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 单独成册对应学生用书第91页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愆.期(qiān)垝垣.(huán)
孔疚.(jiù) 尔卜尔筮.(shì)
B.涉淇.(qí) 夙.兴夜寐(sù)
咎.言(jiū) 自我徂.尔(cù)
C.不遑.(huánɡ) 象弭.(mǐ)
归聘.(pìn) 雨.雪霏霏(yù)
D.桑葚.(shèn) 棠棣.(dì)
嗟.叹(jiē) 咥.其笑矣(diē)
解析:A项“垣”应读yuán;B项“咎”应读jiù,“徂”应读cú;D项“咥”应读xì。
答案:C
2.《诗经》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下列诗句的表现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C.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D.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解析:C项是赋,其余是兴。
答案:C
3.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A.氓之蚩蚩来既我谋秋以为期
B.既见复关非来贸丝乘彼垝垣
C.体无咎言靡室劳矣信誓旦旦
D.夙兴夜寐其黄而殒无与士眈
解析:A项既—即;B项非—匪;D项殒—陨,眈—耽。
答案:C
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愆:拖延
B.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贿:财物
C.我戍未定,靡使归聘.聘:请
D.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来:回家
解析:“聘”,问。
答案:C
5.比较下列两组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尔卜尔筮,体无咎言.②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
③匪.来贸丝,来即我谋④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A .①与②的意思不相同,③与④的意思不相同
B .①与②的意思相同,③与④的意思相同
C .①与②的意思不相同,③与④的意思相同
D .①与②的意思相同,③与④的意思不相同
解析:①言,预兆;②言,助词,无实义;③④匪,通“非”,不是。
答案:C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 .《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 .《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
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 .《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解析:《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答案:D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
吴中书事
杨乘①
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
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
香径②自生兰叶小,响廊③深映月华空。
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
【注】 ①杨乘:晚唐诗人。
同州冯翎(今陕西大荔)人。
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
②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吴王种香花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
③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
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当年吴国的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当年吴国歌舞升平
的景象。
B.颔联“名归范蠡五湖上”指的是范蠡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
C.颈联描写想象之景,意蕴丰富,“自”重在表现香径荒凉冷落,“空”意在渲染响廊空寂无人。
D.尾联“谁与同”和范仲淹的“吾谁与归”的意思相同,表现了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
E.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答案:CD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答案:(1)愁: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的伤感;对国运渐衰、世事难测的感叹。
(2)表现:①对比。
通过当年的繁华和眼前的凄清冷落对比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烘托了诗人的悲伤之情。
②运用典故。
通过范蠡帮助勾践灭吴,最终名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的羡慕之情(表现了诗人对自己的命运不能自主的悲叹)。
③直抒胸臆。
通过写尊前多暇,表明自己不受重用,无事可做,只得借酒浇愁的悲伤。
三、语言运用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一些城市通过发布“雷人标语”来纠正城市不文明现象,这实质上是一种文明的困境,是一种最无奈的做法。
根除城市顽疾,关键在于①。
而市民文明习惯的养成,不会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而是②,需要长期循序渐进地宣传教育、公民自律和法规完善。
尤为重要的是,需要通过文明的、市民能够接受的方式,来唤起全社会共同参与。
因此,不妨多注重“标语文化”,将警示语过于严厉、刻板的面孔变一变,改用优美、温馨的语言进行表达,或许会③。
答:
答案:①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或:促进市民文明习惯的养成)②一场艰巨的持久战(或:一个长期的过程)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0.将下面文字中加横线的部分改为以“儒家学者”为主要陈述对象的句子。
《诗经》从一开始,尽管还没有赋予它以儒家经典的意义,人们还习惯地称它为《诗三百》,但它的本来面目就逐步被儒家学者掩盖,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被拿去附会剥削阶级
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
答:
答案:儒家学者拿《诗经》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逐步掩盖了《诗经》的本来面目,对它断章取义,歪曲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