 论和方法,以维护和提高人们心理健康水平的科学。 心理卫生学的最终目标是维护和促进个体以及全体 国民的心理卫生水平。以个人心理卫生为工作对象 的心理卫生工作需要运用环境心理卫生的工作原则, 并借助心理咨询或个别心理治疗的方法。而以全体 国民的心理卫生为对象的心理卫生工作,则必须以 行政学方法为主,个别心理咨询和治疗为辅。从总 体上看,心理卫生学会采用一切措施,促进和维护 个体及全体国民的心理卫生。



四、心理卫生的基本特性
2.个体的内部和谐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健康地体验各种情绪 。
能够妥善处理冲突和选择。


了解和接受自我。
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人格完整和谐。
四、心理卫生的基本特性
3.与外部的和谐


与外部的和谐,核心是人际关系的和谐。
热爱生活,乐于工作,一般都从事自己喜欢 的有意义的工作。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心理卫生的任务
1. 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 和道德品质。(健全人格) 2.预防心理疾病

三、关于心理卫生的主要理论观点
1.精神分析的观点 心理卫生就是没有严重异常症状的人。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有两种本能。一种为性本 能,一种为攻击本能。 心理分为三部分:意识,前意识,无意识。 人格结构也分为三部分 :“本我” 、“自 我” 、“超我” 。
一、理症状而言,包括焦虑、心因性行为
困难、强迫性的思维或行为、情绪低落、人格异常(例如 强烈的依赖、攻击性、周期性情绪变化、冷漠、反社会 行为等),以及心理原因引起的皮肤、肌肉、呼吸、循环、 消化、生殖、内分泌等生理系统的生理障碍。 这种观点认为:心理卫生或健康心态就是没有症状的心 态。 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不仅要注意他是否存在心 理症状,还要注意他是否存在积极健康的表现或经验。 按照这种观点,一个人没有心理症状并不被看做是心理 健康的;他需要同时具备积极的心理健康条件(如对生活 充满希望,有价值感等),这样才被认为是心理健康的。

三、关于心理卫生的主要理论观点
4.认知论的观点 认知理论以Beck和Ellis为代表,主要研究日 常生活的典型事件以及精神疾病的心理机制, 并未明确界定什么是心理卫生。他们认为, 适应良好的个体是思想合乎逻辑、理性、具 有科学验证精神、不受不理性想法困扰的人。

三、关于心理卫生的主要理论观点

三、关于心理卫生的主要理论观点
2.人本主义的观点 心理卫生,即自我实现的人,表现为具有清 晰的洞察力,具有区别他人虚假不真的能力; 能够接纳自己和别人,也能够享受独处;对 生命保持不断更新和投入的态度,可以达到 较高层次的适应水平。

三、关于心理卫生的主要理论观点
3.行为主义的观点 行为主义并没有清楚地界定心理卫生,但认 为心理卫生是适应环境的一种能力。

老子作为道家的创始人,其思想中含有许多养心健 神的宝贵财 富,历来为医家所重视。老子主张"恬 淡"、"素朴"、"清静"、"知足"。 为养心之根本。例 如:他指出:"致虚极,守静笃",这是修身冶性的 基 本要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是免除忧难的有 效途径;"居 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 治,事善能,动善时",这是 为人处事的美德标准,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 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些带有勉励性质的心理健 康箴言,既是 老子的经验之谈,也是对后人的谆谆 教诲。
这一界定有三方面的含义:



四、心理卫生的基本特性

根据有关学者的论述和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 的观点,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在良好 的生理状态基础上的自我和谐及与外部社会 环境的和谐所表现出的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这一定义的核心是把心理健康看做是个体的 一种主观体验,是身心和谐的结果。主观幸 福感是心理健康的最终表现,也是个体良好 的生理状态以及个体的内部和外部和谐的结 果。因此,不同的个体达到心理健康状态的 途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心理卫生学
陈晓红
第一章 心理卫生学概论



1、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卫生学的 定义,心理卫生的标准和关于心理卫生学的几种主 要论点,了解心理卫生的含义和主要任务,掌握心 理卫生的几种主要特征。 2、教学要求:讲清楚心理卫生的基本要求,帮助 学生分析理解精神分析的观点,人本主义观点,行 为主义观点,认知论的观点以及一般人的心理卫生 观念,要求学生掌握几个基本概念。 3、教学重点与难点:心理卫生的特征与标准。 4、计划课时:2课时。
我国著名医生刘瑞恒博士也出席了此大会。会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