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人口流动与城市化
一.农业与城市发展 二.工业与城市发展
• 工业化的深入能够推动城市发展的原因: 1. 聚集经济效应 2. 城市发展的乘数效应 3. 城市发展的循环累积效应
三.增长极与区域发展
专栏14-1世界六大城市带 城市带,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 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 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高度发达的交通及信息网络,发展 城市之间的联系,共同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20世纪50年代,法国地理学家简 • 戈特曼(Jean Gottmann)在对 美国东北沿海城市密集地区进行研究时,提出了城市带的概念,认为 城市带应以2500万人口规模和每平方公里250人的人口密度为下限。按 照简 • 戈特曼的标准,世界上有六大城市群达到城市带的规模: ⑴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该城市群从波士顿到华盛顿,包 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该城市带的面积占美国 面积的1.5%,人口占美国总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 是美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和商贸中心、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 ⑵北美五大湖城市群。该城市群分布于五大湖沿岸,从芝加哥向东 到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并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 利尔。集中了20多个人口达100多万的大都市。是美国、加拿大工业化 程度最高、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⑶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也称为东海道城市群。一般指从千叶向 西,经过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到京都、大阪存工资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在发展中国家是一个普遍的事实,剩余 劳动力的存在,使得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工资水平被锁定在生存工资水 平( Basic Survival Wage )上。所谓生存工资,简单来讲,是指劳 动者获得的仅仅只能维持日常开支所需而无结余的报酬。 如果在农业生产中,哪个劳动者要求雇主提供给他高于生存工资 水平的报酬,雇主将马上会雇用那些只要求生存工资的劳动者;但如 果雇主提供给劳动者的工资低于这一水平,则劳动者自我的简单再生 产也无法维持,劳动力的健康和素质都会下降,农业生产本身也将无 法得到有效的维持。 即使我们以自耕农家庭为单位来考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也可以发现: 由于自耕农家庭所拥有的土地是有限的,并且我们假设现有家庭成员 以及新增家庭成员都从事农业的话,那么,随着土地利用达到极限, 劳动力的再投入将不会带来产出的增长,这时候将出现劳动力利用不 足的情况,此之谓隐蔽性失业(Disguised Unemployment),虽然一 个家庭无法解雇其成员,但保障每个成员获得生存是家庭存在的基本 目标,所以,这时候的自耕农家庭中,所有的家庭劳动者获得的报酬 水平也将维持生存工资的标准。
专栏14-2 为什么城市的报酬水平会高于农村 在讨论人口流动中,城市中更高的工资水平被认为是吸引人口流动 的关键因素,但为什么同样是一个劳动者,他在城市获得的报酬会高于 他在农村的收入呢?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城市中的非农产业部门中要 素的生产效率更高,所以,更高的工资是对劳动者更高的边际生产率的 回报。 导致城市中非农产业部门生产效率高的原因很多,比如说城市的工 业部门往往比农村的农业生产使用更多的资本品,同时,城市不少产业 的生产过程衔接紧密,分工更为具体和细致,斯密谈到的分工所带来的 种种好处便在紧凑和科学的生产过程中得以体现。此外,城市产业所产 生的聚集效应可以使得身处其中的相关行业可以享受到程度不同的外部 经济,这也有助于提高企业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 不仅如此,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这一问题,我们还会发现:城市中 的就业人员在获得高于农村的工资水平的同时,也往往需要承担比农村 更为高昂的生活费用。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后,雇 主根据其边际生产力所给出的工资报酬尚不能够支付他在城市中的生活 费用,他会选择进城吗?从理论上讲,不考虑其他因素,这个劳动者显 然不会选择进城。从这个角度来看,能够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本身就 是更高素质的劳动力。所以,正是因为城市中使用的生产要素都更为优 质,优质就应当优价,更高的报酬水平正是更好的生产要素的标志。
城-乡人口流动与城市化
本章概要:在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原 来居住在农村中的大量人口的就业领域会转移到工业部门, 其居住地点也会转移到城市。所以,人口流动对一国的工 业化和城市化有着重要影响。基于这一认识,本章将介绍 城市化的基本理论,分析乡—城人口流动机制与影响,并 在此基础上探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 对策。 学习目标: 1.掌握城市化的基本动因与机制; 2.理解二元结构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3.掌握刘易斯模型与拉尼斯—费景汉模型; 4.掌握托达罗模型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失业现象; 5.理解发展中国家的过度城市化与纠治对策。
资料来源: /papers/jianzhu/20060208/paper16519.shtml; 长江三角洲2007年的GDP数据来自于 /info/ShowArticle.aspx?ArticleID=3011
一.城市化与乡城人口流动 二.二元结构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三.刘易斯模型 四.拉尼斯—费景汉模型 五.托达罗模型
该城市群一般分为东京、大阪、名古屋三个城市圈。这个区域的面 积为3.5万平方公里,占日本全国的 6%。人口将近7000万,占全国总 人口的61%,是日本最核心的经济生产区域。 ⑷欧洲西北部城市群。这一超级城市带包括大巴黎地区城市群、 莱茵-鲁尔城市群、荷兰-比利时城市群。主要城市有巴黎、阿姆斯 特丹、鹿特丹、海牙、安特卫普、布鲁塞尔、科隆等。这个城市带10 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40座,总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00万。 ⑸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城市群。该城市带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 包括大伦敦地区、伯明翰、谢菲尔德、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大城市, 以及众多小城镇。这是产业革命后英国主要的生产基地。该城市带面 积为4.5万平方公里,人口3650万。是英国产业密集带和经济核心区。 ⑹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这个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由上海、 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南京、南通、镇江、杭州、嘉兴、宁波、 绍兴、舟山、湖州等16个城市组成。土地面积占全国的2%,人口数量 占全国的10%,2007 年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生产总值为 46672.07亿元, 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