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群落的结构学案4.3 种群的结构_学案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重点)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4.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难点)二、问题探讨1.该池塘中至少有那些种群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的鱼大量减少,池塘中其他种群的将如何变化: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浮游动物、植物(),植食性鱼类()。
三、学习过程(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1、群落:2、研究群落的基础是。
3、研究群落要研究那些问题?(1)群落的组成、优势种群。
(2)关系。
(3)群落的演替。
(4)群落的结构(5)各种群的占据位置(6)群落的和边界。
(二)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物种组成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的重要特征2)丰富度:。
3)丰富度的规律:越靠近,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
2.种间关系:1)捕食:(1)定义: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_____________.(2)举例:如______捕食_________;_________捕食_________..(3)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后增加者后”的不同步性变化。
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下图甲.其中是捕食者,_____是被捕食者,2)竞争:(1)定义:(2)结果:竞争各物种相互______,或者一方,另一方一方处于_____甚至灭亡.(3)举例: 草原上的牛和羊、水稻和稗草。
(4)数量上呈现“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
(5)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上图乙.3.互利共生(1)定义: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________,彼此__________.(2)举例: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白蚁及其肠内的鞭毛虫。
(3)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4)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上图丙。
4.寄生:(1)定义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在另种生物(寄主)的_______或_______,摄取寄主的______以维持生活。
(2)举例:蛔虫与人,豆科植物与菟丝子等 .(当堂训练2〕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C..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当堂训练3〕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种内斗争发生在种群内 B.种间斗争发生在群落C.种群内会发生捕食关系 D.群落内会发生共生关系〔当堂训练4〕一个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关系很复杂,其中主要的是A.共生关系 B.寄生关系 C.竞争关系 D.食物关系〔当堂训练5〕大、小鲈鱼高度混养.蚜虫与草.蝗虫与草,这些生物间的关系依次为A.种内斗争.捕食.捕食 B.捕食.捕食.捕食C.种内斗争.寄生.捕食 D.捕食.寄生.捕食关系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
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数量上两种生物,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对有害,对有利。
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而寄主会数量上呈现出“”或“”。
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如图b。
一般生态需求越接近的不同物种间竞争越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减少,后增加者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是捕食者,是被捕食者捕食:一种生物以作为食物。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和等。
(3)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或,摄取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相互依存,彼此。
如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思考:1.大鲈鱼以小鲈鱼为食,是捕食还是竞争关系?为什么?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4(4)寄生、竞争、捕食是种间,而互利共生属于种间,对种群进化有 (害/利)。
(5)种间斗争最激烈的是关系。
(6)种间关系的实质是种间关系。
3.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中不同种群分别了不同的,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现象。
影响植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影响动物的主要因素是。
森林植物从高到低依次为、、。
森林动物从高到低依次为、、。
水中植物由浅层到深层可有浮游植物、绿藻、裸藻、红藻等水中动物由浅层到深层也具有浮游动物、各水层鱼类、底层软体动物等垂直分层分布群落中的分层现象决定了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等影响因素,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常呈分布。
我国由东到西的群落分布主要受“”制约,由南到北的群落分布主要受“”制约。
(3)群落具一定空间结构的重要意义不同种群的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合理空间分布,有利于,有利于种间关系协调发展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
三、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材料:土壤中的小动物。
这些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________起重要的辅助作用。
探究问题:可以调查某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也可以通过调查来比较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还可以考虑在不同时间(如白天与晚上)或不同空间(如不同深度土层)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探究过程:(1)准备:①制作________。
因为土壤中的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轻盈力,而且身体微小。
因此不适用于________法或________法进行调查,常采用________取样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
②记录。
记录调查地点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主要情况。
(2)取样:选择取样地点,将表土上的落叶轻轻拨开,用手来回旋转罐子,将其按入土中,按压制罐底与地表几乎齐平,用花铲将罐内的土连罐子一起托出,将罐子中的土倒入________中,袋上应标明取样的________和________等。
(3)采集小动物:采集体形较大的动物;①用;②法;放在瓷盆内,挑拣动物。
采集体形较小的动物:可以用______________采集。
(4)观察和分类①可借助有关的查清小动物的名称,并分类。
②观察:体型大,直接识别;体型小,。
(5)统计和分析。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二是。
创新实验1、某生物兴趣小组准备对所处地区的花园和菜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进行研究。
假定你是其中的一员,请回答:(1)提出你们小组要探究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________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
(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________,前者一般适用于_______的群落。
(4)对土样中的小动物进行采集时,在诱虫器上方通常要放置并打开40~60 W的电灯,这样做是利用了土壤动物具有__________的特性,使土壤动物从土样进入诱虫器下部的试管中,达到采集目的。
采集到的小动物可以放入__________溶液中保存,也可以放入试管中。
(5)除了进行上述问题的探究外,你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进行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请你再提出一个要探究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54.3 课堂训练1.浅海中牡蛎与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生物生活在一起。
这些生物构成了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生物圈2.下列不属于群落水平研究范畴的是A.池塘中有多少种群,哪些种群数量上占优势B.池塘中各个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C.池塘中鲫鱼种群的种群D.池塘中各个种群分别占据什么位置3.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是A.群落所在的地理位置 B.群落的气候条件C.群落的物种组成 D.群落的生物数量4.“种豆南山下,草盛苗木稀”,这里草与豆之间的关系是A.寄生 B.捕食C.竞争 D.互利共生5.下列各组生物之间,属于捕食关系的是A.菟丝子和大豆 B.细菌和噬菌体C.山羊和青草 D.水稻和稗草6.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
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重要因素分别是A.温度食物 B.温度光照C.湿度温度 D.光照食物7.下面的图中A、B代表两种单独生存的不同生物,C代表共同的生活条件。
下列3图中依次代表的生物之间的关系为①②③A.①寄生②捕食③互利共生B.①互利共生②捕食③竞争C.①互利共生②竞争③寄生D.①互利共生②竞争③捕食8.下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
下列相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它们分别呈互利共生(甲)、捕食(乙)、竞争(丙)关系B.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种群数量的消长关系如甲图所示C.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消长关系如乙图D. 丙实验过程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竞争程度由弱到强再到弱9.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远大于草原,主要原因是因为森林中的植物群体A.数量多 B.植株高大C.具有水平结构 D.分层现象明显10.森林群落不包括森林中的A.所有植物 B.所有动物11、下表中有一种必要的生长因子和另一种物质是由两种微生物合成的,如果将这两种微生物培养在一起,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生物必须供应的生长因子被合成释放的物质红色酵母嘧啶噻唑毛霉噻唑嘧啶12、如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作物品种13、下图描述了一种鹿的种群增长速度的变化,在1935年大约有多少只鹿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而不会饿死A. 12000 B.35000C.50000 D.10000014、某海滩黄泥螺种群现存量为3000吨。
正常状况下,每年该种群最多可增加300吨,为充分利用黄泥螺资源,又不影响可持续发展,理论上每年最多捕捞黄泥螺的是为()A.3000吨B.1650吨C.1500吨D.不超过300吨15、为除去农作物的某种害虫而引入天敌蜘蛛后,一定时间后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图所示的结果(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它们的数量变化)。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a-b期问,若同时引入害虫的另一种天敌螳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更快B.在b-c期间,造成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C.在c-d期间两个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发生了种间互助D.害虫数量减少可导致蜘蛛数量增加4.2 巩固练习1、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2.(2010·浙江五校联考)生态学家研究发现,植物群落中的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的比率(黄-绿比率)与群落的P(光合作用)/R(呼吸作用)比率呈现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如图所示,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在春暖花开的自然水域,黄-绿比率有升高趋势B.在水稻的收获季节,群落P/R值可能在a点 C.幼年植物的黄-绿比率可能在b点D.人工林的年平均黄-绿比率过高时,应进行适当采伐3.如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