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人事管理学-第二章人事管理的历史发展 ppt课件

现代人事管理学-第二章人事管理的历史发展 ppt课件


PPT课件
12
3、郡县制
①形成郡—— 县—— 乡、里 的地方行政体 制。
②郡县官吏都 由皇帝直接任 免。
PPT课件
13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
基础 传承制度
分封制 血缘关系
世袭
地方权力
有封地和爵位
地方与中央 关系
独立性很强
郡县制 地域划分 定期任免,不世袭
没有封地
绝对服从中央
历史作用
初期有利,后期发展为割据 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的
PPT课件
21
4.行省制
(1)措施:在大部分地方实行 行省制。度 (2)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省制的开端。
朝代 西汉 隋唐 宋朝
中央 沿袭秦制
地方
汉初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三省六部制 唐后期大量设节度使
分割相权
置通判、设转运使
总趋势
相权不断削弱,皇 权不断加强; 地方势力逐步削弱,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PPT课件
29
第二节 西方文官制度
一、文官与文官制度 文官:主要是指“事务官”这类不与内阁共进退,经过公开考试 录用,实行常任制的政府文职公务人员。 文官制度:是西方各国为文官的分类、考试、录用、考核、奖惩、 待遇、培训、晋升、调动、解职、退休、保障等做出系统规定的 规章制度和体制。
PPT课件
30
二、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
英国是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发源地,最早由议会几个专门委员会
执行国家政府的管理职能。君主立宪制建立后,管理工作日益复
杂化和机构增加,文官队伍不断扩大,受恩赐制影响,文官录用
2.三省六部制
PPT课件
19
3.文官和通判
收精兵 充实禁军 削实权 派 文臣担任州郡长官,同时设 通负判责监督 制钱谷 地方财赋由中央掌握
三省六部制
设置 目的
分权 内容
分权 部门
实质
保证君权独尊 决策、审议、执行 中书、门下、尚书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三权分立 防止专制、维护民主 立法、行政、司法 国会、总统、最高法院 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度
1.明:废丞相 2.清:军机处 3.认识君PP主T课件专制制度强化的影响 3
(一)萌芽阶段(夏至秦统一以前) 1、禅让制
尧,年老了。 有人推荐他的儿子丹朱继位,尧不同意,因为丹朱很 粗野,好闹事。 后来大家都推举虞舜,说他是个德才兼备、很能干的 人物。 尧很高兴,考验了三年,非常满意,将帝位禅让给舜。
三、中国古代的人事制度的经验
(一)以法治吏
一是具有完备的体系,二是具有严格的执法机制。
(二)合理的管理机制
1.竞争择优的用人原则2.按功行赏的激励机制
3.老有所养的保障措施
PPT课件
28
四、中国古代的人事制度的缺陷
(一)君权至上的人身依附关系极为严重 (二)入仕的不正当竞争途径 (三)官吏选用的不平等政策
PPT课件
10
1、皇帝制度
①确立:秦王嬴政自称 “ 始皇帝 ”,皇位世代世 袭。
②特征:皇权至上(总揽国 家大权)、皇帝独尊和皇位 世袭。
PPT课件Biblioteka 112、三公九卿制
官职
职权
①丞相 ②御史大夫
③太尉
百官之首,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执掌奏章和诏令, 负责监察百官.
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影响
互相牵制; 权力总于皇帝;
②内容: 土 地 和人口。
③受封者义务 :服从周王的命令 ,镇守疆土、随从 作战、交纳贡赋和 朝觐述职等。
4、宗法制
1)目的:巩固 分封制。 2)内容:解决 贵族之间的继承 权之争。推行嫡 长子继承制。 3)作用:有利 于保证贵族的政 治垄断特权。
分封制、宗法制的关系
PPT课件
9
(二)成长阶段(秦至南北朝)
第二章 人事管理的历史发展
PPT课件
1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官吏制度
一、中国古代官吏制作的演变
朝代 先秦 秦朝
汉元
明清
考纲
1.禅让制;2.分封制;3.宗法制。
1.中央集权制度;2.皇帝制度; 3.三公九卿制度 4.郡县制;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汉朝:郡国并行制、推恩令 2.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3.宋朝:通判、文官 4.元朝:行省制 5.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特点
PPT课件
16
1.推恩令
(1)背景:汉初实行郡县、封国并存,中央与封国矛盾日益激化。 (2)措施: ①汉景帝:武力平定“七国之乱”。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并设刺史监察地方。
2.科举制
1)、发展演变:
①隋:开始 ②唐宋元:继承并完善 ③明清:八股取士 2)、评价: 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为历朝沿用,影响 深远。
PPT课件
4
2、世袭制 相传禹因治水有功,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按照禅让制的原则要传位给伯益。
谁知禹死后,启征伐伯益,将其击败后继位,成为中 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
PPT课件
5
禅让制与世袭制
PPT课件
6
3.分封制
①对象: 王 族 ( 主体)、 功 臣 和 先 代贵族的后代。
元朝
中书省
行省制度
明清时期
洪武十三年,明 太祖朱元璋以“谋 不轨”罪诛宰相胡 惟庸九族,究其党 羽,前后共诛杀3万 余人,时称“胡 狱”。
1..废丞相
1.原因:明初,丞相权势过大,威胁皇权。 2.措施: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3.设立内阁:明成祖时,内阁大学士参与机密事务决策。
内阁制与宰相制
比较项 地位
势力
统一
PPT课件
15
(三)成熟阶段(汉元时期)
七国之乱发生在西汉时期。 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藩、加强中央集权。 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 的封地。 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其他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 发动叛乱。 汉景帝派周亚夫率军进攻,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
公元前247年,秦王嬴政13岁即位,相国吕不韦掌握实权。 公元前238年,这年秦王22岁,宦官嫪毒发动政变,秦王率兵 围剿,并悬赏说:“有生得毐,赐钱百万;杀之,五十万。”将 叛乱者一网打尽。 第二年,又借嫪毒事件,免吕不韦,收回朝政大权。 后听从李斯之议,定下金帛利诱与武力打击相结合的计策, 灭六国。
职权 性质
宰相制
内阁制
“百官之首”,
顾问侍从,
地位巩固。
权力源于皇帝的个人信任。
总领行政, 参与决策,有属官。
侍从咨询, 无决策权,无属官。
国家法定机构
顾问机构
影响 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
对皇权无约束力
机构架构
图一
PPT课件
图二
27
二、中国古代的人事管理思想
(一)人治的思想 (二)“任人唯贤”的思想 (三)用人“不求全责备,而取其长,避其短”的思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