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1、马克思是如何分析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的?马克思原理分为三大部分哲学、资本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很显然这题讲的是政治经济学,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成为商品才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假如劳动力不成为商品的话是不可能存在资本的。
马克思是从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出发来揭示货币转化为资本这个前提的。
资本最初是以货币形式出现的,但是货币不是资本,从作为交易中介的商品流通公式和作为资本的流通公式中可以看出二者运动过程中的明显区别。
商品的流通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公式中,货币是单纯作为流通媒介存在的。
资本流通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
公式中资本家买进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货币。
每一阶段都有商品和货币的交换,但形式和目的上的区别是明显得。
在资本流通中,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发生了价值增值,这时资本已经不是普通的货币,而是转化为资本,成为资本的存在形式。
G-W-G'这个公式,反应了所有资本最一般的运动形式,对一切形式的资本都适用。
最重要的是这一公式体现了资本的本质属性-增值性。
因此,马克思称其为资本的总公式。
资本总公式表明,资本在运动流通中发生了价值的增殖。
但从形式上看其与价值规律是相矛盾的。
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而交换的结果只会使价值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
如此,资本流通中产生的价值增殖就同价值规律的要求不相符。
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它必须以流通过程为媒介。
那么,这个矛盾如何解决呢?价值增殖究竟是从哪里发生的呢?按照解决矛盾的条件,显然在俩个流通阶段都不能发生价值增殖,那么解决矛盾的关键一定是G-W阶段的商品上,而且是发生在购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即在这个阶段,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一种特殊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特别是能够创造比这种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这种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是一切价值的源泉所在。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关键所在。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
在任何社会,人的劳动都是社会的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
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容量社会的生产与发展。
但只有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
劳动力才能成为商品。
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与其他商品一样,也是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但是,作为特殊商品,其二因素有着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更主要表现在它的使用价值上。
普通商品在被使用或消费时,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其价值也消失或转移到新的产品中去。
而劳动力商品的使用,就是劳动,能够生产商品和创造价值。
所以,其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不仅能够产生新的使用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大于其自身价值的更大价值。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本身不是商品。
劳动力商品具有创造比自身价值大的价值特点,这也是资本价值得以增殖的秘密所在。
第1页,共5页2、结合实际,从社会基本矛盾的一般原理出发,分析改革对于我国现实社会的重要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同自然界的动力发展一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
马克思他是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变更关系的矛盾出发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运动规律。
人类要生存发展,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等物质上海资料问题。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
包括基本的主义要素有;一是劳动者。
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的人。
劳动者是生产力的最活跃的因素,是生产力的主体,人类智慧和脑力的发展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着的。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就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经济基础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同生产力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
这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以及一个社会形态内部的改革或者改良归根到底都是这俩对矛盾运动的结果。
我国80年代开始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由这俩对规律改变的。
经济体制是改革了生产关系去适应生产力,政治体制改革是改变了上层建筑区顺应经济基础及适应生产力。
中国的改革回顾历史36年来它的趋势不是人们所决定的。
整个历史发展是多动力系统,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也可以表现为通过社会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进行相应变革。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相关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
它是在社会发展量变的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在一定的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对立冲突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变质、发生社会变革的时候,就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和手段,来改变与生产力发展部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和环节,来改变与经济基础发展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
社会改革涉及的领域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教育改革、科技改革等。
在不断改革社会基本制度的状况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变革,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从新体制取代旧体制并解放生产力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次革命。
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不断破除了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旧观念和旧体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公共关系学》大作业一、简述题(60分)(一)简述公共关系职业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15分)公共关系职业从孕育到形成大致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它是通过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发生在美国的报刊宣传活动的酝酿和20世纪初的轻垃圾的催化,公共关系逐渐的在美国发展成一种职业。
19世纪上半叶,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科学技术的进步,美国的大众传播事业迅速发展,其中一个标志就是30年代出现的便士报活动。
这样廉价、媒介变引发了一场报刊宣传活动。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进入了资本主义的垄断时期。
垄断资本家肆无忌惮地、贪婪地榨取劳动者的血汗,致使国内的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劳资关系非常紧张,从而引起了社会的强烈不满。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新闻界首先掀起了一场揭露资本家丑行的“扒粪运动”(又称“揭丑运动”),大量揭露和抨击资本家及政府丑行的文章出现在美国的报刊上,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攻势,致使许多大企业和资本家声名狼藉。
垄断财团先是使用高压手段,而后又以贿赂为武器试图平息舆论。
但这些手段都未奏效,反而起发了火上浇油的作用,愈发引起公众的愤怒。
于是,企业应该以“说真话、”“讲实情”来获得公众信任的主张被提出了出来,并越来越得到工商界一些开明人士的赞同。
艾维.李就是这一思潮的主要代表。
艾维.也被人们誉为“公共关系之父”。
(二)简述知名度与美誉度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的关系。
(15分)一个组织的形象是由知名度和美誉度构成的,缺一不可。
知名度是指公众中表示对组织认知的人数占调查对象总数的百分比。
知名度可按下面的公式来计算:知名度=被调查者中对组织表示认知的人数/被调查的总人数美誉度是指在知名度的基础上,公众对组织的信任和赞许程度。
美誉度可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美誉度=对组织持信任和赞许态度的公众人数/对组织表示认知的公众人数美誉度是知名度的基础,只有具备美誉度的知名度才是正面的知名度;知名度是美誉度的前提条件,只有具备知名度,美誉度的社会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三)简述公共关系概念的四层含义(15分)一:公共关系的状态公共关系是指一个社会组织,如工厂、公司、宾馆、商店、学校、军队、政府机关和党派团体,同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各个公众之间的关系的组合状态。
它一方面反映社会公众对社会组织联系、了解、信赖和支持的程度;另一方面表明组织在公众中树立的形象极其相互之间关系发展的程度。
二:公共关系的活动从动态的角度来讲,公共关系是一种活动,是具体的公共关系实务工作。
它是一个社会组织为了塑造自身的良好组织形象而从事的各种实务活动。
即人们在公共关系理论指导下,为改善公共关系状态所做的一系列实践工作。
其中主要包括组织同公众之间的协调、沟通、传播等活动。
按照高低不同的等级,公共关系实务活动还可以分为三个不同层次:1、初级层次为接待型公共关系 2、中级层次为传播销售型公共关系 3、高级层次为管理策划型公共关系三:公共关系观念无论何种公共关系定义,以及无论是从静态还是动态的把握,公共关系都有一个万变不离其宗的核心思想。
即:一个组织采用传播手段,通过与公共双向沟通,来树立自身美好形象,以获得公众的好感和支持,以自身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这个核心思想包含以下基本要点:(1)从事公共关系行为活动的主体是社会组织。
(2)公共关系行为活动针对的对象是该组织的公共。
(3)展开公共关系行为活动的手段是传播、沟通。
(4)公共关系行为活动的内容是建树组织美好的整体形象。
(5)公共关系行为活动的目的是争取获得公众对组织的好感和支持。
四:公共关系学在严格意义上说,公共关系与公共关系学是有区别的。
公共关系指的是一种社会存在状态,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客观现象;而公共关系学则是对公共关系存在状态和实践的意识反映,是研究公共关系活动的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也就是说,公共关系是公共关系学研究的对象,公共关系学是以公共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四)简述如何正确处理公共关系危机(15分)公共关系危机处理方式没有固定的模式。
如前所述,由于公共关系危机具有不同的类型、性质、特征以及面临环境的差异性,因此,这里所谓的“对策”,从莫种意义上说,仍然是一种原则性的提示,一种理论上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