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中国的古代园林1

第七章 中国的古代园林1


东林禅寺
东晋佛教高僧慧远,于晋孝武帝的太元九 年(384年)来到庐山,流连于此地的山清水 秀,遂在江州刺史的帮助下建寺营居,这就是 庐山的第一座佛寺——东林禅寺。 • 慧远在庐山一住三十年,聚徒讲学,成为 东南佛教的宗师。慧远还组织一个社团名叫 “白莲社”,参加的有佛教徒、玄学家、儒生 共123人。他们除了讲论佛学,探讨玄理之外, 也在慧远的影响下品玩山水风景,自己营建园 林别墅。莲社成员以他们很高的文学修养、艺 术趣味和鉴赏自然美的能力,对于当时南方私 家园林艺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他们所经营的园林,也可视为后世文人园林的 滥觞。 •
苏 州 拙 政 园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650 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典型的元代园林。元至正二 年(公元1342年)天如禅师为纪念其师中峰禅师 建菩提正宗寺, 元末名僧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 “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 因园内“林有竹万株,竹下多怪石,状如狻 猊者”;又因中峰禅师曾倡道天目山狮子岩,取 佛书“狮子吼”之意,易名为狮子林。园建成后, 当时许多诗人画家来此参禅,至康熙年间,寺、 园分开,后为黄熙之父、衡州知府黄兴祖买下, 狮子林便成了黄家的私家园林。
第 七 章
中国的古代园林
会写“园”的繁体字吗?

假山
↓ ↘
花草
树木
水池
古典园林文化
中国园林、山水画、烹饪和京剧并称“中国文化四绝”。
• 中国园林:是为游览观赏、起居理事、
读书养性等而建的包括山、水、石、动 植物与厅、堂、馆、榭、轩、楼、台、 阁、亭、廊、路、桥等各种建筑物的综 合建筑群。
• 园林包括庭园、宅园、小游园、花园、公园、 植物园、动物园等,还包括森林公园、风景 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游览区以 及休养胜地。
园 冶
中国古代造园专著 《园冶》封面
由兴造论和园说两篇组成。 《兴造论》突出强调“因、借、体、宜”原则的 重要性。园说分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 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十部分。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按照园林基址选择和开发的不同方式, 中国古典园林可以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 然山水园。 • 如果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来加以分类, 则主要有三个类型:私家园林、皇家园 林、寺观园林。 • 按照地区加以分类:北方园林、江南 园林、岭南园林。 •
4、隋唐宋:
(1)皇家宫苑继续扩大发展
隋:西苑;唐:长安城;宋:艮岳——将模写山 水推向顶峰 (2)风景游览地开始形成:杭州西湖 (3)私家园林兴盛:写意山水得到发展。
唐朝白居易的庐山草堂;宋代的网师园。
5、明清:园林艺术成就达到顶峰
(1)皇家园林规模庞大:圆明园、北海、颐和园 (2)私家园林空前发展:拙政园、留园、个园、瘦西湖 (3)园林创作理论化:计成《园冶》,对造园艺术具有指导性作用
(四)树木花卉,表现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对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讲究表现自 然。松柏高耸入云,柳枝婀娜垂岸,桃花数里盛开„„ 乃至于树枝弯曲自如,花朵迎面扑香„„其形与神,其意 与境都十分重在表现自然。 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 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独立于 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二、中国古代园林的特色
(一)造园艺术,“师法自然” “师法自然”,在造园艺术上包含两层内容。一是总 体布局、组合要合乎自然。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 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要符合自然界山水生成的 客观规律。二是每个山水景象要素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 规律。如假山峰峦是由许多小的石料拼叠合成,叠砌时要 仿天然岩石的纹脉,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水池常作 自然曲折、高下起伏状。花木布置应是疏密相间,形态天 然。乔灌木也错杂相间,追求天然野趣。
(二)分隔空间,融于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用种种办法来分隔空间,其中主要是用 建筑来围蔽和分隔空间。分隔空间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 实体的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
(三)园林建筑,顺应自然 中国古代园林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 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人工的山,石纹、石洞、 石阶、石峰等都显示自然的美色。人工的水,岸边曲折自 如,水中波纹层层递进,也都显示自然的风光。所有建筑, 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 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 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 效果。
(2)有了散布在广大自然环境中的建筑组群。苑中有宫,
宫中有苑,离宫别馆相望,周阁复道相连。 秦始皇的阿房宫、汉武帝的上林苑
3、魏晋南北朝(转折期):园林开始崇尚自然,私家 园林出现。
私园已从利用自然环境发展到模仿自然环境的阶段,
筑山造洞和栽培植物的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造园的主 导思想侧重于追求自然情致,如北魏张伦在宅园中“造 景阳山,有若自然”,产生了“自然山水园”。 佛教自东汉传入,盛行于魏晋,南朝梁武帝将其定 为国教,寺庙园林开始兴起。
殿宇僧寺往往因山就水,架岩跨涧。 布局上讲究曲折幽致,高低错落。因此, 这类寺观不仅成了自然风景的点缀,其 本身也无异于园林。因此,在许多自然 风景优美的地带,便有了寺观作为宗教 基地和接待场所,相应地也有了道路等 基础设施。 • 于是,以宗教信徒为主的香客、以文 人名士为主的游客纷至沓来。自此以后, 远离城市的名山大川逐渐形成了原始型 旅游的风景名胜区。佛寺和道观,便成 为这些风景名胜区的人文景观的主体和 •
三、中国古代园林分类
(一)按占有者身份分 1.皇家园林 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 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 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 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
景深和空间层次,使水面有幽深之感。

(三)破。水面很小时,如曲溪绝涧、清泉小池,可 用乱石为岸,怪石纵横、犬牙交齿,并植配以细竹野藤、 朱鱼翠藻,那么虽是一洼水池,也令人似有深邃山野风
致的审美感觉。

三、植物
植物是造山理池不可缺少的因素。花木犹如山峦之发, 水景如果离开花木也没有美感。自然式园林着意表现自然 美,对花木的选择标准,一讲姿美,树冠的形态、树技的 疏密曲直、树皮的质感、树叶的形状,都追求自然优美; 二讲色美,树叶、树干、花都要求有各种自然的色彩美, 如红色的枫叶,青翠的竹叶、白皮松,斑驳的粮榆,白色 广玉兰,紫色的紫薇等;三讲味香,要求自然淡雅和清幽。 最好四季常有绿,月月有花香,其中尤以腊梅最为淡雅、 兰花最为清幽。花木对园林山石景观起衬托作用,又往往 和园主追求的精神境界有关。
第 二 节 中国古代园林的 组成要素
一、筑山
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1)对仙境的向往:一池三山,象征东海神山(蓬
莱、方丈、瀛洲) 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 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 (2)模写山水:在园中累土构石为山,转向对自然 山水的模仿,标志着造园艺术以现实生活作为创作起点。 宋徽宗的艮岳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巧、以石
(1)掩。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
临水建筑,除主要厅堂前的平台,为突出建筑的地位, 不论亭、廊、阁、榭,皆前部架空挑出水上,水犹似自 其下流出,用以打破岸边的视线局限;或临水布蒲苇岸、 杂木迷离,造成池水无边的视角印象和想象。

(二)隔。或筑堤横断于水面,或隔水净廊可渡,或架 曲折的石板小桥,或涉水点以步石,正如计成在《园冶》 中所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如此则可增加
四讲意境:花木往往和园主追求的精神境界有关。如 竹子象征人品清逸和气节高尚,松柏象征坚强和长寿,莲 花象征洁净无暇,兰花象征幽居隐士,玉兰、牡丹、桂花
象征荣华富贵,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紫薇象征高官厚禄等。
玉 兰
牡 丹
• 洛阳牡丹甲天下,曹州牡丹甲齐鲁 •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国色天香
鸡鸣寺
• 又称古鸡鸣寺,位于鸡笼山东麓山 阜上,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之一。鸡笼 山山高62米,因山势浑圆似鸡笼而得名。 鸡笼山背湖临城,满山浓荫绿树,翠色 浮空,山青水秀,风景绮丽。鸡鸣寺寺 址所在,三国时属吴国后苑之地,早在 西晋永康元年(300年)就曾在此倚山造室, 始创道场。东晋以后,此处被辟为廷尉 署,至南朝梁武帝在鸡鸣埭兴建同泰寺, 才使这里从此真正成为佛教胜地。
为主的假山。
(3)写意山水:采用概括、提炼手 法,所造山的真实尺度大大缩小,力求 体现自然山峦的形态和神韵。这种写意 式的叠山,比自然主义模仿大大前进一 步。 • 苏州拙政园、常熟的燕园、上海的 豫园 • 古人云:“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 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赏石清 心,赏石怡人,赏石益智,赏石陶情, 赏石长寿。” “石乃园之骨”。 •
第 一 节
中国古代园林的起源、特色与分类
一、中国古代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1、殷商时期(起源):园林的最初的形式是囿。
囿是利用天然山水林木,挖池筑台而成的一种游憩
生活境域,供天子、诸侯狩猎游乐。如周文王“灵囿”。 2、秦汉时期:出现了以宫室建筑为主的宫苑,“一池三山” 为代表的布局初步形成。 特点(利用自然): (1)面积大,周围数百里,保留囿的狩猎游乐的内容;
2.私家园林 是供皇家的宗室外戚、王公官吏、富商大贾等休闲的 园林。其特点是规模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 玲珑,表现其淡雅素净的色彩。现存的私家园林,如北京 的恭王府,苏州的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网狮园,上海 的豫园等。
பைடு நூலகம்
3.寺院园林
• 在荒无人烟的山野地带营建寺观又必 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一是靠近水源以 便获得生活用水;二是靠近树林以便采 薪;三是地势向阳背风、易于排洪,小 气候良好。但凡具备这三个条件的地段 也就是风景比较好的部位,寺观建筑也 就必然会以风景建筑的面貌出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