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基础知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基础知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总复习一、职业道德1.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规范和主要内容,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行为准则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3.职业活动内在的道德准则: 忠诚、审慎、勤勉4.诚信的特征:通识性、智慧性、止损性、资质性二、基础知识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1.两个最大化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方(P2)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两个最大化:1.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的最大化 2.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3. 利润最大化是效用最大化的变形4.效用最大化行为的观点,通常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用以分析和预测劳动力市场:1.在劳动力市场上,居民户是劳动力的供给方,企业是劳动力的需求方2.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运动决定着工资3. 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2.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P3-P5)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 1.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2.两个特点:一是目地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二是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验证 规范研究方法:1.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2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出发点和归宿离不开价值判断3.经济运行过程中,阻碍互惠交换不能实现的主要障碍包括:信息障碍、体制障碍、市场缺陷3.劳动力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的概念及其分类(P6,P8-9)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口)劳动力供给弹性概念: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E S ),其公式是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W W /∆)S S /∆一般将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5类:① 供给无弹性,E S =0 ② 供给有无限弹性,E S →∞ ③ 单位供给弹性,E S =1 ④ 供给富有弹性,E S >1 ⑤ 供给缺乏弹性,E S <1劳动力需求弹性概念: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E d ),计算公式是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D D /∆)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W W /∆) 一般将劳动力需求弹性分为5类:⑥ 需求无弹性,E d =0 ⑦ 需求有无限弹性,E d →∞ ⑧ 单位需求弹性,E d =1 ⑨ 需求富有弹性,E d >1 ⑩ 需求缺乏弹性,E d <1工资:1.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受三个因素影响: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2.工资的决定是以劳动力价值为基础,最终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以及劳动的负效应3.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4.货币工资=工资标准*实际工作时间福利:福利的支付方式有两个,实物支付(免费或折价的工作餐、折价或优惠的商品和服务)和延期支付(保险支付,退休金、失业保险)福利特征:1.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 2.法定性 3.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 劳动市场均衡的意义:1.劳动资源的最优配置(产出最高) 2.同工同酬 3.充分就业增加知识点:1.由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定义为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叫边际产品2. 短期企业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3. 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A.马歇尔4. 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L.瓦尔拉4. 就业总量的决定(P18-20)就业含义:1.劳动就业的主体是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能够参加某种劳动2.所参加的劳动属于社会劳动,对社会有益3.所从事的劳动为有酬劳动总供给含义: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格总量 总供给= 消费+储蓄= 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劳动+资本+土地+管理) = 各类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的总和 总需求= 消费品需求+投资品需求 均衡国民收入(Y )=总供给=总需求 =消费(C)+储蓄(S) =消费(C)+投资(I) 社会就业总量取决于均衡国民收入,或取决于总需求水平5. 失业的类型及度量(P20-22)失业类型(4点):①摩擦性失业*: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直至获得就业岗位时所产生的时间滞差,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一种正常性失业,即使劳动力市场处于劳动力供求均衡状态时也会存在这种类型的失业②技术性失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引进先进技术替代人力,以及改善生产方法和管理而造成的失业③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④季节性失业:由于气候状况有规律的变化对生产、消费产生影响所引致的失业失业的度量:1. 反映失业程度指标2个,失业率和失业持续期失业率=(失业人数/社会劳动力人数)*100%=(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0%2.年失业率取决于失业人数所占社会劳动力的比例和平均失业持续期3.失业造成的影响:家庭生活困难、劳动力资源浪费、劳动力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6. 就业与收入的客观调控政策及其措施(P24-27)政府支出:包括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总要分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1.最低劳动标准2.最低社会保障3.工会(此三个制度受法律保护)对就业总量影响最大的宏观调控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人政策①财政政策:分为2类,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大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降低税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政府购买、减少政府转移支付、提高税率政府实施财政政策的措施是调整政府购买水平、调整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变动税率②货币政策:分为2类,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用以刺激消费投资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消减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措施是调节法定准备金率(货币供应量)、调整贴现率(包含利率)、公开市场业务③收入政策:作用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是基尼系数(0~1)接近0,收入接近绝对平等接近1,收入接近绝对不平等正常值在0.2~0.4,小于0.2差距小,大于0.4差距大第二章劳动法1.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特点、作用与内容(P29-32)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特点:a.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劳动法律部门中具有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b.不同的法律部门有着不同的基本原则,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殊性c.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着高度的稳定性d.基本原则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a.指导劳动法的指定、修改和废止,保证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统一、协调b.指导劳动法的实施,正确适用法律,防止出现偏差c.有助于对劳动法的理解、解释,对于认识劳动法本质有指导意义,弥补劳动法律规范存在的缺陷,补充劳动法律的不足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1.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a. 平等的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是劳动权的核心b. 劳动权受到国家的保障,这种劳动权保障具体地体现为基本保护、全面保护和优先保护基本保护--是对劳动者的劳动权的最低限度的保护全面保护--是对劳动者权益和权能的保护,包括人身、财产、法定和约定权益优先保护--是指劳动法对劳动关系当事人的利益都给予合法保护的同时,优先保护在劳动关系中事实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劳动者2.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a.劳动者有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b.政府制定或调整重大劳动关系标准应当贯彻“三方原则”,即政府、工会和企业家协会(雇主协会)共同参与决定C.工会享有广泛的参与权、知情权和咨询权,但无决策权3.物质帮助权原则:a.物质帮助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主要通过社会保险来实现。

b.社会保险作为一种强行性规范,决定了社会保险的当事人不得自行确定是否参加保险以及选择保险项目c.社会保险的基本属性是强制性,其他还有社会性、互济性和补偿性2.劳动法律渊源的类别及其含义(P32-36)劳动法律渊源的含义:法律渊源是指具有有法的效力作用和意义的法或法律的外在表现形式劳动法律渊源的类别: (我国)1.宪法中关于劳动问题的规定2.劳动法律:劳动法律是劳动法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3.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4.劳动规章5.地方性劳动法规6.我国立法机关批准的相关国际公约7.正式解释:正式解释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外国)1.雇佣规则(内部劳动规则) 2.劳动(雇佣)合同3.集体合同4.习惯法5.法官法和判例法4.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特征及其构成要素(P40-44)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1.劳动合同关系:劳动合同关系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要形态2.劳动行政法律关系3.劳动服务法律关系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1.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3.劳动法律关系的双务关系:雇主、雇员在劳动法律关系之中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互为对价关系4.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国家强制性:a.劳动法律关系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手段的社会关系b.强制性规范而形成的劳动法律关系内容受国家法律强制力的直接保障C.任意性规范形成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当其受到危害时,则需经权利主体请求后,国家强制力才会显现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分别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与客体1.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a.工会是团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形式主体b.法律通常将自然人分为完全劳动行为能力人、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和无劳动行为能力人。

C.完全劳动行为能力人是指身体健康,有完全行为自由,18周岁以上的男性劳动者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3.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即劳动法律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劳动、工资、保险福利、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劳动法律事实:并不是任何事实都可以成为劳动法律事实,只有依据劳动法的规定,带来一定劳动法律后果的事实才能成为劳动法律事实法律事实分为两类:劳动法律行为(包括合法行为、违约行为、行政行为、仲裁行为和司法行为)劳动法律事件第三章 现代企业管理 1. 战略的概念与特征(P45)企业战略的概念:是指企业为了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寻求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制定的总体性和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其实质是实现外部环境、企业实力和战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 企业战略的特征:全局性、系统性、长远性、风险性、抗争性 总体性 长远性2.战略分析的方法与内容(P47-54)企业经营外部环境分析的方法:分为两个方面,对外部环境的调研和预测1.外部环境的调研方法:a..获得口头信息,这是目前了解外部环境情况的主要方法 b.获得书面信息 c.专题性调研2.外部环境的预测经营环境的微观分析:1.现有竞争对手的分析 2.潜在竞争对手分析 3.替代产品或服务威胁分析4.顾客力量的分析(包括企业产品消费群体分析、顾客购买动机分析,有时还要分析顾客消费承受能力)5.供应商力量的分析经营环境的宏观分析:是指对企业经营产生影响的政治、经济、法律、技术、文化等各因素的集合1.政治法律环境:是影响企业战略决策的首要外部条件2.经济环境3.技术环境4.社会文化环境企业内部条件分析:包括企业资源状况分析、企业利用其资源的能力分析、竞争优势分析注:企业能力分析:能力是指企业将其资源进行组合、归集、整合形成产品和服务,以满足顾客需要的一种技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