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教学与科研的路上宜宾市中山街小学校张琴“科研教学、课题研究”这些名词说实话我刚毕业时根本不熟悉也不了解。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8个大字才是我对我们这个职业最初的认识,从进入师范学习至毕业到学校工作,这几个字就像行为准则一样烙在我心里,我一直认为我的职业准则就是“教书-育人-再教书-再育人”。
刚上班的那几年,教育局、教师进修校、所在学校不像现在对老师的再培养那样尽心,“科研教学、课题研究”这些话题更是陌生,新老师在教学上基本上都是自己摸索着做,大家最喜欢的就是模仿自己崇拜的对象,模仿她上课的模式、模仿她的说话语气……,我也是这样。
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有一段时间我知道了我所崇拜的一位老师她们学校有了一种新的上课方式,仔细一打探,这种教学方式我非常喜欢,采用那样的教学模式效果也比较好,于是我开始似懂非懂的模仿起来,后来我才知道这种教学模式是当时的高县教育局推出的目标教学法,现在回想起来,这应该是我第一次接触教学科研并感受到教学科研所带来的好处了吧。
现在的我在教学第一线已经整整23年,在教学科研这条路上也一直跌跌撞撞的走着,从参加校本研修及校本教材的编写到各级课题的主研或参与研究,我对教学科研都有着一种莫名的执着,因为我知道,只有这样我才不会被我的学生、家长及社会所淘汰。
今天感谢郭老师让我坐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这些年在课堂教学与科研课题中的一些体会,说不上什么经验,更多的是感慨,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指出,谢谢。
在这里,我以课题《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教学的研究》为例来谈谈课堂教学与科研课题的融合。
《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教学的研究》是我参与主研的一个市级课题,课题研究的背景来源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面,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深入人心。
但是,怎样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完美地做到将“激发兴趣”的方法和手段与数学内容本身的有机结合,仍是一个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
2.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是:许多教师片面地追求“兴趣”,而忽视了引领学生对“数学”本身的学习和研究。
有的教师甚至教则必创设“问题情境”;有的教师则教必“数学游戏”;有的教师则教必“小组合作”……使得一堂“热闹”的数学课下来,学生却并没有吸收到足够的数学“营养”。
越来越多的课堂过于看重“形式”的求新、求趣,却忽视数学双基的落实,最终很难实现孩子数学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
目前关于兴趣与数学的研究很多,但关于怎样使数学课堂教学具有激发兴趣的特征即趣味的研究还几乎找不到,没有任何可模仿的成功例子,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基于这些的背景,我们学校提出了这样一个研究课题。
《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教学的研究》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研究数学与其他学科的之间的联结点,为数学和其他学科创设友谊桥,能使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时也能切实感觉到数学无处不在!以便学生能够多角度、多方位的学习数学。
2.给数学和生活架桥,真实的体验数学的实用和美。
3.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研究并不断实验怎样的教学语言才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轻松的感觉出:原来数学并不是枯燥的公式、无聊的数量关系,它也是有血有肉有生命,也能表达出自己的感情的!《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的目的: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实践新课程理念。
同时,为验证《数学课程标准》提供有益的参考。
我认为:课题研究可以更新老师的教学理念。
由于课题研究注重了研究学生,又特别关注细节,这加深了自己对教学的感悟与体验,使自己的经验得以丰富,课堂教训得到修正,教学的理念也不断更新与优化。
比如原来备课多是站在教师立场上去设计与策划,想方设法的让自己的课变得花枝招展,而现在是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把学生的需求作为载体,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努力让自己的课堂变得简洁有力,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原来听课注重课堂教学活动与教学表现,现在知道要将教学活动与教学情境及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即“怎么教”是服务于“教什么”的等等。
案例:教材内容:《确定位置》A教学:幻灯出示教学插图:师:请看这张图片,你看到了什么呢?生:看到了教室里面坐着很多同学在上课师:那找找小红,说说她在什么位置呢?生:第三排生:在第2组师:找得很准确,我们在确定位置时候也把排叫做“行”,把组叫做“列”,下面说说小红在第几列第几行呢?生:第2列第3行B教学: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被我叫到的同学请快速起立,让大家看清楚后再坐下。
考考谁的反应快。
生:聚精会神地做好准备师:第一排起立生:第一排迅速起立师:第三排起立生:迅速起立师:请第组起立生:迅速起立师:请第一排第三组的同学起立第一排站起来了三个,第三组站起来了2个同学孩子没发出了笑声师:大家看看起立的同学到底谁是对的,说说理由生:只有**同学是对的,因为他在既第一排又再第三组师:大家同意吗?生:我不同意,我觉得他们都是对的,因为老师说了一排,那第一排的都该起立,说了地三组,第三组的都该起立,那些没有起立的才是错得生:不对,不对,老师同时说了两个条件,就是要两个条件都符合,那么久只有**同学才应该起立。
师:大家还有意见吗?生:没有了师:那你们能学着老师的方法叫不该站起来的同学坐下吗?生: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对比两则教学,学生的参入热情完全不同的:A教学中,学生反应平淡。
学习的内容是完全“文本”化的,是“书上的生活”,他们的主要学习活动是听老师提问然后观察和回答。
B教学中,学生的反应强烈,兴趣高昂参与度高。
学习的内容就是自己的现实生活,研究的对象就是自己和自己身边的同学的座位。
主要的学习活动充满了挑战和乐趣。
同样的教材内容,其教学效果迥然不同,原因在于A教学仅仅就文本教文本,没有将文本内容就行再创造,看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实质上却与孩子显得疏远。
而B教学通过挖掘教材,对教材进行再开发,将书上的场景活化为学生的现实生活,并由此展开活动,真切地拨动了孩子的心弦。
课题研究可以规范老师的教学行为。
自从参加课题研究之后,伴随着理论的学习及研究的深入,上课过程中不断地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
比如,我在原来的授课中,对于诸如“复习旧课、评价激励、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归纳总结”等环节并不重视,也就常常给忽略掉。
但现在学校教研组针对“五步教学法模式”进行研究,这些环节都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
我把复习与预习相结合,先检查后评价激励,通过创设情景及例题解析促使学生参与课堂等等。
归纳总结习惯的养成则经历了“由课上到课后”的过程,这些做法使我的课堂教学不再随意、随便,得以规范,也促进了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课题研究可以促进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
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每进行一个步骤都需要自觉主动地反思自己的行为。
只有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认真的反思、审视自己的工作,才能发现解决课题的方法。
通过回顾、诊断自己的行为,或肯定、强化,或否定、修正。
“反思”由被迫到自觉再到成为习惯。
通过反思修正了自己研究的方向与策略,调整了自己的教学的行为。
案例一:在教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对教材内容做了拓展和延伸,创设了“参观动物园”的数学学习活动:老师将到动物园去拍摄的片段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同学们情趣高昂,看得是津津有味。
一会是看老虎怎样吃东西,一会是看猴子怎样顽皮,一会又看动物园的马戏表演……整堂课就在学生的七嘴八舌的热闹与喧嚣中结束。
表面看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极大的调动,课堂也相当活跃,但是再游戏中进行的数学的计算练习却相当有限,整节课就完成了15+4= 26+8= 11+2= 2+17= 这四道计算题。
毕竟这是一节数学课,数学的体验和训练才是主题,因此这样的情境创设就显得偏离重心,舍本求末了!案例二:《认识体积》在教学该内容时,一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自己的理解和改变并开展教学活动:上课开始,多媒体放映一个动画片——“乌鸦喝水”师:同学们,观看了动画片“乌鸦喝水”,从数学的角度来看,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生1:乌鸦喝到水了。
生2:乌鸦不衔石子就喝不到水。
生3:瓶里的水总量没有变化。
师:乌鸦为什么能在水的总量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喝到水?是什么起了作用?生1:因为乌鸦放了许多石子道瓶里去。
生2:乌鸦将石子放入水中,水面就上升了。
生3:石子入水中,把水的位置占了,所以水面就上升了。
生4:石子越多,水面上升越高。
生5:是石子起了作用。
石子放入水中,石子比水重一些,下沉后把水的位置占了,所以水面上升了。
师:你很棒,还发现了石子下沉的原因。
生1:(抢着回答)因为比水轻的物体沉不下去,就无法让水位上升。
生2:(赶紧说)即使比水轻,虽然不能排水,但要空气啊!生3:每块石子都有大小,要占位置,就把水挤上来了。
生4:乌鸦是个天才的数学家……案例一中,教师补充的教学内容很生动,也引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但是,孩子们的兴趣仅停留在玩耍的层面上。
虽然兴趣高昂,但并不是对数学本身的兴趣,而是仅仅出于对动物的好奇,对动物活动的关注,所以数学教学的效益大打折扣,这里教学的趣味是娱乐趣味而非数学的趣味。
案例二,同样是对教材内容的再创造,同样是播放影片,但中心突出,主题明确,孩子的分析和思考直指数学知识——“体积的认识”。
这样的创编使得数学知识和生活情境融为一体,孩子对事件的兴趣就是对数学知识的兴趣,这里的趣味是数学的趣味。
孩子们的分析和思考都直击对数学本质的分析和研究,在这样的趣味性学习活动下,孩子才能真正获得数学学习的发展和提高。
教学反思:我们挖掘教材实现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是指数学的趣味性而非娱乐的趣味性。
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做到:①素材要具有趣味特征;②素材要能最直接地呈现数学知识;③素材组织要以“数学问题”为中心组织;④素材运用中,教师要实施“目标导向”,将学生思维引向对其承载的“数学知识”部分的关注。
课题研究可以使老师敢于、乐于尝试新的教与学的模式。
这主要是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充满人性的光辉。
学生在小组内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见解、拓宽思路,能力强的主动帮助其他同学,帮他们理解,教他们表达,在合作学习中增加了学困生参与课堂的信心,创造了全员参与的条件,学习的效率大幅度提高,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快乐。
教材内容的再创造:途径一:向前补充,教材内容没有充分铺垫的部分案例一:教学内容:小学数学西师版四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出现的问题:按照课本教学内容的呈现完成教学后,学生仍然很难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的联系与区别。
解决措施:补充教材,在教学例一以前安排可以沟通正方形、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的内容,并组织教学,为教学例题做准备具体操作:设计开展游戏活动活动一、折纸探秘材料准备:长7cm,宽5cm纸片一张步骤:一、动手操作1.将长方形纸片沿宽将长折短1厘米后观察剩下的纸片还是长方形吗?2.在刚才被折掉的位置再折去1厘米,看还是长方形吗?为什么?3.再次重复上面的动作,观察我们看到的还是长方形吗?4.再次重复?5.再次重复,思考我们这样折下去还能找到正方形吗?为什么?二、总结与分析:1.通过上述活动你明白了什么?2.长方形与正方形有什么关联?三、得出结论:1.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