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教育制度
香港的教育主要由香港政府的教育统筹局(下称“教统局”)管理,制度上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部份:
学前教育:透过私立的幼儿园和幼稚园,为学前儿童提供机会学习与群体相处。
九年免费教育:在全港设立官立或津贴资助学校,为适龄学童提供六年制小学及三年制初中课程。
高中及预科课程:设立两年制高中(中四、中五),为学生提供工作前最基本的教育;设立两年制预科课程(中六、中七),作为学生报考大学前的课程准备。
专上课程:提供各种形式的专上课程,包括工业学院、大专、大学教育。
学前教育
香港的幼稚园全属私营机构,由志愿团体或私人开办,分非牟利幼稚园及私立独立幼稚园两类。
幼稚园须根据教育条例注册。
教育局的督学经常视察各幼稚园,并在课程、教学方法和行政方面,向校长和教师提供意见。
教育局与社会福利署编订的《学前机构办学手册》,为有意办学者提供开办幼稚园所须遵守的法规及建议。
幼稚园在规模上有颇大的差异,有些幼稚园只有两、三间课室,有些却有十多间。
大部分的幼稚园都能配合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兴趣,营造具启发性的学习环境,在课室内设置「图书角」、「数学角」、「自然角」、「美劳角」、「音乐角」、「家庭角」等,辅以有关的教具,诱导儿童自发地学习。
免费教育
小学教育
(小一至小六)
小学六年免费教育于1971年推行。
现时香港的小学教育分为八个学习领域及两个学习阶段。
八个学习领域分别是:
中文(包括语文课及普通话课)
英文
数学
科学教育(包含在常识科内)
科技教育(包括常识科及资讯科技)
个人、社会及人文学科(包含在常识科内)
艺术(包括音乐及视觉艺术)
体育科
两个学习阶段分别是:
第一学习阶段:由小一至小三;
第二学习阶段:由小四至小六;
每一个学习阶段完结时,学生都要参与一个由教统局主办的全港性系统评估,评核结果让当局了解学生能力上的差异。
完成小学后全港学生会被教统局中央派位分派到志愿的中学。
初中教育
(中一至中三)
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前的初中教育,大部份本地主流中学名义上是英文中学,除中国语文、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等科目外,其它科目如地理、数学、历史等,均以英语作为授课语言,但实际上是奉行双语教学,仅课本及笔记以英文编写,上课时老师通常以广州话讲授。
1997年后,特区政府决心贯彻推行母语教学,即除英文科外,其它科目均采用以中文编写的课本及笔记,并以广东话讲授(这个政策假定所有本地主流中学的学生的母语均为广东话,并非真正按个别学生的母语教学,也没有提供其他方言的教学)。
但全港400多间中学里,其中114间却可以继续使用英语授课,这些中学通常是学生学业成绩较佳的,当中甚至有一定数量是政府主办的官立中
学,由于政府的官校亦不以身作则,因此母语教学的成效一直备受质疑。
母语教学的议题,至今仍具争议性。
2005年,教育局于中学教育制度改革中再次重提学校授课语言的议题。
局方考虑以学校学生成绩作为参考标准,学生成绩佳的学校将可选择以英文为授课语言,而其余亦以中文为授课语言。
而初中学生需要学习的科目除了有中国语文、英文及数学这三个主科外,还有综合科学、历史、中国历史等科。
但部分中学却因资源问题或其他原因,而把初中的历史、地理、经济及公众事务科合并为综合人文科。
高中教育
(高中一至高中三)
2009年9月起,政府把中四至中七的课程修改成三年的高中课程,与世界其他国家教育制度接轨。
预科课程
较深的部份从新课程里剔除了。
中国语文、英国语文、数学科以及通识教育科为必修科目。
香港的新高中课程以香港考试及评核局主办的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之内容为蓝本。
这类高中毕业生将参加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以衡量学生知职水平,并可作为升学及就业的参考指标。
专上教育
香港提供优质、多元、灵活及多阶进出的升学途径予学生接受专上教育。
公币资助课程
现时共有八所接受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资助的可颁授学位院校,共提供15 000第一年学士学位课程,这些院校包括:
香港城市大学
香港浸会大学
岭南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教育学院
香港理工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大学
作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之一,香港拥有亚太区多间最佳教学及学术研究成就的大学。
根据2010年亚洲大学排名,八所接受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资助的大学当中,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均排名於亚洲区前五名及世界前五十内。
另外两所学院(香港城市大学及香港理工大学)亦排名世界200名之内。
各学院均拥有自主的收生权,应届学生可於各学院之网站查阅相关的收生资格。
拥有香港中学文凭学历的学生,可透过大学联合招生办法(JUPAS)提交申请。
政府同时通过学生资助办事处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财政支援。
成绩优异的本地和非本地学生亦可从香港特区政府奖学基金中获取奖学金。
部份受公帑资助的院校,如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教育学院、香港理工大学及职业训练局亦有提供公帑资助的副学位课程。
自资本地课程
为年青人提供更多升学机会,本地院校的自资副学位或以上程度课程数目与日俱增。
在自资专上界别方面,政府积极透过多项支援措施,支持及提升界别的持续发展,包括免地价批出土地;提供免息贷款,协助兴建新校舍或改善教学环境及设施;成立35亿元的自资专上教育基金,为学生提供奖学金,并支援院校提升质素和加强质素保证的工作;注资30亿元入研究基金,让自资高等院校参与竞逐研究拨款,推动学术和研究发展;以及提供学生资助等。
表演艺术课程
由公帑资助的香港演艺学院提供舞蹈、戏剧、电影及电视、音乐、舞台及制作艺术和中国戏曲等由文凭到硕士程度的课程。
持续进修课程
越来越多人为了事业或个人兴趣而持续进修,以提升学历和专业资格。
政府已列出所有根据《非本地高等及专业教育( 规管)条例》(第493章)规定下已注册或已申请豁免注册的课程,并为课程主办者提供参考资料,以及在市民报读课程时,提供适当的建议。
学术研究
政府致力支持高等教育界别从事学术研究,每年拨款予接受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资助的学院。
受教资会资助的学院,可调拨整笔补助金及角逐经顾问团和研究资助局(研资局)批核的指定用途补助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