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课题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课题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丰县首羡镇崔老家小学:马艳英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1、课题提出的背景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使外语特别是英语,日益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

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是对二十一世纪公民的基本要求。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适应21世纪我国国民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教育部决定,从秋季起,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

近年来,小学开设英语的地区日益增加,规模迅速扩大,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农村村级小学目前已开设至五年级。

小学英语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模式与方法,但由于教师专业素质差、语言环境差、教学手段差、教学观念差,尤其是条件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小学英语师资短缺,教师超负荷工作,兼职、转岗、代课教师大量存在等种种原因,使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课堂教学中目标不明确、教学要求随意、课堂管理无序、活动设计无效、教学结构混乱、情景设计虚假、课堂评价表面化等现象还普遍存在,致使小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不浓,教学效率低下,教学质量不高。

为改变这一现状,更好地贯彻教育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基本要求》的精神,特提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艺术研究》这一课题。

目的是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促使教师在掌握课堂教学基本程序与方法的基础上,达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艺术化,教学效果最优化,学生学习兴趣最大化。

2、课题概念的界定艺术是指用形象反映现实更具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一般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以及电影和曲艺等。

艺术是心灵的反映,崇高的人性是艺术创作的基础。

艺术作品形象凝聚着作者的审美理想和感情愿望,以此感染人们,使他们获得美的欣赏和情感的熏陶。

因此,艺术富有形象性、主体性和审美性的特征。

教学艺术就是教师为追求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在遵循具体学科教学规律和美学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能力素养和行为。

英语教学的艺术性,主要是指将英语教学内容中的艺术因素,通过恰当的艺术形式在教学中显示出来,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使他们开展积极的心里活动,实现对语言的教学材料的感知、理解、储存、识记和运用,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

3、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基础教育阶段如何开展英语课堂教学教学,让英语课堂焕发出其艺术魅力。

即从教学环节的角度,注重小学英语教学的艺术,就课前导入艺术、课中问答艺术以及课末结尾艺术的研究,从而达到小学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艺术化,教学效果最优化,学生学习兴趣最大化。

本课题的具体研究目标为:(1)、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学生在理解语言的意义和功能的基础上,正确灵活地运用英语开展交际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和兴趣。

(2)、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学会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和主动实践,,以实现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4、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1)理论价值:本课题的研究为英语教学中实际运用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小学英语课堂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主战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小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英语运用能力的主要方式。

英语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都需要教师付出创造性的劳动,课堂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的各个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合情合理,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实践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落实课改,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英语。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方法1、课题研究内容教学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从教学环节的角度注重小学英语教学艺术,注重课前导入艺术、课中问答艺术以及课末结尾艺术,从而创造出生动和谐、多彩的教学情景,使小学英语教学成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育人艺术。

2、研究方法(1)比较观察法:比较传统观念一现代教育观念,对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帮助学生去解决问题,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加以记录和分析,得出结论。

(2)实验分析法:选取小课题、有意识进行实验验证,记录过程并分析得出结论。

(3)个案分析法: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为长期观察对象,在不同阶段有计划运用不同教学手段,观察并分析其发展动态,进行科学对比,最终得出结论。

(4)文献法:对近几年来发表的关于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培养英语交际能力的文献资料,特别是介绍课堂模式研究成功经验的文章进行系统归类,并作比较性研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效经验由本课题借鉴。

(5)行动法: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具体的行动实践研究。

(6)经验总结法: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归纳与分析、研讨,撰写总结或实验报告,使实验更趋系统化、理论化,以此提高实验操作质量。

三、研究过程(一)课题研究的步骤12月完成课题研究方案;1月-----3月阅读《小学英语新课程教学法》第1-7章,并完成读书笔记;课堂教学案例1-2篇;4月-----5月阅读《小学英语新课程教学法》第8-13章,并完成读书笔记;课堂教学案例;6月-----9月阅读《让英语课堂活起来教学用语及课堂活动指南》,完成读书笔记;课堂教学案例。

10月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向上级课题主管部门申请结题)。

(二)具体研究过程首先,注重课前导入艺术,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烘托英语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导入艺术是指在新课开始或某一教学阶段之前,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教学任务之中,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其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建立起前后知识间联系的一类教学行为。

导入新课又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

它是联系新旧知识的“桥梁”,更有利于教学环节间的联系和结合,起着“承上”“启下”“续后”的良好作用,使整个教学过程协调自然,浑然一体。

新颖、精湛、巧妙、得体地导入新课,可以造成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从而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把学生迅速带入特定的教学情景,为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奠定基础。

比如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和先进的电教媒体,在教“What’s the time now ? It’s…”时,教师不用花费口舌去向学生介绍指针达到什么位置时是几点钟,可以直接拿一只钟给学生演示一下,学生一看就明白了。

接下来的重点就是告诉学生如何用英语表达某个钟点。

通过实物的呈现,不用教师煞费口舌,学生理解起来也容易了许多。

又如在网络教学中,学生利用计算机自学新词汇时,可以先用计算机呈现有关单词,同时配有生动形象的画面,这无疑可以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单词的记忆。

也可以利用课堂实景进行课前导入工作。

教室是学生日常学习的地方,如果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能尽量利用学生所熟悉的课堂实景,启发学生思考,那么就会加深学生的印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 What’s this ? 和 What’s that ? 句型时,教师可先指手中的实物自问自答:“What’s this? It’s a ….”然后再指着远处墙上的画自问自答:“What’s that? It’s a picture.”接着又指着手中的实物说 this , 指着远处的东西说 that , 通过反复对比,使学生理解 this 和 that 的区别。

还可以通过设计英语小游戏来开展课前导入工作。

利用恰当的游戏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开展许多生动活泼的游戏,如开火车、找朋友、打电话等。

但要尽量安排集体游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

例如,我们可以这样导入新课:T: Hello, boys and girls. Today I’ll give you some presents. Guess! What’s in my box?S1: Is it a pen?T: No, it isn’t.S2: Is it an eraser?T: No, guess again.S3: I think it’s a pencil.T: Yes, you are right. Here you are.S3: Thank you.这种方法不但复习了大量的词汇,为学习新课做了铺垫,而且由于学生急于想知道盒子里是什么礼物,从而促使其动脑、动口。

这种方法比以往那种教师直接交代任务的做法来得自然和轻松。

课前导入还应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本应是一种交流,一种“对话”,只有确立平等的关系,交流与对话才是主动的、发自内心的、高效的。

在当前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几乎可以从任何渠道获取信息,而不必局限于教师的“说教”;学生轻易地就可从各种传播媒介获得瞬时的满足,而教学却有着严格的要求。

虽然对几乎全部学生,平等的师生关系对教学过程来说仍是至关重要的。

平等的师生关系旨在尊重学生的自主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

如:在课前导入中我是这样做的:其一是流畅性,即整个过程的发展和变化应当宛如行云流水,即便是各环节的过渡,最好不要留下人工特意显示的痕迹。

比如说“So much for learning new words. Now ,let us read the text”之类的话语。

其二,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应随活动目标和内容的改变而变更。

其三,直观性和情感性因素应充分体现于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中。

把能理解的成分揭示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点燃他们的智慧火花,是教师自始至终需要显示的教室艺术技巧。

最后,学习不仅仅是欣赏,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着求知的成分。

而且,没有知识就没有欣赏,教学艺术性的体现同样需要科学来支持。

例如,教学内容是有关介词的意义和用法,情境是“寻找失物”,功能用语为“求助”和“提示”。

我是这样引入的:我作出寻找钢笔的动作姿态,拍拍自己的衣袋,用目光扫视讲台等。

然后自言自语:“Oh,dear!I have lost the pen.Is it under the platform? No, it is not.Is it between these two texbooks ? No. Where is it ?Oh, here it is. It is in my pocket!”通过这样的处理,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不知不觉中进入教学程序的第二个环节“以旧引新,导入目标,课中问答互动”之中。

第二,运用课中问答互动的艺术:精心设置,因势利导提问是课堂教学最常采用的教学手段之一。

艺术性地处理提问可使课堂教学得到优化,而问题设置是提问能否实现教学目的与要求,取决于问题设置是否得当,问题设置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与要求对问题的整体设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