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中小学英语教学法的差异

试论中小学英语教学法的差异

试论中小学英语教学法的差异南丰第一中学邓蕾外语教学是实践性和交际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这是外语教学本身的职能和我国社会发展需要所决定的。

综观国外的外语课堂教学领域的一系列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近年来已经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寻求适应小学、初中、高中各年段的相应的教学方法则还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并致力研究的难题。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题的研究成果将从根本上解决各学段教学衔接问题,使人们从外语课堂教学的误区中走出来,新课程的价值趋向是人的发展,外语课堂要随时随地注重将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为培养高素质的外语人才为最终目标,设计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

课题的这一研究成果必将对推动外语教学改革产生深远的意义。

一外语教学的意义英语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效运用各种策略的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双更加实际的眼睛,一对接受能力更强的耳朵,一条更加灵活的舌头,一颗更加专注的心和一个反应更加灵敏的头脑"。

近年来,外语教学一直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特别是自1996年以来李岚清副总理对我国当前基础阶段外语教学的改革多次发表谈话指出:“我国当前基础阶段的外语教学虽然有了加强和改进,但总的情况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花的时间长,相对的效果较差。

一些人比喻我们的英语教学是一壶烧了十几年也烧不开的温水。

必须在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认真研究,加以改进。

中小学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推动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奠基工程。

目前,我国外语教学效益不大,亟待改进。

经过小学、中学、高中,大部分学生不能阅读原版书,不能用外语会话,外语教学效果不理想,影响着改革开放和扩大交往……”由于这些原因的出现,使我对外语教学的差异产生兴趣。

二中小学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差异深刻挖掘课题本身的内涵,力求把大的课题做精,把空的内容填实,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我把外语教学分别从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来进行对比,从中找出教学方法的差异,将课题宏观的释义为以下四个部分:(一)小学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古人云:"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推而及至教学即教师应该致力于激发、培养、维持学生的情趣,只有这样才能教给方法,使之能学,传输动力,使之愿学,培养能力,使之善学。

小学英语教学应激情、导趣,把传授知识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从而让英语课堂教学充满魅力。

我尝试在教学中有效运用全身反应教学法中寓教于趣。

(二)初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

②这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在世界语言教育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近年来,这种“用语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的教学理论逐渐引入我国的基础英语课堂教学,是我国外语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走向。

该理论认为:掌握语言大多是在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

任务型教学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种教学法的优点而形成的,它和其它的教学法并不排斥。

(三)高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高中的外语课堂教学多年来受高考这根指挥棒的影响,课堂教学方法趋于单一,英语教学对语法性能的讲解细致入微,极为重视语言形式的传授,轻语言功能的训练。

把握教学起点和课堂容量。

教学起点应是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达到的,不能盲目拨高;课堂容量也应适度,容量太大或太小都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调查表明,34%的学生认为,初中与高中最大区别是课堂上,高中要求记大量笔记,教学内容多;50%的学生认为,高中英语课难度大,听课吃力。

可见教学起点过高和课堂容量过多是造成学生不适应的主要因素。

课程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高中外语课堂教学势必在小学、初中外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重新量体裁衣,采用更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创新课堂。

(四)小学、初中、高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差异的比较综上研究(即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外语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势必表明,小学、初中、高中外语课堂教学方法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比较差异,深刻挖掘差异形成的各种因素,分析这些因素的内在价值,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学中尊重和利用这些因素上好各个学段的英语课。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以及发展趋势从国外研究概况来看:综观国外的外语课堂教学领域的一系列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近年来已经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寻求适应小学、初中、高中各年段的相应的教学方法则还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并致力研究的难题。

目前教育科学,心理科学、认知科学、社会学、人类学、系统科学、脑科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国际各流派教学方法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与科学基础。

大量的外语教学书籍对主要国外流派的教学法都有详尽的阐述。

但是,这些教学方法是否完全适用于国内外语课堂教学,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另一方面,仅仅归纳和发现一些教学方法还不是我们研究的最终目的,国外更多研究的是在同一学段不同的教学方法,未能站在教学各阶段的角度上细细分析各学段之间教学方法上的差异。

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所要做的是对比、分析先前研究过的教学方法、形成差异认识,在不同学段的课堂教学中善于尊重差异,利用差异去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益这才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所在。

从国内研究概况看:多年来,衔接问题一直受到外语教学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国家教育部最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设定为九个级别并以学生“能够做事”具体描述各级别的要求,这种设计旨在体现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和课程要求有机衔接,保证国家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四从学生心理、学习兴趣和教学方法阐述由于该项课题涉及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跨越性比较大,含概了外语教学方方面面的内容,因此确立了从学生心理、学习兴趣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节心理学的角度掀开课题研究的序幕通过学习研讨,我们了解到,语言输入的数量与质量及其被学习者吸收的程度、年龄、智力、社会心理等语言与非语言因素,以及学习者的策略与风格,这些都是学好外语的内部与外部的各种因素,而这些因素的差异恰恰是形成各学段不同课堂教学方法的重要因素。

换言之,它也是研究课堂教学方法差异之关键所在。

首先,课标按照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多样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小学、初中1-5级的目标体系,并与高中的6-9级相衔接。

这个目标体系使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成为了一个整体,打破了以往按学段划分目标的体系。

这一改革不仅有利于解决不同学段之间英语课程的衔接问题,也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性学习。

同时真正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各学段不同的目标和内容采用适时可行的教学方法提供了目标保障。

其次,情感态度不仅与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情感态度还在很多方面直接或间接影响语言的学习。

总之,鉴于以上诸多因素在不同学段所表现出来的差异,设计多种多样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课堂教学方法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这是人本主义思想的一个体现。

本课题将根据这些差异,通过一线调研,发现、分析、实验、反思、再实践,进而上升到对教学方法差异的认识,并总结归纳适用于不同学段的课堂教学方法,最终为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学衔接问题提供可行性方案。

第二节兴趣的角度谈不同学段外语教学方法的选择布鲁纳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只有当学生喜欢学,要求学,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时,才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一位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是英语课程中不同学段的重要的任务。

《新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③把兴趣、自信心等放在第一位,是对英语教学任务的重新定位。

兴趣是一种学习的动力,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

教师应try our best to make our classes lively and interesting。

让学生对学习英语产生浓厚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就会调动起来,因而学习节奏加快,课堂知识容量就大。

我们应以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为基本思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始至终、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第三节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的角度来深入课题研究综观外语教学法的历史,从传统外语教学法发展到新型外语教学法,再发展到打破外语学科界限而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教学法,其理论基础从研究语言内部规律的传统语言学,发展到新兴的交叉语言学,再发展到新兴语言学和语言习得与学习的成果,理论逐渐深刻,视野不断扩大,内容日益丰富。

方法更为多样.每一种教学法的兴起都有其时代背景与使用条件,他们都有合理的—面,又常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存在绝对优越或错误的外语教学法,关键在于使用教学法的教师必须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求与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达到具体的、既定的教学目的。

然而,20世纪80年代后兴起的教学法很值得我们注意,因为它们不仅吸取了新兴的语言学理论与语言习得与学习的科研成果,而且打破了传统外语教学法狭窄的思路,从整体课程改革的角度提出了改革外语教学的途径;进行这样的改革虽然困难很多,但是这一改革的方向代表了当前的趋势。

如果明确了科学的外语教学理念,再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师与学生的特点,在诸多的外语教学法中选择合适的方法,那么相信外语教学的质量一定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一步。

一切科学研究都应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因此深入课堂调查分析,探索发现并总结出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状况,将当前我国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多种教学方法作为深入课题研究的课例。

挑选出的课例将尽可能地再现特定教学活动的发生、发展和效果,包含着具体的处置方式和特定的教学理念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从教学研究的角度看,课例将是教师教育理念的外在表现,优秀的课例能体现师生的互动,张扬生命的色彩,展示生活的课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