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林语堂简介PPT

林语堂简介PPT


“幽默”
他的幽默与我们习以为常的幽默是否相同?
例:某穷人向其富友借二十五元。同日这位朋友遇见穷人在饭店吃一
盘很贵 的奶浆沙罗门鱼。朋友就上前责备他说:“你刚来跟我借钱,就 跑来吃奶浆沙罗门鱼。这是 你借钱的意思吗?”穷人回答说:“我不明 白你的话。我没钱时不能吃奶浆沙罗门鱼,有钱 时又不许吃奶浆沙罗门 鱼。请问你,我何时才可以吃奶浆沙罗门鱼?”
幽默是客观的,机警是主观的。幽默是冲淡 的,郁剔讽刺是尖利的。世事看穿,心有 所喜悦,用轻快笔调写出,无所挂碍,不作 烂调,不忸怩作道学丑态,不求士大夫之喜 誉, 不博庸人之欢心,自然幽默。
没有幽默滋润的国 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 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 而人的心灵 必日趋顽固。
漳州故居风光
林太乙:爸爸不让上大学
“手持一部字典走天下,什么知识都有了,任何学问都可以自修。社会 是个大学堂,根本不必读大学。”这就是大学者林语堂对女儿的教育方法和 要求。 林太乙小学没毕业就随家人去了美国。在异国他乡,每当耳闻目睹洋人 歧视欺侮中国人的情形时,父亲就语重心长地对她说:“你们虽然在外国, 但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外国的文化与我们不同,你可以学他们的长处, 但绝对不要因为他们笑你与他们不同而感到自卑,因为我们的文化比他们的 悠久而优美。无论如何,看见外国人不要怕,有话直说,这样他们才会看得 起你。” 林太乙说,父亲不主张我们只会从家中到学校,而是什么都应该见识见识。 因为他认为整个社会就是大学堂,所以什么地方都会带我们去,比如上馆子、 欣赏西洋音乐、探火山口、参观教堂、看脱衣舞……当我们面对妓女、舞女 感到大惑不解时,父亲则告诉我们说:“那些女人是因为穷,所以不得已要 过这种生活,我们不要看不起她们。” 每当看到女儿们望着一大堆书本心生畏难情绪时,林语堂总是笑着对女儿 说:“读书人每为‘苦学’二字所误。读书成名的人,只有乐,没有苦。人 生快事莫如趣,况且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由趣字得来。” 林太乙读完中 学后,父亲不让她上大学,要她踏入社会做事,学会处世的道理。他听说耶 鲁大学缺乏中文教员,就让女儿去那里教中文。 林太乙后来在美国《读者文摘》中文版任总编辑达20多年之久。她从事 文学创作多年,著有多部小说,多以英文撰写,并且译成八种其他文字出版。 这就是父亲不让上大学的“林家次女”!
“南云楼风波”



鲁迅在他日记里说:“二十八日……晚霁。小峰来,并送来纸版,由达夫、矛 尘作证,计算收回费用五百四十八元五角。同赴南云楼晚餐。席上又有杨骚、 语堂及夫人、衣萍、曙天,席将终,林语堂语含讥刺。直斥之,彼亦争持,鄙 相悉现。” 林语堂40年后作《忆鲁迅》一文说:“有一回,我几乎跟他闹翻了。事情是小 之又小。是鲁迅神经过敏所至。那时有一位青年作家,……他是大不满于北新 书店的老板李小峰,说他对作者欠帐不还等等。他自己要好好的做。我也说了 附合的话,不想鲁迅疑心我在说他。……他是多心,我是无猜。两人对视像一 对雄鸡一样,对了足足两分钟。幸亏郁达夫作和事佬。几位在座女人都觉得 ‘无趣’。这样一场小风波,也就安然流过了。” “和事佬”郁达夫在《回忆鲁迅》中,明确指出,这是“因误解而起正面的冲 突”。当时,鲁迅有了酒意,“脸色发青,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一半也疑 心语堂在责备这第三者的话,是对鲁迅的讥刺。”林语堂也起身申辩,空气十 分紧张,郁达夫一面按鲁迅坐下,一面拉林语堂夫妇走下楼去。郁达夫的结论 说:“这事当然是两方面的误解,后来鲁迅原也明白了,他和语堂之间是有过 一次和解的。”
剧情介绍
根据林语堂先生同名名著改编,“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构成辛亥年间的 红楼一梦……
清末,曾家长子娶妻后即逝,二子经亚娶了清污吏牛家女儿素云,顺亚娶 了深对当时社会诸多不合理现象不满的姚家二女儿木兰。木兰深明大义,虽爱 上孔立夫,但仍在安排下嫁给顺亚,而将自己与立夫间的深情埋藏心底,虽然 无法抗拒命运的安排,木兰却在“不认命”的信念下,她改变、创造了自己的 命运。所以,她和顺亚始终是一对人人羡慕的恩爱夫妻,顺亚对她的深情,更 是日深一日。但在新思想的冲击下顺亚不由自主的[外遇]了,旧时代中的新女 性木兰不偏颇的处理为人所佩服。在曾家那一个日渐颓败的大家庭里当家主事, 既有上一辈的压力,又有妯娌间的误会,木兰坚守原则的不凡气度更为人顺当。 木兰明理经事,忠国爱家,孔立夫具有的救国救民思想:这一群爱国知识分子, 历经国民革命、反袁帝制及北伐,而能在抗日时代,教育出爱国忠贞的第二 代.....
于一 他个 所人 受彻 的悟 痛的 苦 程《 的 度吾 国 深 ,吾 度 恰民 》 等
——
他的年事表
1895年出生于福建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为教会牧师。 1912年林语堂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 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并研究语言。 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 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 语派主要人物。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 在法 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 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 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 1966年定居台湾。 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1976年3月26日去世于香港,四月移灵台北,长眠于故居后园中,享年八十二岁。
1969年1月9日,在台北阳明山麓林家花园的客厅里,一对喜烛点燃,林语堂夫妇悄悄 庆祝结婚五十周年。林语堂认为廖翠凤属于接纳万物、造福人类的“水”,而自己却 是凿穿万物的“金”。 林语堂认为婚姻并不是以善变的爱情为基础的,而是爱情在婚姻中滋长,男女互 补所造成的幸福,是可以与日俱增的。 有人问他们半个世纪“金玉缘”的秘诀。老夫妇抢着说,只有两个字,“给”与 “受”。在过去的一万八千多天里,他们相互之间,尽量多地给予对方,而不计较接 受对方的多少。林语堂说:“婚姻犹如一艘雕刻的船,看你怎样去欣赏它,又怎样去 驾驭它。” 1976年3月26日,林语堂逝世于香港,灵柩运回台北,埋葬于阳明山麓林家庭院后 园,廖翠凤仍与他终日厮守。
喜欢纪晓岚的大烟管

林语堂吸烟始于何时,尚未知晓。他对烟的颂 扬从他上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主编《论语》时 就开始了。 在这本半月刊上,常常有他写烟的文 章,谈中国人吸烟的掌故,烟何时来华,从哪里 开始等。尤其对他所佩服的清朝大学士《四库全 书》总编纂纪晓岚的那支特大的烟管,林语堂是 不会忘记提及的。在纪晓岚的烟斗里,装一二两 烟、吃一二小时的痛快之处也许对林先生曾产生 过很大的诱惑。“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便 是出自他的“专利”。
矛盾爆发


后来林语堂与鲁迅都避居上海以写作为生时,矛 盾爆发了。同以文字生活,鲁迅直面惨淡的人生,把 文学当作“匕首”和“投枪”,刺向敌人。林语堂则 是借助幽默,表现性灵闲适,曲折地表示自己的不满, 认为:“愈是空泛的,笼统的社会讽刺及人生讽刺, 其情调自然愈深远,而愈近于幽默本色。”然而鲁迅 却不这么看,鲁迅认为在反动派屠刀下,没有幽默可 言。在血与火的斗争中,鲁迅自己无畏地宣称:“只 要我活着,就要拿起笔,去回敬他们的手枪。”这是 一次深刻的思想分化。 现在看来,这是人生的两种选择,说不上谁对谁 错。任何人都有选择的自由,可以投枪,可以匕首, 但同样可以幽默,可以性灵。
手稿
京华烟云
与鲁迅的意气之争
“吾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我喜 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大 凡以所见相左相同,而为离合之迹, 绝无私人意气存焉。”
鲁迅
与 林语堂
“相得”的开始
林语堂初到北京大学时,当时北大的教授已经形成两派,一派是周 氏兄弟为首,另一派以胡适为代表。应该说林语堂与周氏兄弟在最初是 非常好的盟友,相知甚深。尽管林语堂与胡适有极为相近的思想和个人 情谊,但他却站在了鲁迅的旗下。1924年11月,《语丝》创刊,鲁迅 和周作人做了语丝派的首领。长期撰稿人除鲁迅外,尚有周作人、林语 堂、俞平伯、川岛等,胡适、徐志摩、孙伏园等也在该刊上发表过不少 文字。这些文学界大家巨擘支撑着《语丝》,尽管他们的思想倾向、学 术风格并不一致,但他们的文章“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 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 林语堂在当时是极为活跃的,不但大量撰稿,放谈政治,而且亲身 参加了“首都革命”的政治斗争。1925年11月28日和29日,他走上街 头,拿竹竿和砖石,与学生一起,直接和军警搏斗。这一次搏斗,给林 语堂的眉头留下一个伤疤。当他每讲起这一件事时,总是眉飞色舞,感 到自豪。1925年12月5日和6日,这在鲁迅和林语堂交往中,是值得记 忆的日子。这两天,鲁迅两次主动地给林语堂写了两封信。因为鲁迅参 加了语丝社,又领导着莽原社,他向林语堂写信约稿。接着是林语堂的 复信和交稿,这就是两人妻 的 相 处 之 道
金 玉 良 缘 ” 秘 诀
烧 掉 结 婚 证 书
林 语 堂 的 悲 喜 婚 姻
夫妻情深
如果廖翠凤在生气,林语堂连话也不说一句,保持沉默。他的绝招是“少说一句,比 多说一句好;有一个人不说,那就更好了。”他认为夫妻吵嘴,无非是意见不同,在 气头上多说一句都是废话,徒然增添摩擦,毫无益处。他说:“怎样做个好丈夫?就 是太太在喜欢的时候,你跟着她喜欢,可是太太生气的时候,你不要跟她生气。”廖 女士最忌讳别人说她胖,最喜欢人家赞美她又尖又挺直的鼻子;所以林语堂每逢太太 不开心的时候,就去捏她的鼻子,太太自然就会笑起来了。
自20世纪20年代起,林语堂和中国新文学运动旗手鲁迅一起,运用幽 默手法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斗争,在初中中探索幽默理 论,并创造了基调高亢、语言诙谐、讽喻犀利的“语丝体”散文,而林 语堂本人也被称为“幽默大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