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复习

美学复习

美学复习提纲1. 辨析“审美”、“美学思维”、“美学”三个概念。

答:“审美”:是人类现实活动之一;它包含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美学思维”:是审美意识的观念化,它势必趋向理论自觉形态;“美学”:是人类知识近代分化所产生的美学思维的学科形态。

2.(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1.艺术美学曾被规定为“艺术哲学”但美学研究艺术与艺术学不同。

2.“美”一个多义的“美”不宜作为美学研究对象的范畴术语。

3.“审美经验”只有作为涵括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的“审美活动经验”才是美学的研究对象。

(2)“中国美学”中国美学三种涵义答:1.中国古典美学——依托中国古代文化主干儒释道的美学思想2.“美学在中国”——晚清以来中国从西方引进的美学学科3.“中国美学”的重建——自觉区别于西方美学的中国美学现代形态注意“中西”与“古今”的两对比较3.美学的学科性质。

答:一、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1)自然科学——自然(客体)1.人类知识三大现代分类(2)社会科学——社会(客体)(3)人文科学——人(主体)2.人文科学以人生价值意义为中心,包含着不同角度学科:哲学、伦理学、教育学……人文科学理论是各门人文学科的“元理论”。

3.明确美学的人文学科特性,对于美学具有根本性意义。

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1.具有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批判引导功能。

美学并非自然科学式价值中立的客观剖析,对商业消费主义审美现象的批判。

2.作为哲学学科具有深层思维特性。

美学以对人生元价值代表之一的审美的理论反思,成为人生哲学不可或缺的基本组成部分。

三、美学相邻学科1.美学与艺术学(1)二者各自研究的对象范围不同(2)外延重合(交叉)部分二者研究的内容及方向不同2.美学与心理学美学与心理学的不同:(1)心理学是对心理现象外在的观测,美学立足于审美心理内在的体验。

(2)心理学只记录心理反应的生理——物理变量,并且只就心理规律客观说明。

美学却要求理解审美心理,并势必伴随体验将研究者自身的精神经历带入心理对象而作出不同于客观说明的解释。

(3)心理学属于自然科学传统的“自然学”,但审美心理并不是对事物的认知或应用反应,而是超越上述关系的精神境界。

3.美学与宗教学现代性嬗变的背景下,古代社会神秘权威崇拜消解、理性化,唯独审美保留其魅力。

4.(1)请列举西方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答:• 1.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谐”• 2.柏拉图——“美的事物”与“美本身”问题的提出• 3.亚里士多德——“美本身”体现为“美的事物”属性• 4.普洛丁——“理式”实体的神学化• 5.休谟——审美本质的主观化,相对化,甚至失去客观标准• 6.康德——主体审美心理结构论•7.黑格尔——“理念的感性显现”•8.分析美学——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消解根本问题并非表述审美本质的方式,而是是否还有能力追求审美经验所指向的更高理想境界。

(2)中国思想史中关于审美本质的论述• 1.儒家伦理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以“人品”为中心。

•“充实” “气” “气象” “圣人”• 2.道家强化着“道”对审美表象的本体意义。

•“道” “无” “大象”即“象罔” “神人”与“至人”• 3.佛家“境界”观念强化对感性表象的超越与区别。

•“境界” “象外” “意境”5. 怎样理解马克思的“美的规律”思想?答:马克思将美的本质归结于自由的劳动。

• 1.劳动改造世界是人的自由能动本质的对象化,因而人的自由本质必须依托于劳动。

• 2.与传统意识哲学精神对象化不同,人首先是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对象化自身。

人类的劳动与动物式劳动的区别;自由劳动与普通劳动的区别。

泛义的“劳动”是“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寻求统一达成实现的活动。

6.为什么说“美的规律”——“自由劳动”——“人的本质”三个概念三位一体?答:“美的规律”——“自由劳动”——“人的本质”三个概念三位一体。

自由劳动是劳动的理想形态,并非有限的具体劳动。

有限的具体劳动可依托自由劳动超越而显示无限性的自由境界。

自由劳动对有限的具体劳动的依托:有限劳动的无限创新进程。

“自由劳动”的价值本体论性质。

“美的规律”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化与历史性的现实生成运动。

7.请分别简述构成审美经验的心理要素:感觉知觉、想象、情感、理解在审美经验中的地位与特征。

答:①感知:特点:•审美感知的情感性•审美感知具有选择性•审美感知总是以完形的方式来把握对象的,因而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地位:审美经验的基础②想象:特点:(1).自由(2).情感性地位:核心③情感:特点:功利性、非功利个性、普遍性冲动性、稳定性非艺术形式、艺术形式化地位:情感活动是审美经验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构成了其他各种心理因素产生的诱因是它们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作为一种弥漫性因素伴随于审美活动的全过程④理解:特点:非概念性、多义性地位:理解是审美活动的理性因素8.请分别简述审美距离、审美态度、审美移情等概念的定义与功能。

答:①审美态度:定义:所谓审美态度就是指主体在摆脱了日常的功利和实用态度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观照、欣赏的态度。

主体是否具有这样一种态度,是其能否与对象建立审美关系并进入审美活动的关键。

功能:即审美态度决定审美对象,审美对象决定审美经验。

②审美距离:定义:指的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必须与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

功能:将传统的审美和艺术“无功利”的观点做出修正,超越实际人生,忘掉实用功利,用一种纯客观的态度审视审美客体。

③审美移情:定义:感情移入审美主体将自己的感情移入没有情感的对象中去功能:审美移情作用来自主体的审美能力。

我们在长期的审美实践活动中,逐步提高和深化了自身的审美能力,进而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效果,这对于我们欣赏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

9.审美经验的特征。

(具体见PPT3)答:一、感性直观性二、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三、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四、自由无限性五、非理性的显性表征10. 何为传统艺术观?答:(1)艺术是手工制作的;(2)艺术是独特的;(3)艺术应该看上去是美观的或美的;(4) 艺术应该表现某种观点;(5)艺术应该需要技巧或技术。

11.何为当代艺术观?答:1.艺术品是经过人的加工并赋予特定意义或意味的物品。

2.艺术品是人造物,它包括纯粹的审美对象,也包括兼具审美和实用功能的物品。

3.艺术品是特定时期和文化中作为社会制度的艺术界所授予的特定事物的一种资格和属性。

12.简述艺术品的基本结构。

答:一、物质材料层:艺术作品赖以在现实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

如大理石、画布、颜料、纸张、舞台、银幕、胶卷和录象带等。

二、符号形式层:各种艺术都有自己指向意象世界的独特的符号形式,如色彩、线条、形体、音符、旋律、词语等,它们构成了艺术作品的第二层次。

三、意象世界层:所谓意象世界层是指建立在前两个层面基础上的、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

可以说,这是艺术作品的核心层次。

四、超验意境层:这是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着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

如果说,意象世界层是人类经验范围内的东西,意境则是一种超越人类特定经验领域的形上至境。

艺术本体由物质实在、形式符号层次向意象层次的深化,意味着艺术品从物理时空的存在状态向心理时空存在状态的转化,而从意象世界向意境世界的深化,则更将艺术品推向人生哲理意味的更高层次,进入了“玄而又玄、众妙之门”的至境。

13. 如何理解“艺术的终结”这一问题?简述艺术概念的独立过程?答:艺术的“终结”(end)并不意味着艺术的“死亡”(death),也不是艺术的终止(stop)。

“终止”偏重于一种对外在事件的强行制止,而“终结”则偏重于一种内在事件的自行完满后的结束。

黑格尔所谓“艺术的终结”是指艺术通过转向它物即哲学而趋向终结;而丹托所谓“艺术的终结”指关于艺术史的某种叙事内在地终结了。

代表观点:①意大利美术史家乔治奥·瓦萨里(Giorgio Vasari,1511—1574) 认为艺术的历史是一个类似生命发展的过程,同样会经历诞生、成长、成熟,最后走向衰亡。

②黑格尔认为古典艺术是完美的、达到理想境界的,在有缺点的浪漫艺术之后,艺术终将被哲学和宗教所取代。

③美国分析哲学家阿瑟·丹托认为关于艺术作品的理论接近无穷,而作品客体接近于零,艺术的纯粹形态的理论预示着其终结。

“艺术终结”论的本质有关“艺术终结”的讨论,是美学和艺术哲学对于18世纪以来人类的审美实践和文艺现实的诊断和批判,是基于艺术美的理想性而对于新兴艺术类型和审美范畴的反思和回应。

这一讨论,与其说宣布了艺术的“死亡”,毋宁说是美学和艺术哲学因现实语境的转型而对艺术前景抱持的一种审慎态度,是从艺术美和美的艺术的悠久传统出发而对艺术美的理想性的辩护和印证。

14.简述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尼采、马克思的悲剧观。

答:黑格尔“矛盾冲突”的理论悲剧冲突的双方都具有—定的合理性,同时又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亚里土多德《诗学》⏹对于悲剧的情节、人物以及悲剧艺术的审美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讨。

①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②喜剧表现比今天的人差的人,悲剧则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好的人.悲剧人物既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而是介于这两种人之间的另一种人,“这些人不具十分的美德,也不是十分的公正, 他们之所以遭受不幸,不是因为本身的罪恶或邪恶,而是因为犯了某种错误.这些人声名显赫,生活顺达,如俄狄浦斯, 苏厄斯忒斯和其他有类似家族背景的著名人物.③情节所摹仿的应是能引发恐惧和怜悯的事件,那么,很明显,首先,悲剧不应表现好人由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因为这既不能引发恐惧,亦不能引发怜悯,倒是会使人产生反感.尼采⏹悲剧的诞生与古希腊人的两种精神有关,即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日神阿波罗代表梦境状态,代表着造型艺术的静态;酒神代表迷醉状态,代表着音乐艺术的振奋。

两种艺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彼此交融,最终产生了古代希腊悲剧。

尼采认为悲剧是两种精神的结合⏹“悲剧一方面像音乐一样,是苦闷从内心发出的呼号;另一方面,它又像雕塑一样,是光辉灿烂的形象。

”⏹把生活中的悲剧与审美意义上的悲剧有意识地进行了区别马克思⏹悲剧产生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

⏹“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

他忘记补充—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

”15.举例说明悲剧的类型。

答: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命运悲剧《俄狄浦斯王》悲剧意识是希腊人精神生活的负面:希腊人的理性不能解释“命运”。

只要“命运”对于个人、对于社会、对于历史还不是可以自由掌握的,那么,悲剧就会仍然是审美形态的一种。

人类社会处在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永远不会完结),因而理性不随完全自由地支配命运,从而消除存在的阴暗面——这是悲剧的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