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正面战场的抗战》说课设计孟匠中学王蓓蓓一、说教材(一)内容分析本课是统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20课,本课对上承接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对下对接敌后战场的抗战,从整体上看属于抗日战争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列举正面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第三次长沙会战。

三部分的内容是先后关系,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中的著名一役,中国军队以不怕牺牲的精神付出了巨大代价,取得了这场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保卫大武汉是国民党正面战场四大会战的最后一战,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从防御阶段进入到相持阶段。

武汉陷落后,长沙作为捍卫西南各省的门户,其军事战略地位愈显突出。

对于日本来说,攻陷长沙是其打击中国军队的抗战意志、迫使中国政府屈服的重要步骤;对于迁都重庆的国民政府而言,守住长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和重要。

因此,从1939年到1942年,中日双方先后进行了三次长沙会战。

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进一步坚定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对提高反法西斯战争盟军的士气,支援英美军队在中国南方的作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历史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能力:了解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正面战场的抗日史实。

过程与方法:1.通过仔细阅读课文,完成表格,感知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长沙会战、豫湘桂战役的具体史实。

2.通过识地图,精读课文,了解分析各个战役的具体作用。

3.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正面战场的作用,知道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的相互配合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正面战场中,中国军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事迹,激发爱国情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正面战场的抗日史实。

突破方法:通过三次战役地图的分析,认识三次战役在正面战场的地理位置;通过文字内容与地图结合,回答问题,理解设计战略战术的原因及结果,从而了解战争的特殊性和全局性。

教学难点:分析抗战时期正面战场的作用,知道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的相互配合是抗战胜利的保障。

突破方法:利用抗日战争形势图,了解正面战场的战争进展情况,通过老师恰当的提问,认识正面战场在抵御日军进攻时起的作用,同时也可以看清楚在日占区(敌后战场)发动群众,做到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合作,才能让日本侵略者首尾受敌,这样才能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二、说学情八年级学生对历史有着较强的好奇心,但是战争史对于学生来说还是难度大了一些。

尤其是本课的内容涉及到全面抗战爆发之后正面战场的几次大会战,这对学生对于国家地理概念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认识日本和我方的战略意图,从而更好地理解正面战场战争形势变化的原因。

因此,在授课时尽量使用图片以及浅显易懂的文字材料作为教学资源,创设历史情境,进行史料教学,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当时的战争实情,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本课作为全面抗战爆发后正面战场的抗战的内容,应当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作用,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抗日战争的艰难困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在感怀先烈的同时认识到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的爱国感情和历史责任感。

三、说教学方法教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是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统一。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采用的教法是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创新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是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发展。

情景教学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活”化教材,利用地图与课本文字史料,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神人”历史,置身于历史氛围中,用情境中的情节推出问题,以增强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贯彻课堂逻辑,以问题带知识点,设计简单明了的思维导图。

设置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有设计不同难度的探究题,让学生自主或合作解决,都有机会参与课堂,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能得到心灵的启迪,从而培养家国情怀。

学法: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采用合作学习、勾画圈点、地图表格,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展示中国抗日战争的相关地图,提问回顾抗日战争的过程,了解日本侵华过程以及中国军民抗战的基本情况。

提问:1.列举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华做了哪些侵略行为?2.面对日本的侵华行为,中国军民都做了哪些抵抗?抵抗有什么效果?【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抗日战争前期的中国战场的具体情况,了解中国军民面对国难,各个阶层用自己的方式来抗击日寇,最终让学生认识到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抗战的必然选择。

由此导出国共双方的职责和任务,本课主要讲述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战役和作用。

【讲授新课】(一)一寸山河一寸血——正面战场的抗战台儿庄战役【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台儿庄战役】,说说从中你都获取到了哪些历史信息?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1)战因【材料链接】材料一日本侵略军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相继占领南京、济南后,为了迅速实现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打通南北战场,决定以南京、济南为基地,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

材料二台儿庄是徐州的门户,它位于徐州东北30千米的大运河北岸,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扼守运河的咽喉,是日军夹击徐州的首争之地。

材料三中国军队广大官兵英勇奋战,首先在南线将日军阻止在淮河南岸,打破其与北线日军会合的企图;继而在北线将东路日军击败于山东临沂地区,又将西路日军之右翼阻止在山东嘉祥地区,粉碎了日军在台儿庄会师的计划。

【问题探究】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双方在台儿庄展开激烈争夺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日军计划把山东半岛登陆的一部分日军,同津浦(天津到南京浦口)南下的日军会师台儿庄,合攻军事要地徐州,从而打通南北战场,使华北和华中战场连成一片以扩大侵略范围。

而我军要做的就是尽量阻止日军这一计划,防止日军形成一个整体以进一步南下威胁长江一线。

(2)影响台儿庄捷报传出后,举国若狂。

京、沪沦陷后,笼罩全国的悲观空气,至此一扫而空,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

……区区台儿庄地区经此一战,几成民族复兴的象征。

我军得此鼓励,无不精神百倍,各处断壁颓垣之上,都现出一片欢乐之情,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

——李宗仁的回忆思考:从材料可以看出台儿庄战役的重大胜利对全国有什么重要意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得益于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和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的指挥得当。

中国抗战将士们以血肉之躯英勇献身才赢得了这场宝贵的胜利。

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利,这场胜利不仅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也改变了世界各国对中国抗战前途的悲观看法。

【设计意图】掌握一场战争的基本史实,要从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等进行分析。

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借助地图,资料建设情境必不可少。

在这个版块设置了相对较多的资料,有利于学生理解台儿庄战役的艰难,知道抗战以来我们取得每一场胜利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保卫大武汉(1)背景【材料链接】材料一武汉位于长江中游,是当时中国第二大城市,人口超过二百万,该市被长江及汉水分成三部分:武昌、汉口及汉阳,武昌是政治中心,汉口是商业的集中地,汉阳是工业重镇,在粤汉铁路建成后,它是中国内陆的重要交通中心,同时也是将南方港口运来的对外援助运往内陆的枢纽。

材料二日本政府预期武汉陷落将令中国停止抵抗。

于是,日本御前会议决定,迅速攻取武汉,迫使中国政府屈服,尽快结束战争。

【问题探究】依据上述材料分析日本进攻武汉的原因。

教师讲述:武汉地处中国中部,是平汉(北平到汉口)铁路和粤汉(广州到武昌)铁路的重要交通枢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1938年6月,日军大举进攻武汉,中国军队部署100多万人参战,开始了武汉会战。

(1)战况自学课本【保卫大武汉】的内容,完成下列问表格:(3)经典战役——万家岭大捷教师:请同学介绍万家岭大捷的战况。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在万家岭战场上,涌现出很多坚忍不拔,视死如归,与阵地共阵亡的忠勇事迹,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抵抗外敌入侵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为纪念在万家岭战场上为国捐躯的二万余名官兵,后人敬立纪念碑,永远怀念这些英烈。

他们的精神永垂千古!教师设问:取得了万家岭大捷这样的胜利,是否能保住武汉,从而扭转了整个战局的不利局面?结果如何?(4)影响【材料链接】材料一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第5、第9战区部队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战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

材料二武汉会战历时四个半月,以中国军队主动撤出武汉而宣告结束。

就战役而言,日军占领了武汉三镇,并控制了中国的腹心地区取得了胜利。

但就战略而言,则日本并未能实现其战略企图。

中国政府既未因武汉、广州的失守而屈服,日本的侵华战争也未因日军占领武汉、广州而结束。

中国政府在武汉失守后声明说:“一时之进退变化,绝不能动摇我国抗战之决心”“任何城市之得失,绝不能影响于抗战之全局”;表示将“更哀戚、更坚忍、更踏实、更刻苦、更猛勇奋进”,戮力于全面持久的抗战。

【问题探究】依据材料分析武汉会战的特点及影响。

教师讲述:武汉会战虽然失败,武汉失守,但是这一会战历时四个多月,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而此次会战后,日本趁广州兵力空虚,占领广州、武汉失陷后,日军的兵力已严重不足,物力财力都感觉困难,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过渡)武汉陷落后,长沙作为捍卫西南各省的门户,其军事战略地位愈显突出。

对于日本来说,攻陷长沙是其打击中国军队的抗战意志、迫使中国政府屈服的重要步骤;对于迁都重庆的国民政府而言,守住长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和重要。

因此,从1939年到1942年,中日双方先后进行了三次长沙会战。

第三次长沙会战(1)战况: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概括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基本战况。

设问:第三次长沙会战打的如此艰难,它有什么影响呢?(2)意义【材料链接】材料一在长沙会战以前,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气焰嚣张,短短时间内攻陷了中国的大片国土。

长沙会战组织了日本进攻大西南的野心,打击了日本的嚣张气焰。

材料二第三次长沙会战大捷,重创日军,共毙伤日军5万余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