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建议利用文献综述内容,加小标题。
)
1、选题的背景及国内外研究情况:
新目标英语教材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
写是其中最难、要求最高的一项。
而在农村,初中阶段英语写作即书面表达的教学相对滞后,体现在目前农村初中学生当中的主要是对写作的难以把握与恐惧——比如,考试时优生因为“写”这一方面出现失误不能得满分;中等生则频频出错;后进生则动不了笔, 谈写色变。
英语写作已成为学生的老大难问题,也成了英语教学的瓶颈。
学生写作水平提高不大;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看到许多教师忙于修改学生的作文,特别在初三复习中更是如此,但实际上教者与学者费时费力,效果不佳。
形成了“听到写作学生心烦,见到习作教师头痛”的现象。
《英语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英语的学习目标作了明确的分级,其中对写的能力的五级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点滴抓起,注重写作训练,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但如今写作仍然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如何切实培养学生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值得研究。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略的研究的内容较多涉及初中生英语写作的现状、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提高初中生英语写作水平、解决措施等。
此类研究大多根据初中英语写作的实际教学经验总结问题并提出一系列教学方法与形式。
许多研究者认为初中生英语写作中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他们对此进行了研究。
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词汇错误、语法错误及句式简单等。
在对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后,他们都重点对解决方略进行了研究,针对这些问题所提出的教学方略研究中,大部分研究提出: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全程训练中, 根据初中生学习的心理认知规律,提出了“模仿—借鉴—创新”递进式的写作教学理念, 并实施行之有效的策略与方法, 对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策略与方法体现在训练形式上,主要有连词成句、给词造句、交际配对、连句成段,再到从看图或观察事物写话到范文模仿写作到课文改写练习,最后创新性成文。
此方略可概括成“词—句—段—篇”的训练程序。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对于如何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研究比较常见。
其中比较多的研究提出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
对于初中英语写作教学,“过程写作法”一直受到比较多的研究。
另外比较受关注的研究是“体裁教学法”。
体裁教学法是近10年随着体裁理论(genre theory)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法。
除了上述两种教学法,国外许多英语教育专家已经在过程-体裁教学法中做出不少研究成果。
对于农村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略则几乎没有没有研究。
虽然研究者提出的解决方案在笔者看来具有在所有一般初中都可能的特点,却仍不具备在农村实施的特殊性,因为农村拥有特殊的环境与限制条件,并没有细致结合农村英语写作的现实情况。
2、选题的意义:
1)理论意义: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属于基础阶段的英语教学,对初中尤其农村地区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略的研究将大大补充、完整基础英语教育教学研究内容,并对广大初级中学英语甚至语文学科的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先导意义。
2)实践意义:
只有能在教学中正视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设法找到解决问题的良策, 让学生充分认识英语写作训练的重要性, 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 并对他们进行科学、严格、全方位的写作训练, 让他们拥有科学的学习方法, 同时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才能达到英语写作教学的目的,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该研究的实践意义即体现于此。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研究的基本内容:
1.提出问题:
(1)农村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包括学生如何看待英语写作,教师如何进行英语写作教学。
(2)农村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教师教学方面碰到的问题又是什么。
2.分析问题:
(1)研究造成学生写作学习的困难是什么。
(2) 分析英语写作教学质量不高的教师方面的原因。
3. 解决问题:
结合国内外已有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理论与研究,根据农村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形成具有可行性的英语写作教学策略,提出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并验证其可行性与效果。
(1)提高英语写作教学的策略。
(2) 具体方法。
(3) 进行教学试验并研究最终结果。
(该部分亦可采用提纲格式给出论文初步框架)
2、作者拟解决问题:
笔者将从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和研究的多方位角度,综合、细致考虑农村这一特定环境下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特殊之处,根据初中英语教学的规律,借鉴各种流行并有效的教学实践方法,并结合一般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特点与有效经验,结合实习期间的观察与教学经验,发现目前农村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并描述其表现。
分析其中的原因,然后找出症结所在。
在此基础上,形成符合农村初中学校的一定的教学策略,并提出初步的农村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参考方法,研究其可行性及预期效果。
同时,笔者将利用教育实习及其他教学机会对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根据实践效果分析、论证此方法的科学性与实用性等,报告其解决问题的效果。
上述形式仅供参考,重要的是真正有内容列出,条理清晰,不要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