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格特征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十分悠久,大约从公元前11 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直到19 世纪末叶封建社会解体为止。
在3 000 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风景式园林体系,即中国园林体系。
以山水园林为基本的中国古典园林体系有4 个主要的风格特征: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涵蕴.这些特征也一直被现代园林所借鉴学习并加以改进丰富。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特点、建筑风格
1、中国古典园林的形成发展过程及风格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演进过程, 是伴随着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封建大帝国从开始形成而转化为全盛,成熟直到消亡的历史过程的.中国古典园林持续演进的契机就是封建历史时期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平衡和再平衡.即是说从人类社会的自身发展上看,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尊重的最重要的准则就是和谐.这种和谐不仅包括了人和人之间的和谐,也包括了人和自然、各个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这种对和谐关系的强调可以从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格特征体现出来,同时也代表了当时人类世界观、哲学观和审美观。
无论是代表宗教、哲学的寺观园林,或是代表政权统治的皇家园林,又或是体现个人审美的私家园林,都从形制和内涵上证明了这一观点。
可以说在中国古典园林体系中的4个主要风格特征中“,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是最主要、最重要的, 其他3 个特征可以看作是在此基础上的拓展延伸。
《园冶》云“: 入奥疏源,就低凿水,搜土开其穴麓,陪山以房廊。
”在代表不同阶级, 不同性质的各种中国古典园林里面, 都遵照“本于自然,高于自然”这一原则。
虽然在空间布局、结构构筑和细节设计上 3 种园林都各有迥异,但从根本上来说它们都是辩证统一的。
当然,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源自于古中国园林设计师对自然纯朴的理解。
2、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形式
2.1、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又名苑围、宫苑,为皇家所建,是供帝王居住、活动和享乐的园林。
如北京的北海、中南海、景山、故宫御花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它们占地规模浩大,空间布局复杂,园中建宫,园中设园,构成庞大的综合性园林体系。
皇家园林建筑形式多样,宏伟高大,功能齐全,富丽堂皇。
皇家园林纳历代艺术之精华,收天下南北之美景于一体,成为时代造园的顶级之作。
2.2、府宅园林
这主要是指一些王公贵族、官吏富商、文人学士,在府宅附近辟地建造供自家居住和享用的园林,是私家园林的主要类型。
府宅园林分布以江南之地为多,尤其苏州、扬州、无锡一带更为集中。
北方地区如北京的王府花园、山东曲阜孑乙府的后花园等。
府宅园林地域范围较小,且大多建于城市,环境的限制使其在环境气氛的创造和处理上,更注重对自然风光的追求,注重构图,突出主题,建筑点缀,山水为主,意境淡雅,诗情画意浓厚,对造园者的艺术造诣和技巧相对要求更高。
2.3、寺观园林
在佛教寺庙、道教宫观等宗教场所附设的园林,是宗教建筑与园林相结合的产物,如北京碧云寺的水泉院、扬州大明寺东院等。
寺观园林服务于宗教活动需要,其目的是创造修身养性的氛围,因此表现出幽静肃穆、超凡脱俗的意境,在都市之中人化出景色优美的自然情趣,将人间喧嚣置之度外,以张扬“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宗教文化内涵。
2.4、祭祀园林
在封建社会祭天祀地的坛庙、祭拜祖先的祠堂以及历史名人的祭祀场所,也往往附设有小型园林。
如北京社稷坛(现改为中山公园)、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孔庙等都有这种园林。
成都的杜甫草堂和眉山三苏祠本身就是把祠堂与园林融合在一起的祠堂园林。
2.5、庭院园林
庭院园林是指在衙署、府宅等建筑物之间,庭院空地或天井之内,置少量假山、水池、花木之景,以美化庭院而形成的微型园林。
如北京恭王府西路天香庭院中的翠竹、假山等。
该园林形成于主体建筑之间,规模小,结构简单,具有依附性。
2.6、公共园林
这种园林是指在城市内部或城郊地区,兴建亭、台、楼、阁、桥、堤等建筑,塑造山、水、林、草等景观,面向社会民众的园林。
如唐长安的曲江池、南宋临
安的西湖,现在城市普遍建设的各类公园,皆属于此类。
2.7、名山园林
历史上在一些名山胜境之处,文人墨客相聚或众人游览观景,由此而形成距城市较远、范围较大的自然园林。
如浙江兰亭位于距绍兴卫2.5km的兰渚山下,因王羲之《兰亭集序》而闻名,现存的园林于明嘉靖年间重建。
3、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风格
3.1、表现含蓄
含蓄效果就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
这种含蓄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其一,其意境是含蓄的;其二,从园林布局来讲,中国园林往往不是开门见山,而是曲折多姿,含蓄莫测。
如首先在门外以美丽的荷花池、桥等景物把游人的心紧紧吸引住,但是围墙高筑,仅露出园内一些屋顶、树木和圆内较高的建筑,看不到里面全景,这就会使人引起暇想,并引起了解园林景色的兴趣。
3.2、强调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意境“二字,多以自然山水式园林为主一般来说,园中应以自然山水为主体,这些自然山水虽是人作,但是要有自然天成之美,有自然天成之理,有自然天成之趣。
在园林中,即使有密集的建筑,也必须要有自然的趣味。
为了使园林有可望、可行、可游、可居之地,园林中必须建筑各种相应的建筑,但是园林中的建筑不能压倒或破坏主体,而应突出山水这个主体,与山水自然融合在一起,力求达到自然与建筑有机的融合,并升华成一件艺术作品。
这中间建筑对意境的表现手法如: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乃仿浙江嘉兴烟雨楼之意境而筑,这座古朴秀雅的高楼,每当风雨来临时,即可形成一幅淡雅素净的“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诗情画意图,见之令人身心陶醉。
3.3、突出宗教迷信和封建礼教
中国古典建筑与神仙崇拜和封建礼教有密切关系,在园林建筑上也多有体现。
汉代是园林中多有“楼观”,就是因为当时人们都认为神仙喜爱住在高处。
另外还有一种重要的体现,皇家建筑的雕塑装饰物上才能看到的吻兽。
吻兽既是人们对龙的崇拜,创造的多种神兽的总称。
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炎黄子孙崇拜的图腾;龙所具有的那种威武奋发、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理想的象征和化身。
龙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
3.4、平面布局简明有规律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
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
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
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
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
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
这是封建礼教在园林建筑布局上的体现。
3.5、地域文化不同园林建筑风格有异
洛阳自古以牡丹闻名,园林中多种植花卉竹木,尤以牡丹、芍药为盛,对比之下,亭台楼阁等建筑的设计疏散。
甚至有些园林只在花期是搭建临时的建筑,称“幕屋”、“市肆”。
花期一过,幕屋、市肆皆被拆除,基本上没有固定的建筑。
而扬州园林,建筑装饰精美,表现细腻。
这是因为,扬州园林的建造时期多以清朝乾隆年间为主,建造者许多都是当时巨商和当地官员所建。
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财富、粉饰太平,因此带有鲜明的功利性。
扬州园林在审美情趣上,更重视形式美的表现。
这也与一般的江南私家园林风格不同,江南园林自唐宋以来追求的都是淡泊、深邃含蓄的造圆风格。
4、结论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我们可以看到,表现在古典园林中的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观,绝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即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的调节,来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