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对策建议(一)城镇化发展不能搞“大跃进”, 必须循序渐进
许多地方近年来城市无节制的扩张无异于城市化的“大跃进”, 使我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各类资源及环境不堪重负; 曾经普遍出现的小城镇建设中“有城无市”的状况甚至在不少大城市中也出现了; 具有我们自身特色的“城市病”开始大量出现等。
现在强调必须循序渐进地推进城镇化, 是再及时不过了。
应当清醒的认识到, 城镇化决非是一个简单的城镇人口数量增长的过程, 它
还是一个质的提高过程, 包括: 城镇产业的升级及其结构的合理化; 城镇人口素质的大幅提高; 优秀的传统城镇文化得以保留并发扬; 城镇人居环境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等。
总之, 伴随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绝大多数居民的幸福感也应不断增强, 居民的幸福感是一个与城镇化成本成相反方向变动的指标,所以我们应该控制城镇化成本的增长,提高居民的幸福感。
(二)必须坚持城市可持续发展, 实现可持续城镇化
我们认为, 要以科学的城市发展观来指导城市发展, 就必须牢固树立城市可持续发展观, 实现可持续城镇化。
这里, 我们定义的城市可持续发展, 是指某一特定城市的发展, 在确保当代城市居民达到并维持一个适当的福利水平的同时, 不剥夺或危及后代人和城市以外地区居民的福利和机会。
即城市的发展不以牺牲后代和城市外居民利益与机会代价。
相应, 可持续城镇化可定义为, 某一区域的城镇化进程,在确保当代区域内居民达到并维持一个适当的福利水平的同时, 不剥夺或危及后代人及区域外地区居民的福利和机会。
二者既区别又联系紧密, 尤其重要的是, 这二者均与上面讨论到的“城镇化成本”密切相关。
就广义的城镇化成本而言, 不可持续的城镇化是成本较高的城镇化, 因此, 要大力倡导可持续城镇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从而降低城镇化成本。
(三)构建合理的区域城镇体系, 走集约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一个区域甚至一个国家, 城镇体系结构的不合理, 必然使维系城镇发展的各类资源配置失当, 因而是高成本的城镇化。
粗放型的城镇化是对城市资源的极大浪费, 也是高成本的城镇化。
走集约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核心是高效地利用城市资源,即以最少的资源耗费(如对土地的占用, 水资源、能源的耗费以及环境成本), 求得较多的城镇发展的收益, 它与上面提到的城镇体系结构又紧密相关。
其实, 所谓城市群组团的方式, 在美国也就大纽约区、五大湖区和大洛杉矶区三个主要区域, 它们提供了美国总体经济的65%。
而在我国, 提出要建设大都市的城市就达180 余个, 经济学的“短边原则”应当是“大都市冲动”的一副清醒剂, 否
则, 我们面对的必然是更加高昂的城镇化成本。
(四)增加适应可持续城镇化发展的知识供给, 降低城镇化机会成本
因城镇化过程中方案选择失误引起的机会成本增大, 直接推动着城镇化总体成本的上升。
除法规、体制、机制和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外, 适应可持续城镇化发展的知识供给短缺是导致决策失误是一个重要原因。
按照上述可持续城镇化的定义,需要城镇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具备更多的新知识, 否则, 难免成为井底之蛙, 或在城镇发展中常犯“好心办坏事”、“情况不明决心大”的错误。
这些知识中, 包括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建筑学、生态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甚至包括美学的知识。
当然, 加强各地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理论联系实际地吸收各地区在城市化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 用以指导城镇化的实践, 就显得更加重要。
(五)适时支付“和谐城市成本”
以上我们定义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直观表现, 应当是城市发展充分地显现出人与人的和谐(包括当代城市居民之间,城市居民与区外居民之间, 当代城市居民与后代人之间对城市资源合理的利用和分享) , 人与自然的和谐, 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和谐等。
这样的城市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和谐城市”, 和谐城市是广义的城镇化成本最低的城市。
现实是孝感市高昂的城镇化成本, 特别是居高不下的社会成本造成了城市的不和谐, 而我们说, 降低城镇化成本的一个重要途径, 就是政府适时地支付“和谐城市成本”。
例如: 对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和城镇被拆迁居民的合理补偿; 为城镇下岗职工、进城农民、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及一般市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增加对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城市文化环境保护、城市弱势群体及困难群众在生活、教育、医疗扶助方面的投入等。
政府的这种支付, 虽然也是城镇化成本的组成部分, 但它确实又能够大大降低总成本, 而且这种支付越主动、越及时, 效果也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