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市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质量评估试题语文2021.01一、现代文阅读(共3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在上面讨论权力的性质时已提出三种方式:一是在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二是从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三是从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
现在我又想提出第四种权力,这种权力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之中。
社会继替是指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社会变迁却是指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
这两种过程并不是冲突的,而是同时存在的,任何社会绝不会有一天突然变出一个和旧有结构完全不同的样式,所谓社会变迁,不论怎样快,也是逐步的;所变的,在一个时候说,总是整个结构中的一小部分。
社会变迁常是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
新的环境发生了,人们最初遭遇到的是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生活上发生了困难。
新的方法却又不是现存的,必须有人发明,或是有人向别种文化去学习,输入,还得经过试验,才能被人接受,完成社会变迁的过程。
这里发生了“文化英雄”,他提得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的试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
这种人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发生了一种权力。
它是时势所造成的,无以名之,名之曰时势权力。
这种时势权力在初民社会中常可以看到。
这种权力最不发达的是在安定的社会中。
乡土社会是一个最容易安定的社会,因之它也是一个很少“领袖”和“英雄”的社会。
儒家所注重的“孝”道,其实是维持社会安定的手段,孝的解释是“无违”,那就是承认长老权力。
乡土社会环境固定,长老保持他们的权力,子弟们在无违的标准中接受传统的统治。
在这里不发生“反对”,长老权力也不容忍反对。
长老权力是建立在教化作用之上的,教化是有知对无知,如果所传递的文化是有效的,被教的自没有反对的必要。
长老权力下的乡土社会,反对被时间冲淡,成了“注释”。
注释是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
注释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实之间极大的分离。
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
结果不免是口是心非。
虚伪在这种情境中不但是无可避免而且是必需的。
对不能反对而又不切实用的教条或命令只有加以歪曲,只留一个面子。
面子就是表面的无违。
名实之间的距离跟着社会变迁速率而增加。
社会如果加速地变动,注释式歪曲原意的办法也就免不了。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结果,位与权,名与实,言与行,话与事,理论与现实,全趋向于分离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名实的分离》)1.结合《乡土中国》整本书内容,下面对“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时势权力”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A.“横暴权力”为解决社会冲突而产生,是统治者的工具,是一种临时平衡。
此时武力的阶段已经过去,被支配的一方认了输,完全心服。
B.“同意权力”在社会分工合作中产生,它的基础是社会契约,是同意。
社会分工愈复杂,这种权力就愈扩大,它主要存在于乡土社会中。
C.“时势权力”在激烈的社会变迁中产生,此时出现了能应付新环境并获得别人信任的“文化英雄”,他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权力由此发生。
D.“长老权力”在社会继替过程中发生,是教化性的权力。
这种权力表现在长幼之序的亲子、师生等关系中,这是由文化不稳定造成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提到本书前面提出的三种权力,目的是引出本文的主要论述对象“时势权力”。
B.文章通过对“时势权力”与“长老权力”、“反对”与“注释”的比较,来说明名实分离的现象。
C.第三段引儒家所注重的“孝”道,意在说明在乡土社会中的长老权力是不容忍“反对”的。
D.文章末段举“面子”“挟天子以令诸侯”等语汇,易让读者明白乡土社会中“注释”大量存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社会继替是指社会成员的变动,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结构的变动,二者不是冲突的,而是同时存在的。
B.社会变迁是渐进的,不是突然的;在某一时期内,变动的只是一小部分,任何社会的变迁都是如此。
C.“注释”是为了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会引起名实之间极大的分离,可以说是一种保留“面子”的“反对”。
D.儒家注重“孝”道,是为了维持社会安定;而“注释”引起的名实分离会促使社会加速变动甚至动荡。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据民政部统计,2002年至2012年,我国自然村由360万个锐减至270万个,平均一天时间消失的自然村大概就有几百个。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表明,如果不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我们将面临失去文化根基的危险。
村落消失了,儿时的山丘被推平了,小桥流水人家不复存在了,乡愁又能寄托于何处呢?曾经生生不息的传统村落既是乡愁的重要载体,也是现代社会治理的一部分。
推进城镇化、工业化是大势所趋,把城市建设得越来越美好,契合公众期待。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偏远农村就应该选择性遗忘,就应该任其自生自灭。
我们呼吁保护传统村落,是提醒人们看到它作为一种乡愁载体、一种历史遗存、一种传统生活样式的重要文化意义、精神价值,并不是主张人们还生活在那种穷苦中。
人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我们乐见城镇化改变了人口结构和城乡格局,让很多人过上了更富足的生活。
(摘编自李思辉《不能把“最后的村民”遗忘在繁华之外》)材料二:乡村振兴这种整体性的战略安排与过去提出的“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也有所不同。
它是以城乡融合为根本理念的,应当说,“城乡融合”是对“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和超越。
“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着眼的是以工补农和以城统乡,农村成为各种政策和补贴的接受者。
这种思路虽然比城乡对立的理念有所进步,对解决“三农”问题有所裨益,但从发展理念上讲这仍然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按照这种思路也不会改变总量发展下城乡结构差距拉大的情况。
城乡差距既然是新时代解决主要矛盾的主攻方向之一,那么,强调乡村与城市是共存共荣互相推动的两个空间发展布局,着重发展乡村的独立性和自主发展格局,这种思路就成为必然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城乡融合”理念在国家实践层面的具体实施,着眼的是农村发展与乡村振兴,使农村发展形成与城市发展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的自主发展格局,最终消除城乡发展差距。
(摘编自王立胜等《深刻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政治经济学视角的解读》)材料三:作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典型代表,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促进乡村发展的积极实践,通过立法为各项财政支持政策提供法律支持,建立城乡共生的一体化模式,在解决农民增收和实现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美国的乡村发展历程对中国来说具有一定的先导性和参照作用。
在理论研究方面,二战后西方经济学家对发展中国家城乡关系和二元经济结构进行了广泛的学术探讨。
以Lewis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乡村的衰败与凋零是市场经济的结果,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会促使二元经济结构消减,政府没有必要对此进行干预。
随后,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Lewis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现实并不一致,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会给一国的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他们论证了乡村建设与发展的价值和重要性,并提出了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工农协调发展的政策主张。
(摘编自胡月、田志宏《如何实现乡村的振兴?——基于美国乡村发展政策演变的经验借鉴》)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最近几年,我国传统村落消失速度很快,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村落的保护。
B.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保护历史遗存、传统生活样式、文化根基,以此让城市反哺农村,改善农村生活品质。
C.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理念,是让乡村不再成为城市的依附而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的发展格局。
D.西方经济学家Lewis认为二元经济结构模式无须干预,但他后来又发现城乡差距会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工业化、城镇化符合公众期待,而保护寄托乡愁的乡村风貌可以满足公众的精神需求,二者要协调发展。
B.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对城乡关系问题形成了新的认识,这个认识是以“城乡融合”理念为基础的。
C.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促进乡村发展的实践活动,可为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一定的经验。
D.以城统乡的理念强调城乡的共同发展,促进了乡村进步,是目前消除城乡二元体制的最好方式。
6.当前我国城乡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的状况,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如何才能使乡村振兴。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甲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
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