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文化概论提纲

西方文化概论提纲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文化第一节:爱琴文明与希腊神话传说一、克里特与迈锡尼1.米诺斯(克里特)文明2.迈锡尼文明二.希腊神话传说的源流三.赫西俄德的《神谱》①四.荷马史诗与“系统叙事诗”②第二节:希腊城邦文化一.希腊城邦制度的早期发展1.城邦的发展:2.城邦及城邦与殖民地关系的特点:3.希腊城邦的政治制度变革:③二.斯巴达与雅典1.斯巴达2.雅典(1)直接民主制的实质:①①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赫西俄德的《神谱》具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1.它通过神系的生殖原则反映了一种朴素的宇宙起源论和自然演化观;2.它蕴涵着一种以自我否定为动力的社会进化思想。

②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

③君主→僭主→民主:(2)雅典辉煌的精髓:②三.城邦时代的宗教生活与文化精神1.希腊的宗教生活2.希腊悲剧③3.希腊喜剧④四.希腊哲学的发生与演化1.起源与概况:2.唯物主义代表及米利都学派的贡献:3.唯心主义:五.希腊的科学1.早期的希腊科学很难与哲学相区别⑤①雅典的民主制是雅典公民的民主制,而公民是一个建立在家族身份和财产资格之上的荣誉称号,所以雅典的民主制只是具有浓厚的贵族色彩的民主制。

②普遍弥漫的自由精神和宽容气氛。

③悲剧三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利庇得斯。

命运:A.命运使希腊悲剧的基本主题,是潜藏在悲剧主人公自由行动背后的一种决定论力量。

B.希腊悲剧中的命运在稍后的希腊哲学中发展为决定现象的本质,其实质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或社会规律。

④代表人物:阿里斯多芬;意义:从悲剧到喜剧的转化反映了时代精神的演变,即从一种崇高典雅的整体主义和本质主义向自由散漫的个人主义和现象主义的演变,从普遍性的“命运”向个体性的自我意识的演变。

而这种时代精神的演变恰恰揭示了从希腊城邦时代向希腊化时代转化的文化实质。

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伟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自然科学方面所产生的影响是双重性的:A.一方面,他对当时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领域都进行了研究;B.但是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的一些陋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也严重阻碍近代实验科学的发展。

2.希腊的实验科学与当时的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三节:城邦文化的衰弱与希腊化时代一.从分离主义到帝国主义1.早期分离主义的产生原因及破坏:2.希波战争:3.伯罗奔尼撒战争:二.亚历山大帝国与希腊化时代1.亚历山大帝国2.“希腊化”①3.希腊化的特点和成果三.希腊文化精神的凋敝第四节:罗马帝国的兴衰一.罗马的起源与发展1.罗马的起源②2.罗马的扩张:(1)三次布匿战争③①希腊化是指希腊文化在空间地狱上的扩展,它的直接结果就是希腊文化向东方各地区的传播和渗透,这种传播和渗透是卓有成效的。

②罗慕洛斯杀死了弟弟雷慕斯,成为罗马唯一的统治者③A.布匿战争是罗马人对外扩张的第一场战争,其对手是地中海南岸的迦太基,该战争共打了三次,以罗马的最终胜利和迦太基的灭亡而告终;B.布匿战争加速了罗马对外扩张的步伐,成为罗马称霸地中海世界的序幕。

(2)三次马其顿战争(3)叙利亚战争(4)罗马军团二.罗马政治体制的演变1.王政时期2.罗马共和国3.罗马帝国4.“前三头同盟”①5.“后三头同盟”②三.罗马帝国的衰亡1.罗马的衰亡过程2.军队性质的蜕变③第五节:罗马文化的特征一.罗马英雄主义的盛衰1.英雄主义精神2.罗马文化的基本特点:功利主义3.罗马英雄主义的衰颓二.罗马的宗教与文化①A.前三头同盟是指罗马共和国晚期克拉苏、庞培、凯撒三人缔结的政治同盟;B.前三头同盟的出现标志着罗马共和国已经走向没落,骑士阶层开始公开与元老院相抗衡,并且逐渐控制了罗马共和国的命运。

②由屋大维、安东尼、雷必达结成。

③公民兵制→募兵制→雇佣军。

罗马帝国衰亡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军队性质的蜕变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军事无政府状态。

1.罗马宗教的发展演化2.希腊宗教与罗马宗教之比较①3.罗马的哲学4.罗马的文学②5.罗马的艺术6.罗马的科学③三.罗马法1.发展过程2.内容3.法律规范的范围4.影响四.罗马世风的腐化第二章: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第一节:基督教的早期发展一.萌芽于希伯来文化土壤的基督教1.基督教的“两希传统”④①在希腊,宗教生活与文艺生活是融为一体的,罗马的宗教则开创了宗教的政治功能,使其成为一种现实性的规范,促进了民族的统一和国家的强大,这反映了罗马人的实用主义。

②凯撒的《高卢战记》,维吉尔的著名史诗《埃涅阿斯纪》。

③凯撒修订的儒略历法(在天文学家索西吉斯的帮助下),盖伦的血液循环和“动物元气”理论。

④A.希伯来的犹太教为基督教准备了一个历史背景(圣教历史)和精神氛围(罪孽意识与救世福音);B.希腊的唯心主义哲学则为基督教提供了一套形而上学的神学思想。

2.耶稣、彼得、保罗与基督教二.基督教对犹太教的超越1.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区别①2.基督教与犹太教区别的具体表现:割礼制度和选民意识、道德上、贫富问题、上帝、约束三.基督教与希腊哲学希腊唯心主义哲学为基督教提供了唯灵主义的“精神”。

1.奥尔弗斯教2.毕达哥拉斯主义3.柏拉图哲学4.斯多葛主义四.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生长历程1.苦难的历程2.基督教的合法化与国教化(1)“长期和平时期”(2)最后的迫害(3)君士坦丁与《米兰敕令》②(4)尼西亚公会议①基督教侧重信仰;动机论道德观;一套形而上学的神学理论。

从“末世论”到“救赎说”的发展,是基督教最终摆脱犹太教而成为一种独立的世界性宗教的重大标志。

灵与肉的二元对立构成了基督教的基本思想,同时也成为基督教与犹太教的最大不同之处。

②君士坦丁在米兰与东罗马帝国皇帝利西尼乌斯共同颁发了一个敕令,即著名的《米兰敕令》。

米兰敕令标志着基督教在经受了250年的迫害之后,终于在罗马帝国取得了合法地位。

(5)国教化五.修道运动的兴起1.最初的修道运动①2.修道运动的异化六.蛮族大入侵与罗马帝国的灭亡七.日耳曼蛮族对基督教的皈依第二节:基督教与西欧封建社会一.西欧封建社会的经济状况1.封建制2.“豁免权”3.农奴4.庄园经济二.西欧封建社会的生活状况1.表现:生产力低下;饥饿问题2.原因:(1)中世纪简陋的物质生活条件的限制;(2)基督教“禁欲主义”和“彼岸意识”对人们行为的束缚。

三.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状况(教俗之争)1.“丕平赠土”2.“君士坦丁赠礼”①修道运动最初是真诚的基督徒面对罗马世界中普遍的堕落现象而采取的一种洁身自好的应战姿态,它的本义是为了维护基督教道德的严谨性和纯洁性。

3.《沃尔姆斯宗教和约》4.“阿维农之囚”①5.“西方教会大分裂”四.十字军东征1.东西教会大分裂2.五次十字军东征3.十字军东征的实质第三节:中世纪西欧社会的文化概况一.西欧封建社会的精神生活二.教会与大学1.产生2.特点3.教会扶持大学的初衷与结果背离三.中世纪哲学1.发展与概貌2.教父哲学①A.公元1305-1377年,法国国王使用武力把天主教廷从罗马移至法国的飞地阿维农,从此开始了长达70年之久的教廷被囚阿维农的历史。

B.阿维农之囚是罗马教会与世俗王权斗争所经历的一次奇耻大辱,它标志着中世纪教会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的绝对权威开始发生动摇,民族国家开始崛起。

3.经院哲学四.骑士文学与哥特式建筑1.骑士文学:(1)骑士精神:忠诚、勇敢、高尚、纯洁(2)产生(3)三大主题(三大美德):武士的忠诚勇敢、基督徒的谦恭虔敬、对理想中的女性的纯洁爱情。

2.哥特式建筑第四节: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衰落一.信仰的松懈与教会的堕落1.早期的基督教徒2.中世纪赎罪方式的变化3.赎罪券4.教会的堕落二.宗教裁判所①1.产生过程2.迫害对象三.基督教文化的内在矛盾1.基督教文化的本质特点①宗教裁判所是13-19世纪天主教会侦察和审判异端的机构,旨在镇压一切反对教会、反封建的异端,以及有异端思想或同情异端的人。

2.矛盾根源:人性中固有的两种倾向第三章:西方近现代文化第一节: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一.文艺复兴1.“文艺复兴”(Renaissance):1453年,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攻陷。

军事上的失败导致灿烂辉煌的希腊文化遗产向西欧天主教社会的大量流归,从而引发了长期处于愚昧落后状态中的西欧人对古典文化的全面模仿和复兴。

这就是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文艺复兴”。

2.表现及后果:公开呼吁人性权利和理直气壮地追求现世快乐的个人主义,打破了基督教文化的普遍伪善状态,但也使整个意大利社会陷入了一种无序状态。

3.范围:文艺复兴主要甚至仅仅是一场文学艺术方面的复兴运动,它的全部兴趣都在于发掘优美的古典艺术风格和典雅的拉丁文风。

4.特点:文艺复兴的特点就是感性的解放,即:(1)以感性意义上的人性反对抽象的神性;(2)以生机盎然的现世生活反对枯燥冷漠的天国理想;(3)以人的正常情欲和感官享乐来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变态虚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