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现代认知科学、信息科学不断发展的推动下,教师的工作越来越呈现出高度复杂化和“心智”活动含量高的态势。
现代教师的专业化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和时代特征,而专业素养则是决定教育质量高下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师专业素养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特质。
一般而言,教师专业素养主要包括执着的职业精神,专业的知识结构,良好的能力结构。
1 执着的职业精神
教师的职业精神是教师应具有的理想追求、道德规范和伦理要求等基本理性价值取向,是指导教师献身于教育工作的精神动力。
教师的职业精神具体包括教育理念、专业态度和师德。
1.1 教育理念
首先,未来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教育,要求从业人员具有高度的自觉性、责任感和进行创造性的工作, 尤其要求教师具有明晰和正确的教育理念。
所谓“明晰”,是指教师有自觉的理念意识和具体见解;所谓“正确”,是指教师具有的理念要正确反映教育的本质特征,正确体现时代发展对教育的特殊要求。
1.2 专业态度
专业态度是在一定专业意识支配下形成的对专业活动的特定对象的认识、评价与行为倾向,它能对教师的行为起到重要的指导与调节作用,对学生态度的形成与转化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具体而言,教师应树立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并将这种专业精神转化为个体生命的组成部分,体现出强烈的生命力;树立服务意识,明确教师不是公共权力的贯彻者,不是道德裁判,也不是真理的代言人,教师应为社会和个人发展提供精神和知识服务。
1.3 师德
教师作为塑造他人的灵魂的人,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灵魂。
为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教师的道德首先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上。
热爱教育事业,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
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
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教师的道德还表现在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上。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在思想、品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
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做到。
2 专业的知识结构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在教师教育和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直接作用于教育过程的实用性知识。
主要包括学科知识、教育类知识。
2.1 学科知识
教师要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
在当前教师普遍学历达标的前提下,大多数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问题不大,但还是存在着与时俱进的问题,每隔一段时间知识就会老化,需要不断充电更新。
首先,教师应熟悉所授学科课程的基础知识及其结构,了解基本的学科教学方法及其适用条件,了解学科教育发展史和当前发展动向;其次,教师要掌握一定的“课程知识”,即学科知识是如何体现在中小学课程中的知识。
再次,教师还应具有“整合知识”,即除了系统的某一学科知识之外,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具备跨学科知识,并能够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进行整合的知识。
2.2 教育知识
要做好一名教师,必要的教育知识是必须具备的。
首先,教师应了解关于教育工作的原理性知识。
其次,教师还应熟悉学生个体成长的知识,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了解关于特殊学生发展的知识,保证在关注普通学生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对特殊学生进行教育教学。
再次,教师还应形成对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解。
熟悉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与基本方法,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规范;学会先进的教育技术,并利用它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良好的能力结构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组织教育活动,对学生施加有目的的影响的主体“行动”能力。
主要包括:教学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
3.1 教学能力
在理解学科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教师能够针对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的、开发课程资源、进行教学设计、编写教案等,最终形成教学实施的能力;能够评价学生的学,评价其他教师的教育行为,并提供相关的建议,具有教与学评价的基本技能与能力,以形成教学评价的能力。
3.2 组织和管理能力
教师应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和管理策略,具备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在教育过程中组织与管理各种形式的学习或探究活动,调节学生行为,保证教育活动顺利进行,保证学生的集体学习;教师应具备管理班级或其他学生团体的能力,应具有设计教育活动方案、组织课外活动的能力,能够组织协调好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
教育的关系,形成教育的合力,保证学生的集体实践。
3.3 科研能力
教师应学会在教学中研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思考和探究,实现研究式的教学,在研究中教学;教师应具有对教育教学实践不断进行反思和改进的能力,具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专业学习、从事广泛学习及在实践中进行合作性、分享性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