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型:新授使用范围:生活与哲学编制日期:2015-11-10
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学案
【复习回顾】
1.物质的含义。
2.世界的物质性的体现。
【目标导航】
1.识记并理解运动、静止、规律的概念。
2.准确把握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理解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3.懂得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4.明确物质世界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增强在实践中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重点难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自主学习】
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和。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和,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的物质。
(2)运动是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脱离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区别:①含义不同。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静止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的运动。
②运动是的、的和的;静止是
的、的和的。
(2)联系:①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状态。
②物质世界是和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
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也不能被。
(2)普遍性:自然界、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
3.方法论要求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规律,按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自主探究】
探究点一正确理解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课型:新授使用范围:生活与哲学编制日期:2015-11-10
探究点二全面把握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以案说法:(仔细阅读教材,结合有关内容给下列案例做出合理解释)
1.张三向李四借钱并立字据。
一日,李四向张三要钱,张三振振有词地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了,我没欠你的钱。
请帮帮李四。
2.一天,一阵风刮过,寺庙的经幡跟着飘动,一和尚说是风动,一和尚说是幡动,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你如何看待慧能师傅的观点?
3.王麻子鞋子上很脏,然后遇到一口水井,就将自己鞋子在其中洗干净了,结果水井的主人要他赔偿,结果他却说“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所以我没踩进去。
请你帮帮井主人。
4.知道了世间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小明就每天期望着自己赶紧变化,变成他的偶像周杰伦。
小明的设想能实现吗?为什么?
探究点三正确认识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2013年入冬以来,浓浓雾霾覆盖中国中东部地区,中央气象台将大雾蓝色预警升级到黄色。
有网友这样调侃:“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牵着你的手却看不清你的脸”。
环保部门的数据则显示,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空气污染,中国多地遭遇“十面霾伏”,京津冀地区尤重。
这次强雾霾事件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含有PM2.5、剧毒汞元素、多种颗粒物的雾霾天气,危言耸听地告诉今天的中国人:“生命不能承受之痛”的时代已经来临。
思考:
1. 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地球母亲遍体鳞伤?人类为什么不能随心所欲的掠夺自然?
课型:新授使用范围:生活与哲学编制日期:2015-11-10
2.雾霾之忧给我们怎样的哲学启示?人类应该怎样处理与自然的关系?
3.面对雾霾,难道人们真的就无能为力了吗?你能举出实例加以论证吗?
材料提供——雾霾天气形成的原因
1. 大气空气气压低,空气不流动时主要因素。
由于空气的不流动,使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聚集,漂浮在空气中。
2. 地面灰尘大,空气湿度低,地面的人和车流使灰尘搅动起来。
3. 汽车尾气是主要的污染物排放,近年来城市的汽车越来越多,排放的汽车尾气是雾霾的一个因素。
4. 工厂制造出的二次污染。
5. 冬季取暖排放的CO2等污染物。
思考:
4.请你为面对“十面‘霾’伏”如何“突围”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
【自构体系】
课型:新授使用范围:生活与哲学编制日期:2015-11-10
【预习自测】
1.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这说明()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2.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
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
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3.面对高发的食品安全事故,饲料专家认为,养殖业过度依靠生长素、激素,就像运动员依靠兴奋剂,但后者损害的仅仅是体育公平和个体健康,前者危害的却是整个社会。
这告诉我们()
A.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制约了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D.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4.2013年12月2日起,浓浓雾霾覆盖中国中东部地区,中央气象台将大雾蓝色预警升级到黄色。
环保部门的数据则显示,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空气污染,这次强雾霾事件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要解决十面“霾”伏的困境,我们()
①应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规律办事②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新的规律③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④要利用规律,治理污染造福人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建设美丽中国”是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
我国中东部地区厚重的雾霾久久挥之不去,空气污染防治面临巨大挑战。
各级政府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听从民意,科学决策,从源头上杜绝高污染产业的“上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才能扭转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我们才可能建设天蓝、地绿、水静、风轻的美丽中国。
久久挥之不去的雾霾从一定意义上警示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既要利用自然,又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结合材料,运用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雾霾天气给我们的警示。
课型:新授使用范围:生活与哲学编制日期:2015-11-10
①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人类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尊重自然,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3分)
②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没有遵循自然规律,污染环境,引发雾霾天气,收到了处罚。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